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沿海普遍流传“妈祖”信仰,影响遍及东南亚及世界华侨聚集的地区;在粤西和海南信仰被神化了的冼夫人;在西江流域,“龙母”崇拜是民间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的部分;全国著名的道教“八仙”中唯一一位女神——何仙姑,也是广州增城人。此外,分散在广东各地的地方性女性神祗,数量也相当多,如广州市民所信仰的生育女神“金花夫人”、广东汕头澄海县外砂乡居民祀奉的“金兰三姐妹”等,为何在广东此地会有如此集中的女神信仰呢?
恋母情结、官民结合
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副教授、闽台民俗文化专家段凌平指出,海边多女神是个“世界性”的倾向。
段凌平指出,人们在危难之中,最容易想起母爱,这是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依恋。人们的恋母及对女性的依赖,导致沿海多女神。虽然渔夫是男性,但海似乎总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少会说“海的儿子”。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海上交通的发达,但大海的不可预测性,又在人们心底深处埋下不可磨灭的恐惧感。“由于海洋的汹涌澎湃,或者由于人们面对洪水的无助,激发危难中的恋母本能”,这或许是沿海地区女神较多的原因之一。
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女性独立性强,常常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撑起整个家庭,代表者有产生妈祖的湄洲湾一带的莆田女子和泉州惠安女,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女性等。与海洋产业结合的特点,让其视野较为宽广。这与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妈祖:盛于粤地 遍及全球
现在很难统计清楚历代曾经修建过多少座妈祖庙。早在元代,由于漕运重要,从北到南的“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都有妈祖庙。其后历代,妈祖庙进一步扩展。仅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天后庙粗略统计就有五六十座,大良一地就有七八座,而且“到乾隆年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因而建祠之风亦大盛,大有压倒广东民间诸神之势”。
唐宋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海洋贸易兴盛,民间对天后的崇拜有加无已;另外,由于国家海洋外交活跃,部分统制物资亦须依靠海运,官方对天后的重视也日渐提升。闽粤山水相连,民众的传统文化心态比较接近,在经济生活上同海洋关系极之密切,因此天后崇拜之风在粤地流播甚早。降及明清,舶运物资从传统的“奇珍宝货”转为关乎民生日用的市场商品,自古就是广东人生财最佳途径的“下海”此时有了更广阔的出路,进一步推动了内地贩运性商业,粤商成为全国大商帮之一。广东民间天后女神崇拜不但借助历史惯性而获得延伸,且不断发生着适应时代新主题的转化和变革。
龙母:流播岭南的水神信仰
广东最著名的龙母庙,当属悦城龙母祖庙,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水口。龙母祖庙的始建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最迟在六朝时期,龙母墓就已存在。今天的龙母祖庙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等被列为岭南传统建筑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
按照民间传说,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施,人称神女。一天,她在西江边濯洗时偶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长大后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它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
龙母的传说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依据。龙母文化研究专家王元林、陈玉霜指出:“秦代伊始,古越人‘断发文身’的崇龙习俗结合祖先崇拜,在三江汇流的悦城形成了龙母崇拜;汉唐以后,龙母屡受封敕,崇拜龙母的习俗传至江西;宋元之际,龙母文化祭祀中心初步定型,悦城、仁化、梧州、分宜等中心区初具规模;明清,龙母庙遍布西江流域,中心区的龙母文化得以稳固发展,还向四川等地延伸,展现出独特的地域形态。龙母崇拜的分布区域不断拓展,与岭南自然环境多水,南方多火阳盛,龙母水神有‘尅火补阴’之效有关;亦与越人尚鬼信巫有关;而统治阶级提倡,明清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也在政治上、经济上为龙母崇拜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冼夫人:古代的巾帼英雄
冼夫人,广东高凉人氏,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倍受赞誉,也颇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她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煊赫的战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渐上升为有权调动指挥部落六州兵马,雄据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代英雄豪杰中亦少有可比者。
冼太夫人诞,简称冼太诞,是粤西高州城乡及周边地区民众为纪念冼太夫人诞辰(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而举行盛大活动的传统节日,每到冼太诞,城乡群众便要举行丰富的庙会活动。据清康熙《茂名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夫人诞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城市乡落有庙之处皆然”,由此可见,冼太诞祭祀庆典活动由来已久,影响广泛。冼太诞的庆典主要由当地村民集资参与,有打醮、游神、集中祭拜以及演戏等活动,届时城乡冼庙香火鼎盛,朝拜人络绎不绝。历代政权不但给予冼夫人封赏,而且还把冼夫人纳入官方的祀典,让其享地方官府的春秋二祭及诞祭。自隋朝初年冼夫人去世后,即“官置祠祀之”,尤其是明清两代,官府致祭不绝,据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冼夫人庙,每岁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议同名宦。” 官府祭祀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祭祀程式和礼仪,庄重虔诚。
金花女神:广州人的送子娘娘 金花娘娘是广州的送子女神。旧时,广州很多地方都有“金花庙”,奉祀金花夫人。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
相传明朝时,广州有位巡抚夫人身孕临盆,三四天都生不下来,求医拜佛都无效。该巡抚在睡梦中梦见一位白发长者说:“要想夫人母子平安,快请金花娘娘。”巡抚惊醒,召集众人找来七十多个名叫金花的姑娘,当一个十三四岁的金花姑娘步入正厅时,后堂就传来夫人母子平安的报喜。以后,谁家媳妇难产就请金花,金花一到孕妇就顺产了。因金花娘娘生于洪武七年四月十七日子时,广州人于是以四月十七日为神诞,俗称“金花诞”。
晚清汪琮的《旅谭》有:“广州有金花夫人庙,妇女求嗣者祀之。土人呼小儿曰花仔。男曰白花,女曰红花。”这一天到金花庙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何仙姑:八仙中的唯一女神
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原型为一个美貌非凡的女子,经常手持荷花,传说是广州增城人,在广州当地有广泛的信众。增城有多座何仙姑庙,为首的是荔城凤凰山下的何仙姑庙(已毁),现留有仙姑井及双履痕迹,另有武则天所赐朝霞衣碑记。农历三月初七何仙姑诞日前去拜祭者络绎不绝。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三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白日登仙。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后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此后,她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据传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现形于故乡小楼,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
“金兰三姐妹”神
在汕头市澄海县外砂王厝乡(今林厝沟尾巷)附近流传着金兰三姐妹(又称三义女)海神信仰,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上香祭祀,祈愿一帆风顺、鱼虾满仓。
金兰三姐妹是凡人死后被奉为神的。据说,她们出生于光绪年间,年龄相仿,相貌出众。最大的姑娘姓五名富娘,知书达理;年龄稍大的姓林名雅娘;最小的姓余名织娘,寄居于王厝舅父之家,文静典雅。三位姑娘自幼是邻居,常在一起绣花织布,唱潮州歌册,因为趣味相投,便结拜为异姓姐妹。
“庙祀千秋崇在义,人伦万世教唯情”,这是镌刻在“三义女”庙前的一副联对。三义女者,原为澄海金砂乡人氏,系闺中结义金兰姐妹。传说大女张织娘;二女王富娘;三女王美娘,在三从四德的旧礼教胁迫下,三人各有一段不幸的婚姻悲剧,因此商定“不祈同日生,只求同日死”。遂撕绢动笔,倾尽满腹怨恨于布帛,封腊为丸,藏于怀中,修妆齐整,身着华衣,丝绢萦腰,系结一起,投海而死,以示对封建婚姻的反抗。
三位姑娘投江后,尸体飘流至饶平海山石头滩。当时有几个设网捕鱼的渔民,因几天捕捞不获,那一天起网时觉得沉重,起网一看却是三个捆在一起的女尸。渔民料想这三个姑娘必是含冤受屈一同寻短见的,遂起怜悯之情,将其尸体埋于石头滩上,并祷祝:“我们几个均是打鱼兄弟,穷酸至极,今日捞到‘义女’玉体,没有钱购寿板造棺筑墓,亏待了姑娘!若是从今捕鱼获利,定修庙宇祭祀。”
此后,这几个渔民果然碰上好运气,天天捕获很多鱼大获其利,因此也信守诺言,在石头滩上筑起庙宇祭祀,题名“三义女庙”。 后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冢庙合一,墓碑镌刻:“清·澄邑金砂乡三义女王氏墓”。庙中有重修碑记曰:“义女刚烈逸事,遍播粤东,立庙永祀,盖崇其义也……海岛之民,历代照护,则善德流传也……”。乡民闻义女神灵德高,因此朝拜之人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不断。
恋母情结、官民结合
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副教授、闽台民俗文化专家段凌平指出,海边多女神是个“世界性”的倾向。
段凌平指出,人们在危难之中,最容易想起母爱,这是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依恋。人们的恋母及对女性的依赖,导致沿海多女神。虽然渔夫是男性,但海似乎总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少会说“海的儿子”。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海上交通的发达,但大海的不可预测性,又在人们心底深处埋下不可磨灭的恐惧感。“由于海洋的汹涌澎湃,或者由于人们面对洪水的无助,激发危难中的恋母本能”,这或许是沿海地区女神较多的原因之一。
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女性独立性强,常常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撑起整个家庭,代表者有产生妈祖的湄洲湾一带的莆田女子和泉州惠安女,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女性等。与海洋产业结合的特点,让其视野较为宽广。这与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妈祖:盛于粤地 遍及全球
现在很难统计清楚历代曾经修建过多少座妈祖庙。早在元代,由于漕运重要,从北到南的“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都有妈祖庙。其后历代,妈祖庙进一步扩展。仅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天后庙粗略统计就有五六十座,大良一地就有七八座,而且“到乾隆年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因而建祠之风亦大盛,大有压倒广东民间诸神之势”。
唐宋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海洋贸易兴盛,民间对天后的崇拜有加无已;另外,由于国家海洋外交活跃,部分统制物资亦须依靠海运,官方对天后的重视也日渐提升。闽粤山水相连,民众的传统文化心态比较接近,在经济生活上同海洋关系极之密切,因此天后崇拜之风在粤地流播甚早。降及明清,舶运物资从传统的“奇珍宝货”转为关乎民生日用的市场商品,自古就是广东人生财最佳途径的“下海”此时有了更广阔的出路,进一步推动了内地贩运性商业,粤商成为全国大商帮之一。广东民间天后女神崇拜不但借助历史惯性而获得延伸,且不断发生着适应时代新主题的转化和变革。
龙母:流播岭南的水神信仰
广东最著名的龙母庙,当属悦城龙母祖庙,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水口。龙母祖庙的始建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最迟在六朝时期,龙母墓就已存在。今天的龙母祖庙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等被列为岭南传统建筑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
按照民间传说,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施,人称神女。一天,她在西江边濯洗时偶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长大后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它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
龙母的传说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依据。龙母文化研究专家王元林、陈玉霜指出:“秦代伊始,古越人‘断发文身’的崇龙习俗结合祖先崇拜,在三江汇流的悦城形成了龙母崇拜;汉唐以后,龙母屡受封敕,崇拜龙母的习俗传至江西;宋元之际,龙母文化祭祀中心初步定型,悦城、仁化、梧州、分宜等中心区初具规模;明清,龙母庙遍布西江流域,中心区的龙母文化得以稳固发展,还向四川等地延伸,展现出独特的地域形态。龙母崇拜的分布区域不断拓展,与岭南自然环境多水,南方多火阳盛,龙母水神有‘尅火补阴’之效有关;亦与越人尚鬼信巫有关;而统治阶级提倡,明清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也在政治上、经济上为龙母崇拜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冼夫人:古代的巾帼英雄
冼夫人,广东高凉人氏,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倍受赞誉,也颇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她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煊赫的战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渐上升为有权调动指挥部落六州兵马,雄据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代英雄豪杰中亦少有可比者。
冼太夫人诞,简称冼太诞,是粤西高州城乡及周边地区民众为纪念冼太夫人诞辰(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而举行盛大活动的传统节日,每到冼太诞,城乡群众便要举行丰富的庙会活动。据清康熙《茂名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夫人诞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城市乡落有庙之处皆然”,由此可见,冼太诞祭祀庆典活动由来已久,影响广泛。冼太诞的庆典主要由当地村民集资参与,有打醮、游神、集中祭拜以及演戏等活动,届时城乡冼庙香火鼎盛,朝拜人络绎不绝。历代政权不但给予冼夫人封赏,而且还把冼夫人纳入官方的祀典,让其享地方官府的春秋二祭及诞祭。自隋朝初年冼夫人去世后,即“官置祠祀之”,尤其是明清两代,官府致祭不绝,据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冼夫人庙,每岁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议同名宦。” 官府祭祀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祭祀程式和礼仪,庄重虔诚。
金花女神:广州人的送子娘娘 金花娘娘是广州的送子女神。旧时,广州很多地方都有“金花庙”,奉祀金花夫人。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
相传明朝时,广州有位巡抚夫人身孕临盆,三四天都生不下来,求医拜佛都无效。该巡抚在睡梦中梦见一位白发长者说:“要想夫人母子平安,快请金花娘娘。”巡抚惊醒,召集众人找来七十多个名叫金花的姑娘,当一个十三四岁的金花姑娘步入正厅时,后堂就传来夫人母子平安的报喜。以后,谁家媳妇难产就请金花,金花一到孕妇就顺产了。因金花娘娘生于洪武七年四月十七日子时,广州人于是以四月十七日为神诞,俗称“金花诞”。
晚清汪琮的《旅谭》有:“广州有金花夫人庙,妇女求嗣者祀之。土人呼小儿曰花仔。男曰白花,女曰红花。”这一天到金花庙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何仙姑:八仙中的唯一女神
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原型为一个美貌非凡的女子,经常手持荷花,传说是广州增城人,在广州当地有广泛的信众。增城有多座何仙姑庙,为首的是荔城凤凰山下的何仙姑庙(已毁),现留有仙姑井及双履痕迹,另有武则天所赐朝霞衣碑记。农历三月初七何仙姑诞日前去拜祭者络绎不绝。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三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白日登仙。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后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此后,她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据传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现形于故乡小楼,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
“金兰三姐妹”神
在汕头市澄海县外砂王厝乡(今林厝沟尾巷)附近流传着金兰三姐妹(又称三义女)海神信仰,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上香祭祀,祈愿一帆风顺、鱼虾满仓。
金兰三姐妹是凡人死后被奉为神的。据说,她们出生于光绪年间,年龄相仿,相貌出众。最大的姑娘姓五名富娘,知书达理;年龄稍大的姓林名雅娘;最小的姓余名织娘,寄居于王厝舅父之家,文静典雅。三位姑娘自幼是邻居,常在一起绣花织布,唱潮州歌册,因为趣味相投,便结拜为异姓姐妹。
“庙祀千秋崇在义,人伦万世教唯情”,这是镌刻在“三义女”庙前的一副联对。三义女者,原为澄海金砂乡人氏,系闺中结义金兰姐妹。传说大女张织娘;二女王富娘;三女王美娘,在三从四德的旧礼教胁迫下,三人各有一段不幸的婚姻悲剧,因此商定“不祈同日生,只求同日死”。遂撕绢动笔,倾尽满腹怨恨于布帛,封腊为丸,藏于怀中,修妆齐整,身着华衣,丝绢萦腰,系结一起,投海而死,以示对封建婚姻的反抗。
三位姑娘投江后,尸体飘流至饶平海山石头滩。当时有几个设网捕鱼的渔民,因几天捕捞不获,那一天起网时觉得沉重,起网一看却是三个捆在一起的女尸。渔民料想这三个姑娘必是含冤受屈一同寻短见的,遂起怜悯之情,将其尸体埋于石头滩上,并祷祝:“我们几个均是打鱼兄弟,穷酸至极,今日捞到‘义女’玉体,没有钱购寿板造棺筑墓,亏待了姑娘!若是从今捕鱼获利,定修庙宇祭祀。”
此后,这几个渔民果然碰上好运气,天天捕获很多鱼大获其利,因此也信守诺言,在石头滩上筑起庙宇祭祀,题名“三义女庙”。 后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冢庙合一,墓碑镌刻:“清·澄邑金砂乡三义女王氏墓”。庙中有重修碑记曰:“义女刚烈逸事,遍播粤东,立庙永祀,盖崇其义也……海岛之民,历代照护,则善德流传也……”。乡民闻义女神灵德高,因此朝拜之人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