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困,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及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
赫希曼出于解释上的方便,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这个弱者越来越穷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进一步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这对于理解现代化转型中国的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启示意义。大量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由“极化效应”向“涓滴效应”的转变,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
赫希曼的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化初期,要完全避免极化效应是不切实际的,只要是市场竞争型的现代化,掌握资本、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与权力的人们,要比没有这些资源的人们,通过市场而获得利益的机会与条件要好得多,这也是造成极化效应的客观原因,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避免“完美主义”思维的一厢情愿。
理性的思考应该是,在现代化的财富增长实现以后,社会要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包括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力,使财富分配分散化,实现从极化效应向水门涓滴效应的转变。这才是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也是判断好体制与坏体制的最重要标准。
激进左派只看到“极化效应”的消极面,而没有看到它是现代化必需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没有看到它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而向涓滴效应转化。
事实上,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支持左的或右的激进主义。用我曾听到一位企业家的朴素的话来说,中国大多数人希望的只是“公平一点,腐败少一点,干部管得严一点,百姓福利多一点”。现在的中国“沉默大多数”是两极激进主义之间的中间派。这些沉默的中间派“是推动当前中国朝向改革开放道路继续前进的主力军”,他们人数众多,注重实务,到了今天,其强大已令人不能忽视,相比来说,“两极”只占到劣势。但却掌握了话语权,相反,广大中间派与“两极”相比,这支大军不屑于或不大善于造势而已。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每迈出一步,都会遇到保守派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从分田到户到厂长负责制,都有着利益集团从中作梗或抵制。但只要上有中央政府下定决心,下有广大民众支持,利益集团的保守势力并非一定要通过革命或发动民粹主义的社会冲突来解决,这种民粹主义不但不能造成好结果,而且会让不受人民控制与制衡的机会主义政客为所欲为,最终给民族造成谁也无法预料的深重灾难。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更切身的体会。
可以说,温和的改革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走小走,走稳步,不停步,在试错中找到适合的路径,中国总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
赫希曼出于解释上的方便,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这个弱者越来越穷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进一步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这对于理解现代化转型中国的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启示意义。大量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由“极化效应”向“涓滴效应”的转变,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
赫希曼的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化初期,要完全避免极化效应是不切实际的,只要是市场竞争型的现代化,掌握资本、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与权力的人们,要比没有这些资源的人们,通过市场而获得利益的机会与条件要好得多,这也是造成极化效应的客观原因,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避免“完美主义”思维的一厢情愿。
理性的思考应该是,在现代化的财富增长实现以后,社会要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包括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力,使财富分配分散化,实现从极化效应向水门涓滴效应的转变。这才是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也是判断好体制与坏体制的最重要标准。
激进左派只看到“极化效应”的消极面,而没有看到它是现代化必需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没有看到它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而向涓滴效应转化。
事实上,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支持左的或右的激进主义。用我曾听到一位企业家的朴素的话来说,中国大多数人希望的只是“公平一点,腐败少一点,干部管得严一点,百姓福利多一点”。现在的中国“沉默大多数”是两极激进主义之间的中间派。这些沉默的中间派“是推动当前中国朝向改革开放道路继续前进的主力军”,他们人数众多,注重实务,到了今天,其强大已令人不能忽视,相比来说,“两极”只占到劣势。但却掌握了话语权,相反,广大中间派与“两极”相比,这支大军不屑于或不大善于造势而已。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每迈出一步,都会遇到保守派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从分田到户到厂长负责制,都有着利益集团从中作梗或抵制。但只要上有中央政府下定决心,下有广大民众支持,利益集团的保守势力并非一定要通过革命或发动民粹主义的社会冲突来解决,这种民粹主义不但不能造成好结果,而且会让不受人民控制与制衡的机会主义政客为所欲为,最终给民族造成谁也无法预料的深重灾难。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更切身的体会。
可以说,温和的改革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走小走,走稳步,不停步,在试错中找到适合的路径,中国总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