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 年秋,广东省作为首批实验省份之一正式揭开了实施新课标的序幕,但直至2007 年,地理才首次正式进入全省高考行列。自2007年以来,广东省高考体制几经变革,地理高考试卷的命制形式及特点也随之发生了颇大的改革。本文中,笔者通过收集、整理广东省2007-2014年高考地理试卷,多角度、动态化地分析出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相关统计分析
(一)历年试卷结构分析
2007—2009年广东省高考地理采用单科试卷形式,满分150分,共计 37 小题。其中1-20 小题为单选,每小题 2分;21-30 小题为双选题,每小题 3 分;31-37为综合题,其中 31—35 题为必做题,共 70 分,36、37 题为选做题(涉及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2 个模块,每一模块均为 10 分,考生只能任选其一)共 10 分。2010—2014年广东省开始实施高考文理分科,地理并入文综试卷,满分100分,共13道小题,其中1-11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4分;第40-41题为综合题,合计56分。具体统计如表1-1所示。
(二)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分析
地理学科通常使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去描述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各种图表和地图是提取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还可以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表 1-2是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信息呈现方式的相关统计数据。
据上述统计,不难发现广东省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多以图表与文字结合为主,极大地考查了考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理念。
(三)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及分值分析
地理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形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观点的载体。一般地,中学地理知识有很多分类形式,本文按照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 年版),把中学地理知识划分为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样,其考点及分值统计如表 1-3 与表1-4所示。
基于表1-4可发现,历年高考题目中地球与地图所占分值不高,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该部分内容所占比重更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整个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除2007年外,2013年以前的高考中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均高于自然地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二者所占比重发生逆变,2014年Ⅱ卷2道问答题均以自然地理分析为主,让诸多考生大吃一惊。究其原因在于人文地理涉及较多开放性的题目,在阅卷过程中没有既定的唯一标准,许多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考生成绩浮动性较大。这表明,在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有可能继续保持高于人文地理比重的趋势。在历年试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体现了广东省高考地理突出“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积极引导考生关注热点问题,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四)考生得分情况统计
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考生总卷平均分、选择题平均分以及非选择题平均分统计分别如表1-5、表1-6和表1-7。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平均分总体水平不高,围绕及格线呈现上下波动趋势;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难度系数总体保持在0.6-0.8之间,考生相对容易得分;非选择题部分失分率较高,难度大体在0.5-0.6之间,大部分年份非选择题平均分甚至低于选择题的平均分值。
二、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的特点
基于对 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标指导下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及区域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在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以2010年第41题为例,该题围绕内蒙古西南部E市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内容,先考查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变化幅度、自然带类型,然后要求考生判断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原因,接着考查影响“羊”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支柱产业,产业链构建的策略与理由,最后考查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整个题目的设置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内容融合于具体区域,突出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色,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注重体现关注生活的理念
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紧密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引导考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如考试曾关注金砖四国、中部崛起、北部湾开发、世界粮食危机、气候变化、三峡建设、人口迁移、碳排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荒漠化、资源配置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2009年第5题考查了广东某特大城市与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坡度差异原因。2013年第8题考查了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问题;第41题更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考生说出“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上述案例均反映出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侧重体现关注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试题的探究性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东省高考地理在试题的探究性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试题的命制不再局限于传统地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相关材料的简单迁移,而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科学研究素材,创设地理学科学术研究的具体情景,依次提出所需探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考生地理综合能力的考查。如2010年的第40题考查了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2012年第10—11题考查了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问题。2013年第10题考查了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这些问题都旨在从探究性的角度,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大了对地理图表判读、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加大了对考生地理图表判读、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据前文统计显示,在2007年-2014年高考试题中,除少部分选择题未配用图表以外,其余题目均通过图表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设置问题。通过对这些图表的整理与具体归纳,笔者将这些图表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其反应的内容来分,大致包括流程图、空间分布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空间演化图、数据点雷达图;另一类按其呈现形式来分,主要包括簇状柱形图、数据点折线图、饼状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百分比堆积条形图等。这些图表类型多样,或抽象或新颖,所映射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考查考生利用图表、文字、观测数据推导地理事物成因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在试卷结构、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考查知识点等方面会有怎样特点及趋势,仍然是值得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话题。
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学团队建设。
一、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相关统计分析
(一)历年试卷结构分析
2007—2009年广东省高考地理采用单科试卷形式,满分150分,共计 37 小题。其中1-20 小题为单选,每小题 2分;21-30 小题为双选题,每小题 3 分;31-37为综合题,其中 31—35 题为必做题,共 70 分,36、37 题为选做题(涉及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2 个模块,每一模块均为 10 分,考生只能任选其一)共 10 分。2010—2014年广东省开始实施高考文理分科,地理并入文综试卷,满分100分,共13道小题,其中1-11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4分;第40-41题为综合题,合计56分。具体统计如表1-1所示。
(二)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分析
地理学科通常使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去描述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各种图表和地图是提取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还可以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表 1-2是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信息呈现方式的相关统计数据。
据上述统计,不难发现广东省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多以图表与文字结合为主,极大地考查了考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理念。
(三)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及分值分析
地理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形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观点的载体。一般地,中学地理知识有很多分类形式,本文按照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 年版),把中学地理知识划分为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样,其考点及分值统计如表 1-3 与表1-4所示。
基于表1-4可发现,历年高考题目中地球与地图所占分值不高,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该部分内容所占比重更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整个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除2007年外,2013年以前的高考中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均高于自然地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二者所占比重发生逆变,2014年Ⅱ卷2道问答题均以自然地理分析为主,让诸多考生大吃一惊。究其原因在于人文地理涉及较多开放性的题目,在阅卷过程中没有既定的唯一标准,许多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考生成绩浮动性较大。这表明,在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有可能继续保持高于人文地理比重的趋势。在历年试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体现了广东省高考地理突出“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积极引导考生关注热点问题,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四)考生得分情况统计
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考生总卷平均分、选择题平均分以及非选择题平均分统计分别如表1-5、表1-6和表1-7。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平均分总体水平不高,围绕及格线呈现上下波动趋势;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难度系数总体保持在0.6-0.8之间,考生相对容易得分;非选择题部分失分率较高,难度大体在0.5-0.6之间,大部分年份非选择题平均分甚至低于选择题的平均分值。
二、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的特点
基于对 2007-201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标指导下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及区域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在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以2010年第41题为例,该题围绕内蒙古西南部E市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内容,先考查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变化幅度、自然带类型,然后要求考生判断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原因,接着考查影响“羊”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支柱产业,产业链构建的策略与理由,最后考查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整个题目的设置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内容融合于具体区域,突出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色,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注重体现关注生活的理念
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紧密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引导考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如考试曾关注金砖四国、中部崛起、北部湾开发、世界粮食危机、气候变化、三峡建设、人口迁移、碳排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荒漠化、资源配置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2009年第5题考查了广东某特大城市与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坡度差异原因。2013年第8题考查了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问题;第41题更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考生说出“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上述案例均反映出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侧重体现关注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试题的探究性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东省高考地理在试题的探究性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试题的命制不再局限于传统地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相关材料的简单迁移,而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科学研究素材,创设地理学科学术研究的具体情景,依次提出所需探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考生地理综合能力的考查。如2010年的第40题考查了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2012年第10—11题考查了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问题。2013年第10题考查了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这些问题都旨在从探究性的角度,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大了对地理图表判读、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加大了对考生地理图表判读、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据前文统计显示,在2007年-2014年高考试题中,除少部分选择题未配用图表以外,其余题目均通过图表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设置问题。通过对这些图表的整理与具体归纳,笔者将这些图表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其反应的内容来分,大致包括流程图、空间分布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空间演化图、数据点雷达图;另一类按其呈现形式来分,主要包括簇状柱形图、数据点折线图、饼状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百分比堆积条形图等。这些图表类型多样,或抽象或新颖,所映射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考查考生利用图表、文字、观测数据推导地理事物成因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在试卷结构、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考查知识点等方面会有怎样特点及趋势,仍然是值得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话题。
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