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組织形式,是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組中共同学习的活动。它是对班级个体学习方式的补充与改进,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方法之一的“合作学习”,成为了我国初中语文新课改中积极倡导和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推动各学科全面平衡发展。
(一)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和再提高,例如在文言文课堂上,基础薄弱的学生非常吃力,思考很长时间也可能所得甚少。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組合作学习,进行組内讨论切磋,以优带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语文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相对于个人独立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有时,教师也可以指定任务,进行組内讨论,以谋求对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习得“精华”,使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快速成长。课文《我的母亲》后有“为什么除了写母亲外,还要动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一问题,笔者要求学生进行組内讨论。通过讨论,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知识;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笔者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时就涉及到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要求学生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留心、多积累自然科学知识,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往往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或社会,运用多种技能来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使个人在团队中的学习更为成功,同时为今后的深入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学科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与文化的重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小組合作,更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笔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先让学生合作探究苏轼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各組学生讨论热烈,每位組员各抒己见,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苏轼当时的背景,得出了各具特色的答案:有的认为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的认为有漫步月下的欣喜,有的认为有美景遇知己的愉悦等。然后各組派代表发言,发言内容经笔者整合,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在活动中,每位学生在小組中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倾听他人的意见,有助于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
(三)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平衡发展
《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使其各科全面平衡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各学科的积极态度,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因此,语文的合作学习对各个学科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根据模式建构的理论,为体现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笔者以《第33个同学》的写作教学为例,就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过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产生合作的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我们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合,也要与学科内容相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时发现,八(1)班学生比较重理轻文,而且特别怕写作文,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看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故事等。于是,该教师想既然学生喜欢看小说,何不让学生集体创作一部小说?教师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后,全班沸腾了,集体拍手叫好!该教师马上为这本小说设计了整体框架:一位从外地来到杭州读书的男孩,通过他的眼睛认识了班里的32位同学,并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青春飞扬的初中三年。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小組合作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足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所能得到的信息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和教训,也会因为问题解决不了而引起要求集体互助合作的愿望,为下一阶段的小組合作准备思想基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上述例子中八(1)班学生集体创作一部小说的目标明确以后,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并且进行尝试写作,看自己最适合写哪一部分。
(三)小組讨论,集体交流
在独立学习阶段,不同学生看到了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小組讨论中,大家各抒已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每位学生能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位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小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各組代表汇报本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使每位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的能力。
八(1)班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每人分写一个章节,每章节用3000~4000字表述一个故事,全书完成将达10万字。学生在自己分工的这个章节中,既要写出本人的特点,也要尽可能地把全班同学都写进去。故事主要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同学和虚拟主人公之间,也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是虚构的,但是小说的情节和其他32个主人公都是真实的。教师从敲定书名到构思人物、探讨故事、分头写作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比如,在小说题目的敲定上,该教师曾推荐了几个题目,如《青春节拍》《青春飞扬》等。没想到学生一致否定,认为不够有创意。有学生提议,索性用《第33个同学》(该班共有32位学生)为题目。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支持,教师也拍案叫绝。虚构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呢?几个学生一商量,找出一本语文书,第33课第33个字,是一个“南”字,然后翻到第33页,也找到第33个字,是个“遥”字,主角南遥就这样“诞生”了。在给第33个同学“南遥”确定性别的时候,同学们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大部分男生想把主人公定为女生,而几乎所有的女生认为最好是位男生。最后全班举手表决,确定性别为男性。这种矛盾是可爱的、善意的,即便是“失败”的同学在举手表决后也兴高采烈。通过这次的小組合作讨论,八(1)班男女生的团结程度大大加强了。
(四)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与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学习成果,自学以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评价的对象以小組为单位,评价的内容是合作小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教师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組予以表扬,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
八(1)班的学生经过认真讨论、交流,每位同学都领回自己的那一份任务,大家都加足马力、奋力赶稿,而且还一遍一遍地修改,力争做到最好。有位同学为了能够把他负责的“生日会”这个场景写得动人,还特地和同学们一起庆祝生日。他可不是为了玩,而是仔细观察每位同学的表情,并将其一一刻画出来。于是,他笔下的“生日会”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33个同学》的初稿终于成型了。不少学生从不爱写作变成爱写作,并越写越好,班里的学习气氛也变得更好了,大家会自觉地坐在一起像探讨小说一样探讨学习,同学之间也更友善了。通过学生的合作,八(1)班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教师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认真的态度、高涨的写作激情大加赞赏,并推荐给媒体,《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每日商报》《今日早报》进行了报道,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予以了转载。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这种模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要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过程。另外,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小組合作学习,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需要通过几位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才适合小組合作学习。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推动各学科全面平衡发展。
(一)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和再提高,例如在文言文课堂上,基础薄弱的学生非常吃力,思考很长时间也可能所得甚少。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組合作学习,进行組内讨论切磋,以优带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语文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相对于个人独立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有时,教师也可以指定任务,进行組内讨论,以谋求对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习得“精华”,使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快速成长。课文《我的母亲》后有“为什么除了写母亲外,还要动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一问题,笔者要求学生进行組内讨论。通过讨论,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知识;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笔者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时就涉及到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要求学生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留心、多积累自然科学知识,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往往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或社会,运用多种技能来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使个人在团队中的学习更为成功,同时为今后的深入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学科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与文化的重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小組合作,更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笔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先让学生合作探究苏轼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各組学生讨论热烈,每位組员各抒己见,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苏轼当时的背景,得出了各具特色的答案:有的认为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的认为有漫步月下的欣喜,有的认为有美景遇知己的愉悦等。然后各組派代表发言,发言内容经笔者整合,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在活动中,每位学生在小組中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倾听他人的意见,有助于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
(三)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平衡发展
《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使其各科全面平衡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各学科的积极态度,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因此,语文的合作学习对各个学科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根据模式建构的理论,为体现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笔者以《第33个同学》的写作教学为例,就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基本过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产生合作的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我们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合,也要与学科内容相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时发现,八(1)班学生比较重理轻文,而且特别怕写作文,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看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故事等。于是,该教师想既然学生喜欢看小说,何不让学生集体创作一部小说?教师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后,全班沸腾了,集体拍手叫好!该教师马上为这本小说设计了整体框架:一位从外地来到杭州读书的男孩,通过他的眼睛认识了班里的32位同学,并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青春飞扬的初中三年。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小組合作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足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所能得到的信息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和教训,也会因为问题解决不了而引起要求集体互助合作的愿望,为下一阶段的小組合作准备思想基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上述例子中八(1)班学生集体创作一部小说的目标明确以后,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并且进行尝试写作,看自己最适合写哪一部分。
(三)小組讨论,集体交流
在独立学习阶段,不同学生看到了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小組讨论中,大家各抒已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每位学生能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位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小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各組代表汇报本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使每位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的能力。
八(1)班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每人分写一个章节,每章节用3000~4000字表述一个故事,全书完成将达10万字。学生在自己分工的这个章节中,既要写出本人的特点,也要尽可能地把全班同学都写进去。故事主要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同学和虚拟主人公之间,也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是虚构的,但是小说的情节和其他32个主人公都是真实的。教师从敲定书名到构思人物、探讨故事、分头写作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比如,在小说题目的敲定上,该教师曾推荐了几个题目,如《青春节拍》《青春飞扬》等。没想到学生一致否定,认为不够有创意。有学生提议,索性用《第33个同学》(该班共有32位学生)为题目。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支持,教师也拍案叫绝。虚构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呢?几个学生一商量,找出一本语文书,第33课第33个字,是一个“南”字,然后翻到第33页,也找到第33个字,是个“遥”字,主角南遥就这样“诞生”了。在给第33个同学“南遥”确定性别的时候,同学们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大部分男生想把主人公定为女生,而几乎所有的女生认为最好是位男生。最后全班举手表决,确定性别为男性。这种矛盾是可爱的、善意的,即便是“失败”的同学在举手表决后也兴高采烈。通过这次的小組合作讨论,八(1)班男女生的团结程度大大加强了。
(四)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与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学习成果,自学以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评价的对象以小組为单位,评价的内容是合作小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教师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組予以表扬,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
八(1)班的学生经过认真讨论、交流,每位同学都领回自己的那一份任务,大家都加足马力、奋力赶稿,而且还一遍一遍地修改,力争做到最好。有位同学为了能够把他负责的“生日会”这个场景写得动人,还特地和同学们一起庆祝生日。他可不是为了玩,而是仔细观察每位同学的表情,并将其一一刻画出来。于是,他笔下的“生日会”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33个同学》的初稿终于成型了。不少学生从不爱写作变成爱写作,并越写越好,班里的学习气氛也变得更好了,大家会自觉地坐在一起像探讨小说一样探讨学习,同学之间也更友善了。通过学生的合作,八(1)班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教师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认真的态度、高涨的写作激情大加赞赏,并推荐给媒体,《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每日商报》《今日早报》进行了报道,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予以了转载。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这种模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要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过程。另外,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小組合作学习,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需要通过几位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才适合小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