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十分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探讨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及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种类。
关键词:满族;体育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满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同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影响以及政治军事活动影响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满族体育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丰富了中国体育的内涵。
一、满族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满族的先世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这个地区气候寒冷,有茂密的森林、广袤的平原和丰富的河流,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以渔猎为主要生存手段。满族入关前,努尔哈赤建立八旗,频繁开展军事活动。出于军事目的的需要一些适合于军事的体育活动被推广开来,骑射、摔跤、滑冰等运动开始盛行。骑射原本是满族先世狩猎的一种基本技能,努尔哈赤起兵之后,这种技能就主要运用于战争。到了皇太极时期,满族八旗的主要武器仍是弓箭,勤习骑射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皇太极多次告诫满洲八旗勿忘习射,骑射被认为是他们的“立国之根本”。为了提高射箭技艺,采用了种种促进的方法,校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摔跤,古时称为角抵,满族在入关前也开展了这项运动,并且经常举行比赛和表演。滑冰也是满族早已开展而且十分喜爱的运动,除了用于狩猎和娱乐之外,也常用于战争。
满族入关之后成为统治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和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使他们在体育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许多体育项目更加受到朝廷的重视,并创造条件使它们得到发展。入关后随着战争的逐渐减少,尚文的风气渐渐兴起,为了保持骑射传统,对习文者也提出了要求。在八旗子弟的学校中都设有文、武两个科目,文是学习文化,武则是学习骑射。宗学和觉罗学规定“读书之暇,教习骑射”[1],每月考试一次学业和骑射成绩,分别等级,申报注册。官方对于骑射的提倡,也推动了民间骑射活动的开展。满族的冰上运动在入关之后也更加活跃,从康熙朝开始,满族的冰上运动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八旗兵要演练滑冰,每至冬日皇帝要分日观看,按等行赏。每年冬季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冰上运动会,有五项内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球戏、冰上集体表演、冰上射球。随着官方冰上运动的开展,民间冰上活动也很活跃,每到冬季都可以看到溜冰的人进行比赛、表演技艺,热闹非凡。满族入关后摔跤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善扑营”,这是为外交而兼娱乐的目的设立的,摔跤手也都是职业性的。摔跤手满语称为“布库”,分为头等布库、二等布库、三等布库,名额200人,不入等的年幼者称为“他希密”。善扑营的建立为中国式摔跤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除了善扑营的摔跤手们练习摔跤,满族八旗兵丁也喜欢摔跤。这种风气波及到民间,致使北京成为清代摔跤最为盛行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满族的体育常常以现代的体育项目为主。除了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过去已经不常见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赛威呼、摔跤、打石球等又开始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珍珠球已经成为今天满族最主要的体育项目。
二、满族传统体育的种类
满族传统体育源于渔猎生产,发展于军事战争,完善于民族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实用性的特点。
1.满族的球类运动有珍珠球、打拨球、踢石球、打嘚栲。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源于满族先世采珍珠劳动之余的游戏活动,现在珍珠球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珍珠球场地长26-28米,宽14-15米。球为充气的皮革或橡胶制品,周长0.5-0.6米。拍子呈珍珠贝壳形状。每个防守队员各持两只,用多层木质胶合板或硬塑料压制成。网篮用铁筋和线网组成。每場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上场比赛队员为6人。水区3人称做采珠手,守区2人称做蛤蚌手,得分区1人称做得分手。比赛开始由攻方1人(水区队员)站在后场中圈的半圈内,将球传递给本方后场队员。3名水区队员通过传、运球,突破对方水区队员的防守和防区“蛤蚌手”的阻挡,将球投入本方得分手的蓝中即得1分。一方得分后由另一方掷后场角球,比赛又继续进行。由此方法循环往复直至终场,以得分多者为胜。
打拨球,简称“打拨”或“打行头”等。比赛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棒球和垒球。打拨球诞生于满族的先世渔猎时代,为了练习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和目测距离的本领。打拨球的场地只要比较开阔的地方即可,在场地的适当位置上画出一正方形的“疆”(亦称城郭)。球有两种,一种是牛毛球,一种是用棉花或毛做内胆,外用麻绳或线绳裹成实心球状,直径7-9厘米。球棒长约40厘米,粗3-5厘米,用木料制作。比赛分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团体每队3-5人。比赛开始,占“疆”队员一手持棒一手抛球于空中,击打下落的球向远方飞去(击出的球必须在45度角的区域)击球不中视作违例由对方击球(占疆)。球在空中运行被对方用手接住亦由对方占疆击球。击球成功,由对方一队员在落球点处进行攻疆,即将球向疆中掷去,攻入疆内视作成功,占疆者出疆,攻疆者占疆。攻不中疆,占疆的一方可视球距疆的远度要“丈数”。如丈数不够,占疆一方失败出疆,如丈数够,攻球一方继续用球攻疆。此时攻来的球距离疆较近,占疆者可用抛击球棒将滚来的球击跑,叫做“赶跑”,被赶跑的球停稳后又可视其远度要丈数。如在掷棒“赶跑”时失误,即没有击着球,球已滚入疆内,算作失败,由对方占疆击球。以此轮番比赛,先打满规定“丈数”者获胜。
踢石球,这个项目由建州女真人的一种“踢行头”游戏发展而来,清初开始盛行。当时踢球是两人两球以踢远为胜,后来发展为集体比赛以踢球入穴多少决定胜负。在4米见方的场地内,以等距按梅花形状设5个穴,每个穴深10厘米,穴直径20厘米。球为石制,直径10-15厘米,为圆形外表光滑。比赛时两队进行,每队3人上场,每人各有1球。球的颜色分为红、白两色,以区别甲、乙两队。由一队开球后,双方队轮流换位把球用脚掌踢入场内。入1穴后可连续把球踢入2穴,再入可依次踢满5个穴为止。但如不入穴,球放原地等对方踢穴。对方球不入穴而又在本队范围内,可将对方球碰击,击中者可把对方球踢出场外。在比赛中,先全部踢入5个穴者为胜,比赛结束。 打嘚栲,是满族古老游戏项目,源于“驱邪”的宗教活动,属于“打牌位”的一种。选出长10米、宽1米的地段。画上栲牌(桩)区和起打线,栲桩10个,上红下白两种颜色。击棒1-5个,击球4个,分红、白两种颜色。有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团体赛每队5人,1人为队长。比赛按排定的顺序进行,队长站在起打线后,将球放在线后任何位置均可。用棒头向排列的栲桩区域击出。撞倒一根栲桩得1分,将栲桩撞出圈外得2分。每人击打5次,按5次得分之和排列名次。并评出一棒击倒桩数多者为最佳“一棒手”。如遇得分相等者,则按“一棒击”得分高者名次列前。
2.骑射是满族的习俗,是军民生产和战争的技艺。满族的骑射运动有赛马和射箭。
赛马。满族的先世以游牧为主,有“马背上民族”之称,赛马成了军民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满族“莫勒真”盛会上举行的三项技艺比赛,其一就是赛马。清代的赛马主要有:速度赛马、教駣、追新娘。
速度赛马一般在道路、草原、赛马场上举行。距离2.5公里、5公里、10公里不等,并有“赛跑”和“赛走”两种赛法。教駣攻驹就是套生马驹,即没有配过鞍从未驾驭过的马。这项活动评定优劣标准就是完成驯马程序速度快、不被劣马摔下者为优,速度慢者次之,被马摔下者无名次。追新娘是满族风情赛马项目,据传它源于满族先世的游牧部落迎娶新娘时的一种竞技项目。男女骑手10人为一组,一般赛程为5公里。女骑手的起跑线远于男骑手30-50米。发令后同时起跑,在到达终点前追上者为胜,追不上为负。
射箭。满族在狩猎中形成了能骑善射的习俗,射箭比赛主要有射香火、射月子、射鹄子、射柳、射米团、射簇。射香火这种比赛方法是在夜间,把香火悬于空中而轮流射之,把香火射掉了为胜。香火目标很小又在黑夜,没有高超的技术很难取胜。射月子是在布上绘成箭靶,按一定距离而进行比赛。射鹄子箭靶高悬用响箭射,鹄子分层次并有各种名称,大小不一,最小者名羊眼。射柳源于拜天,从女真人开始,每年重五有射柳的习俗。拜完天地在广场上插柳枝两行,参赛者骑马用无羽簇箭射之,能够把柳枝射断并能用手接住的人为上,断而不能接住者次之。射米团,把粉团、角黍放在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射簇,参加比赛的人带小箭一二十支,每人各出两支。在距离30步远的地方依次射之,射中得箭。
3.摔跤,当时称为角抵,在军队训练中相当重要,清代已是军事训练重要项目。
布库摔跤方法有两种,一是“脱帽短裤,两两相角,以搏摔扑地决胜负”。只要把对方摔倒在地就算赢了,胜者赏酒。另一种为厄鲁特式。比赛时,相斗的角士脱去上衣,裸露上身,赤脚。斗时虽有一方扑地,但不能算输。胜者必将对方的身体倒立,屈肩至地,方可为胜。
4.冰嬉,是清代冰上運动的总称,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蹴鞠、高坡滑冰、冰上杂技五种形式。
速度滑冰当时叫“官趟子”,这是清代冰嬉中开展最广泛、最受重视的一个项目。速度滑冰姿势有八种,有扁弯子式、大弯习式、大外刃式、跪冰式、背手跪冰式等,其中有些姿势现在还在用,这说明当时的滑冰运动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技巧了。
花样滑冰在清代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名目繁多,姿势多样。主要表演冰上花样技术。有哪吒探海、大蝎子、金鸡独立、朝天蹬、童子拜佛、双飞燕、卧鱼、卧睡春、千斤坠等,千姿百态。
冰上蹴鞠就是穿着冰鞋在冰上踢球,这是训练军队机智勇敢的一种技艺。人穿冰鞋在冰上争夺一球,既惊险又富有趣味,引人入胜。这种踢球方式没有什么规则,是以“得者为胜”。比赛时双方数十人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2]。
高坡滑冰,又叫“打滑挞”,类似现代的高坡滑雪。在寒冬腊月,汲水浇地,堆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参赛者足穿带猪毛的皮鞋,这种鞋是非常滑的。而从冰顶上直立而下,滑到冰上以不倒者为胜。
冰上杂技,把民间的杂技艺术用于冰上。冰上杂技表演有缘竿、盘杠、飞人、耍刀、使棒、冰上倒立,还有叠罗汉等集体项目表演。
参考文献
[1]《八旗通志初集·学校四》,卷49,948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晗(1980-),女,满族,黑龙江省黑河市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与人类学。
关键词:满族;体育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满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同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影响以及政治军事活动影响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满族体育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丰富了中国体育的内涵。
一、满族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满族的先世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这个地区气候寒冷,有茂密的森林、广袤的平原和丰富的河流,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以渔猎为主要生存手段。满族入关前,努尔哈赤建立八旗,频繁开展军事活动。出于军事目的的需要一些适合于军事的体育活动被推广开来,骑射、摔跤、滑冰等运动开始盛行。骑射原本是满族先世狩猎的一种基本技能,努尔哈赤起兵之后,这种技能就主要运用于战争。到了皇太极时期,满族八旗的主要武器仍是弓箭,勤习骑射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皇太极多次告诫满洲八旗勿忘习射,骑射被认为是他们的“立国之根本”。为了提高射箭技艺,采用了种种促进的方法,校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摔跤,古时称为角抵,满族在入关前也开展了这项运动,并且经常举行比赛和表演。滑冰也是满族早已开展而且十分喜爱的运动,除了用于狩猎和娱乐之外,也常用于战争。
满族入关之后成为统治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和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使他们在体育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许多体育项目更加受到朝廷的重视,并创造条件使它们得到发展。入关后随着战争的逐渐减少,尚文的风气渐渐兴起,为了保持骑射传统,对习文者也提出了要求。在八旗子弟的学校中都设有文、武两个科目,文是学习文化,武则是学习骑射。宗学和觉罗学规定“读书之暇,教习骑射”[1],每月考试一次学业和骑射成绩,分别等级,申报注册。官方对于骑射的提倡,也推动了民间骑射活动的开展。满族的冰上运动在入关之后也更加活跃,从康熙朝开始,满族的冰上运动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八旗兵要演练滑冰,每至冬日皇帝要分日观看,按等行赏。每年冬季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冰上运动会,有五项内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球戏、冰上集体表演、冰上射球。随着官方冰上运动的开展,民间冰上活动也很活跃,每到冬季都可以看到溜冰的人进行比赛、表演技艺,热闹非凡。满族入关后摔跤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善扑营”,这是为外交而兼娱乐的目的设立的,摔跤手也都是职业性的。摔跤手满语称为“布库”,分为头等布库、二等布库、三等布库,名额200人,不入等的年幼者称为“他希密”。善扑营的建立为中国式摔跤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除了善扑营的摔跤手们练习摔跤,满族八旗兵丁也喜欢摔跤。这种风气波及到民间,致使北京成为清代摔跤最为盛行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满族的体育常常以现代的体育项目为主。除了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过去已经不常见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赛威呼、摔跤、打石球等又开始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珍珠球已经成为今天满族最主要的体育项目。
二、满族传统体育的种类
满族传统体育源于渔猎生产,发展于军事战争,完善于民族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实用性的特点。
1.满族的球类运动有珍珠球、打拨球、踢石球、打嘚栲。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源于满族先世采珍珠劳动之余的游戏活动,现在珍珠球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珍珠球场地长26-28米,宽14-15米。球为充气的皮革或橡胶制品,周长0.5-0.6米。拍子呈珍珠贝壳形状。每个防守队员各持两只,用多层木质胶合板或硬塑料压制成。网篮用铁筋和线网组成。每場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上场比赛队员为6人。水区3人称做采珠手,守区2人称做蛤蚌手,得分区1人称做得分手。比赛开始由攻方1人(水区队员)站在后场中圈的半圈内,将球传递给本方后场队员。3名水区队员通过传、运球,突破对方水区队员的防守和防区“蛤蚌手”的阻挡,将球投入本方得分手的蓝中即得1分。一方得分后由另一方掷后场角球,比赛又继续进行。由此方法循环往复直至终场,以得分多者为胜。
打拨球,简称“打拨”或“打行头”等。比赛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棒球和垒球。打拨球诞生于满族的先世渔猎时代,为了练习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和目测距离的本领。打拨球的场地只要比较开阔的地方即可,在场地的适当位置上画出一正方形的“疆”(亦称城郭)。球有两种,一种是牛毛球,一种是用棉花或毛做内胆,外用麻绳或线绳裹成实心球状,直径7-9厘米。球棒长约40厘米,粗3-5厘米,用木料制作。比赛分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团体每队3-5人。比赛开始,占“疆”队员一手持棒一手抛球于空中,击打下落的球向远方飞去(击出的球必须在45度角的区域)击球不中视作违例由对方击球(占疆)。球在空中运行被对方用手接住亦由对方占疆击球。击球成功,由对方一队员在落球点处进行攻疆,即将球向疆中掷去,攻入疆内视作成功,占疆者出疆,攻疆者占疆。攻不中疆,占疆的一方可视球距疆的远度要“丈数”。如丈数不够,占疆一方失败出疆,如丈数够,攻球一方继续用球攻疆。此时攻来的球距离疆较近,占疆者可用抛击球棒将滚来的球击跑,叫做“赶跑”,被赶跑的球停稳后又可视其远度要丈数。如在掷棒“赶跑”时失误,即没有击着球,球已滚入疆内,算作失败,由对方占疆击球。以此轮番比赛,先打满规定“丈数”者获胜。
踢石球,这个项目由建州女真人的一种“踢行头”游戏发展而来,清初开始盛行。当时踢球是两人两球以踢远为胜,后来发展为集体比赛以踢球入穴多少决定胜负。在4米见方的场地内,以等距按梅花形状设5个穴,每个穴深10厘米,穴直径20厘米。球为石制,直径10-15厘米,为圆形外表光滑。比赛时两队进行,每队3人上场,每人各有1球。球的颜色分为红、白两色,以区别甲、乙两队。由一队开球后,双方队轮流换位把球用脚掌踢入场内。入1穴后可连续把球踢入2穴,再入可依次踢满5个穴为止。但如不入穴,球放原地等对方踢穴。对方球不入穴而又在本队范围内,可将对方球碰击,击中者可把对方球踢出场外。在比赛中,先全部踢入5个穴者为胜,比赛结束。 打嘚栲,是满族古老游戏项目,源于“驱邪”的宗教活动,属于“打牌位”的一种。选出长10米、宽1米的地段。画上栲牌(桩)区和起打线,栲桩10个,上红下白两种颜色。击棒1-5个,击球4个,分红、白两种颜色。有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团体赛每队5人,1人为队长。比赛按排定的顺序进行,队长站在起打线后,将球放在线后任何位置均可。用棒头向排列的栲桩区域击出。撞倒一根栲桩得1分,将栲桩撞出圈外得2分。每人击打5次,按5次得分之和排列名次。并评出一棒击倒桩数多者为最佳“一棒手”。如遇得分相等者,则按“一棒击”得分高者名次列前。
2.骑射是满族的习俗,是军民生产和战争的技艺。满族的骑射运动有赛马和射箭。
赛马。满族的先世以游牧为主,有“马背上民族”之称,赛马成了军民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满族“莫勒真”盛会上举行的三项技艺比赛,其一就是赛马。清代的赛马主要有:速度赛马、教駣、追新娘。
速度赛马一般在道路、草原、赛马场上举行。距离2.5公里、5公里、10公里不等,并有“赛跑”和“赛走”两种赛法。教駣攻驹就是套生马驹,即没有配过鞍从未驾驭过的马。这项活动评定优劣标准就是完成驯马程序速度快、不被劣马摔下者为优,速度慢者次之,被马摔下者无名次。追新娘是满族风情赛马项目,据传它源于满族先世的游牧部落迎娶新娘时的一种竞技项目。男女骑手10人为一组,一般赛程为5公里。女骑手的起跑线远于男骑手30-50米。发令后同时起跑,在到达终点前追上者为胜,追不上为负。
射箭。满族在狩猎中形成了能骑善射的习俗,射箭比赛主要有射香火、射月子、射鹄子、射柳、射米团、射簇。射香火这种比赛方法是在夜间,把香火悬于空中而轮流射之,把香火射掉了为胜。香火目标很小又在黑夜,没有高超的技术很难取胜。射月子是在布上绘成箭靶,按一定距离而进行比赛。射鹄子箭靶高悬用响箭射,鹄子分层次并有各种名称,大小不一,最小者名羊眼。射柳源于拜天,从女真人开始,每年重五有射柳的习俗。拜完天地在广场上插柳枝两行,参赛者骑马用无羽簇箭射之,能够把柳枝射断并能用手接住的人为上,断而不能接住者次之。射米团,把粉团、角黍放在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射簇,参加比赛的人带小箭一二十支,每人各出两支。在距离30步远的地方依次射之,射中得箭。
3.摔跤,当时称为角抵,在军队训练中相当重要,清代已是军事训练重要项目。
布库摔跤方法有两种,一是“脱帽短裤,两两相角,以搏摔扑地决胜负”。只要把对方摔倒在地就算赢了,胜者赏酒。另一种为厄鲁特式。比赛时,相斗的角士脱去上衣,裸露上身,赤脚。斗时虽有一方扑地,但不能算输。胜者必将对方的身体倒立,屈肩至地,方可为胜。
4.冰嬉,是清代冰上運动的总称,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蹴鞠、高坡滑冰、冰上杂技五种形式。
速度滑冰当时叫“官趟子”,这是清代冰嬉中开展最广泛、最受重视的一个项目。速度滑冰姿势有八种,有扁弯子式、大弯习式、大外刃式、跪冰式、背手跪冰式等,其中有些姿势现在还在用,这说明当时的滑冰运动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技巧了。
花样滑冰在清代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名目繁多,姿势多样。主要表演冰上花样技术。有哪吒探海、大蝎子、金鸡独立、朝天蹬、童子拜佛、双飞燕、卧鱼、卧睡春、千斤坠等,千姿百态。
冰上蹴鞠就是穿着冰鞋在冰上踢球,这是训练军队机智勇敢的一种技艺。人穿冰鞋在冰上争夺一球,既惊险又富有趣味,引人入胜。这种踢球方式没有什么规则,是以“得者为胜”。比赛时双方数十人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2]。
高坡滑冰,又叫“打滑挞”,类似现代的高坡滑雪。在寒冬腊月,汲水浇地,堆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参赛者足穿带猪毛的皮鞋,这种鞋是非常滑的。而从冰顶上直立而下,滑到冰上以不倒者为胜。
冰上杂技,把民间的杂技艺术用于冰上。冰上杂技表演有缘竿、盘杠、飞人、耍刀、使棒、冰上倒立,还有叠罗汉等集体项目表演。
参考文献
[1]《八旗通志初集·学校四》,卷49,948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晗(1980-),女,满族,黑龙江省黑河市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