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_d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师们从改变自己开始,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创设情境、质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相关策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自主探究的动力。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1、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释题后向学生感叹:“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便开始想象: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捞铁牛呢?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一个大力士把铁牛捞上来的”、“他一定很聪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书,说:“同学们说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书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知道了”。这样,学生通过“水的浮力”与“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对比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科学的,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教师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设置疑问、悬念,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样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级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信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学生指出:“明明整篇课文都是叙述诸葛亮是如何从曹操那里骗箭的,课题为什么用‘借’, 而不用‘骗’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周与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从书上写的‘谢谢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对方情愿给你的,才叫‘借’。”“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诸葛亮能神机妙算。”……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多争辩,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适时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奇异的琥珀》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是漫长的,为什么又一转眼就过去了呢?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思维定势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如讲授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其他文献
心理学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在思维的类别中,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期望中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通常是不现实的,但中学教育所应该做的是促使学生形成今后能够做出重大发明所必要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储备。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低能儿。    一、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
[摘要]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其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风神散朗”,“风仪落落”地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且形成了“别有妙境,清淡自然”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清淡自然;壮逸;情景交融    1 孟浩然的诗歌特征与其人格的关系    说起孟浩然,人们都知道他是湖北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市人),由此他被称为孟襄阳,闻一多先生也曾就张祜说过的“襄阳属浩然”之句,提出了“浩然也属于襄阳”,可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22-02  摘要:当今社会,各类学校的计算机不断增多,教职工办公、教学、制作课件等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计算机,为了实现日益繁忙的工作下做到资源共、经验共享、办公快捷、快速沟通等作用,校园内局域网服务和建设已是每个学校的必须品。本文首先描述校园网络的概况,横向介绍了校园网络解决方案。然后从校园网络的功能入手,阐述了当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83-01  摘要:举凡一个国家的昌盛不衰不无与创新有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缘此,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大家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发现真理。在阅读活动中,没有怀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创新人才。"只有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作出正确评价,从而提高学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19-01  在我们农村学校,教师往往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的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将遇到许多不便。通过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摸索,我觉得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要求学生讲,往往不能激发学生说话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契机,选准读写结合点。小练笔作为促进语言积累、运用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以其耗时少,篇幅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灵活,注重吸收表达而颇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所青睐。小练笔不仅可运用在情感交融处,可用在知能转换处,可选在情节空白处,而且可选在课文的延伸处。  【关键词】小练笔;情感交融;知能转换    一、积极引导运用在情感交融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77-01  摘要:教师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 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分析目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操作活动的现状,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如: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方面目标意识较淡薄,忽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及材料缺乏变化等。在指导幼儿操作过程方面注重教师的干预,而轻视幼儿的自主性;重视操作结果而轻视操作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操作方法的引导等等。如何让幼儿在教育活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地震灾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保护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老师,他们用弱小的身躯铸就伟大师魂。大爱无言,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求有这样的壮举,只需要用细微之举教育和关爱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我是一名担任思品等学科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细心人,平常细心观察学生的举动和表情,用心和学生沟通交
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虽然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非智力因素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初一年级新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学习的习惯、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这说明习惯的作用特别重要,甚至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是一名乡村中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