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然而,目前在初中生写景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常常会陷入“了然于心”却不能“了然于口”的窘境。具体表现为学生写作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病连篇、缺乏文采。语言痛苦扭曲造成作文面目可憎,拒人以千里之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由此可见,当前的作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写作的语言水平呢?笔者认为仿写优秀美文、再指导学生修改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有文可依——取法乎上,素材相似
仿写要让学生“有文可依”,而范文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取法乎上”和“素材相似”。
所谓“取法乎上”,即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流的范文。只有借鉴经典,才能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才能从中汲取精髓与营养。叶圣陶说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语言优美的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俯拾皆是,如《山中访友》《珍珠鸟》《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浪之歌》《雨之歌》《安塞腰鼓》《观舞记》等。
所谓“素材相似”,即范文的素材与学生仿写的素材要尽量接近。素材越相似,越能让学生从范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善于就地取材,捕捉好的写作素材,并精选优秀素材的相似范文提供给学生模仿;另一方面,当教师遇到适合学生模仿的优秀范文时,要尽量给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仿写要抓住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的最佳时机,这是保证写作语言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如教师在讲冰心的《观舞记》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反复播放《千手观音》《雀之灵》等舞蹈,再让学生执笔;在讲解《山中访友》时,也可组织学生游山,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再指导仿写。
二、精彩必依——赏析品味,吸取精华
有了精选的范文,教师还应在写作前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范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明确哪些语言是范文的精华,“必须”借鉴,哪些甚至是可“偷”、可“拿”的好词佳句。笔者把这一步称为“精彩必依”。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观舞记》之前,就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冰心《观舞记》的语言风格。冰心的语言字字珠玑、精妙无比;冰心的语汇丰富、选词精湛,佳例随处可见。《观舞记》开头整句成段,极有文采和气势,笔者就要求学生将这一部分尽量仿写吸收。还有散见于《观舞记》全文的排比加对偶,如“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语言骈散结合、凝炼精粹、抑扬顿挫,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都值得借鉴。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山中访友》时,同样与学生一起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原文的比喻和拟人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把“古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年龄”都很“老”,都能为他人做贡献;因为桥成拱形,所以可形容为“弓着腰”“俯身凝望”。赏析后,笔者要求学生也尝试抓住物象特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仿中求新——模仿创新、严中有宽
当然,仅仅模仿或“偷字”是不够的,直接抄袭或生搬硬套显然违背了笔者的初衷,“创新”才是真正的目标。只有在“模仿”基础上有所“创新”,作文才不至于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文章才能不落窠臼、脱颖而出。因此,笔者在学生落笔前要求,除了借鉴范文的语言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独创”,即“仿中求新”。
遇到学生文思枯竭、较难落笔的时候,教师不妨“严中有宽”,在作文指导课时让学生集体合作,一起构思好词佳句,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为了生动地描写某生的武术表演,学生和笔者讨论后出示了以下四字短语:气宇不凡、拳劲迅猛、平如静水、动如脱兔、横身而起、顺身而落、威武矫健、英姿飒爽、或进或退、忽左忽右、虎虎生威、刚猛有劲、质朴无华、干净利落、精彩绝伦等,然后学生再写作。此外,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仿写对写作素材、主题及情感自由发挥的束缚,教师应在“精彩必依”的同时,放宽“仿”的要求,高度肯定学生灵感闪现后脱离范文的神来之笔。如有学生以《吴山访友》为题,模仿课文《山中访友》第二节出现的语句写道:“与天空中的白云同步,与地上有些恍惚的影子谈天,向未睡醒的菊花倾诉我的欢乐。吴山的朋友,好些日子没去看你们了,不会怨我吧?”学生能写这样的语句,教师讲评时就要格外鼓励与肯定。
四、千锤百炼——授之以渔,精益求精
写好文章,教师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推敲锤炼”“精益求精”,进行反复修改。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并晓之以理;再铺路架桥,授之以法。笔者选取了初中生写景状物类散文中语言错误最集中的文章,并对其进行准确贴切、真实可信、妙用修辞等多个方面的修改指导。现以修辞为例谈谈具体的注意点。
(一)比喻要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
教师运用比喻时,除了要提醒学生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注意比喻的感情色彩外,还要强调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当使用了两个及以上的喻体时,尤其要注意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例如“舞蹈的结束动作十分经典,如孔雀开屏,如大雁南飞,如白鹤展翅,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此句中的四个喻体除了“大雁南飞”和“白鹤展翅”有些相似外,其余喻体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似点。“舞蹈的结束动作”究竟如何?让人很难想象。多个喻体之间缺乏相似点的错误比较隐蔽,要引导学生仔细自查。
(二)拟人运用需适宜,要赋于美感
学生常喜欢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但运用拟人时,往往不细致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文句因牵强附会而缺乏美感。
例如学生在仿写《山中访友》的第四节时,出现了这样的语句:“走进这片鱼的世界,水草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与我交换眼神。”水草无声,何以“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不成球状,也缺乏光泽,何以“与我交换眼神”?显然是“为作拟人强造句”,没有抓住植物与人相似的特征。又如学生在仿写《草虫的村落》时出现了“蚂蚁在举行跳远比赛”“甲虫在首长的一声令下后开始集体用餐”“一只昆虫拔牙后长出新牙”这样的情节。其实,《草虫的村落》一文的联想、想象能紧紧抓住昆虫的特性,是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一般童话、寓言故事中天马行空的夸张和想象有着显著区别。
(三)排比和对偶要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
我们在运用排比与对偶时,应注意强调上下文结构相同或相似,以使文句流畅,要引导学生尽量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避免用词重复而显呆板。
例如:“虽然这个节目结束了,但那舞者婀娜多姿的造型,威武矫健的习武者,还有那余音绕梁的萨克斯声音,都久久地回荡在我心里。”此句中三个短语结构不一致,文句就显得不流畅。还有学生模仿冰心《观舞记》整句成段的开头,在形容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时均使用同一个形容词“伟大”,用词显得呆板重复。在笔者指导修改后,他分别使用了“伟大”“杰出”“非凡”“不朽”等近义词,用词灵活多变,文采增色不少。
当然,教师也不宜要求学生刻意追求结构、词性、字数这方面的形式,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不出意境优美、语言流畅的美文。
(四)引用需得当
学生在引用时常犯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的毛病,以至于与上下文毫无联系,或造成违背事实的错误。引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让人不知所云。
例如:“轻松欢快的舞曲结束了,我心中还是震撼不已!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歌愁敛翠钿”指歌曲忧伤,唱罢不得不重新整理翠钿。“歌愁敛翠钿”与“轻松欢快”显然自相矛盾,可见学生引用时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
在指导学生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仿写与修改时,笔者感受到仿写与修改给学生作文语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相信,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仿写并修改,做到“有文可依、精彩必依、仿中求新、千锤百炼”,那么学生的写作语言定会慢慢“靓”起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由此可见,当前的作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写作的语言水平呢?笔者认为仿写优秀美文、再指导学生修改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有文可依——取法乎上,素材相似
仿写要让学生“有文可依”,而范文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取法乎上”和“素材相似”。
所谓“取法乎上”,即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流的范文。只有借鉴经典,才能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才能从中汲取精髓与营养。叶圣陶说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语言优美的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俯拾皆是,如《山中访友》《珍珠鸟》《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浪之歌》《雨之歌》《安塞腰鼓》《观舞记》等。
所谓“素材相似”,即范文的素材与学生仿写的素材要尽量接近。素材越相似,越能让学生从范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善于就地取材,捕捉好的写作素材,并精选优秀素材的相似范文提供给学生模仿;另一方面,当教师遇到适合学生模仿的优秀范文时,要尽量给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仿写要抓住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的最佳时机,这是保证写作语言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如教师在讲冰心的《观舞记》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反复播放《千手观音》《雀之灵》等舞蹈,再让学生执笔;在讲解《山中访友》时,也可组织学生游山,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再指导仿写。
二、精彩必依——赏析品味,吸取精华
有了精选的范文,教师还应在写作前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范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明确哪些语言是范文的精华,“必须”借鉴,哪些甚至是可“偷”、可“拿”的好词佳句。笔者把这一步称为“精彩必依”。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观舞记》之前,就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冰心《观舞记》的语言风格。冰心的语言字字珠玑、精妙无比;冰心的语汇丰富、选词精湛,佳例随处可见。《观舞记》开头整句成段,极有文采和气势,笔者就要求学生将这一部分尽量仿写吸收。还有散见于《观舞记》全文的排比加对偶,如“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语言骈散结合、凝炼精粹、抑扬顿挫,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都值得借鉴。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山中访友》时,同样与学生一起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原文的比喻和拟人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把“古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年龄”都很“老”,都能为他人做贡献;因为桥成拱形,所以可形容为“弓着腰”“俯身凝望”。赏析后,笔者要求学生也尝试抓住物象特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仿中求新——模仿创新、严中有宽
当然,仅仅模仿或“偷字”是不够的,直接抄袭或生搬硬套显然违背了笔者的初衷,“创新”才是真正的目标。只有在“模仿”基础上有所“创新”,作文才不至于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文章才能不落窠臼、脱颖而出。因此,笔者在学生落笔前要求,除了借鉴范文的语言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独创”,即“仿中求新”。
遇到学生文思枯竭、较难落笔的时候,教师不妨“严中有宽”,在作文指导课时让学生集体合作,一起构思好词佳句,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为了生动地描写某生的武术表演,学生和笔者讨论后出示了以下四字短语:气宇不凡、拳劲迅猛、平如静水、动如脱兔、横身而起、顺身而落、威武矫健、英姿飒爽、或进或退、忽左忽右、虎虎生威、刚猛有劲、质朴无华、干净利落、精彩绝伦等,然后学生再写作。此外,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仿写对写作素材、主题及情感自由发挥的束缚,教师应在“精彩必依”的同时,放宽“仿”的要求,高度肯定学生灵感闪现后脱离范文的神来之笔。如有学生以《吴山访友》为题,模仿课文《山中访友》第二节出现的语句写道:“与天空中的白云同步,与地上有些恍惚的影子谈天,向未睡醒的菊花倾诉我的欢乐。吴山的朋友,好些日子没去看你们了,不会怨我吧?”学生能写这样的语句,教师讲评时就要格外鼓励与肯定。
四、千锤百炼——授之以渔,精益求精
写好文章,教师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推敲锤炼”“精益求精”,进行反复修改。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并晓之以理;再铺路架桥,授之以法。笔者选取了初中生写景状物类散文中语言错误最集中的文章,并对其进行准确贴切、真实可信、妙用修辞等多个方面的修改指导。现以修辞为例谈谈具体的注意点。
(一)比喻要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
教师运用比喻时,除了要提醒学生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注意比喻的感情色彩外,还要强调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当使用了两个及以上的喻体时,尤其要注意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例如“舞蹈的结束动作十分经典,如孔雀开屏,如大雁南飞,如白鹤展翅,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此句中的四个喻体除了“大雁南飞”和“白鹤展翅”有些相似外,其余喻体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似点。“舞蹈的结束动作”究竟如何?让人很难想象。多个喻体之间缺乏相似点的错误比较隐蔽,要引导学生仔细自查。
(二)拟人运用需适宜,要赋于美感
学生常喜欢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但运用拟人时,往往不细致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文句因牵强附会而缺乏美感。
例如学生在仿写《山中访友》的第四节时,出现了这样的语句:“走进这片鱼的世界,水草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与我交换眼神。”水草无声,何以“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不成球状,也缺乏光泽,何以“与我交换眼神”?显然是“为作拟人强造句”,没有抓住植物与人相似的特征。又如学生在仿写《草虫的村落》时出现了“蚂蚁在举行跳远比赛”“甲虫在首长的一声令下后开始集体用餐”“一只昆虫拔牙后长出新牙”这样的情节。其实,《草虫的村落》一文的联想、想象能紧紧抓住昆虫的特性,是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一般童话、寓言故事中天马行空的夸张和想象有着显著区别。
(三)排比和对偶要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
我们在运用排比与对偶时,应注意强调上下文结构相同或相似,以使文句流畅,要引导学生尽量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避免用词重复而显呆板。
例如:“虽然这个节目结束了,但那舞者婀娜多姿的造型,威武矫健的习武者,还有那余音绕梁的萨克斯声音,都久久地回荡在我心里。”此句中三个短语结构不一致,文句就显得不流畅。还有学生模仿冰心《观舞记》整句成段的开头,在形容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时均使用同一个形容词“伟大”,用词显得呆板重复。在笔者指导修改后,他分别使用了“伟大”“杰出”“非凡”“不朽”等近义词,用词灵活多变,文采增色不少。
当然,教师也不宜要求学生刻意追求结构、词性、字数这方面的形式,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不出意境优美、语言流畅的美文。
(四)引用需得当
学生在引用时常犯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的毛病,以至于与上下文毫无联系,或造成违背事实的错误。引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让人不知所云。
例如:“轻松欢快的舞曲结束了,我心中还是震撼不已!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歌愁敛翠钿”指歌曲忧伤,唱罢不得不重新整理翠钿。“歌愁敛翠钿”与“轻松欢快”显然自相矛盾,可见学生引用时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
在指导学生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仿写与修改时,笔者感受到仿写与修改给学生作文语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相信,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仿写并修改,做到“有文可依、精彩必依、仿中求新、千锤百炼”,那么学生的写作语言定会慢慢“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