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i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同志高度重視统战工作,也十分善于开展统战工作,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就十分注意团结联络原滇军战友范石生等,分化和瓦解敌人,为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实现会师,揭开中国革命崭新的篇章奠定了基础,留下了统一战线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利用主持人大立法工作,到各地视察,在不同场合与党外民主人士会晤等,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关心人、帮助人、鼓舞人,给广大民主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朱德同志还十分关心文史馆的工作,曾在上海有过一段关于文史馆工作的谈话,其情鲜为人知,值得一叙。
  朱德对文史馆的工作是十分熟悉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石家庄就对后来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的符定一说过,对生活贫困的老年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要设一个机构。朱德与符定一在延安时就相识,符定一等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来到华北解放区,朱德、周恩来等受毛主席委托,第一时间就前往看望慰问。1950年初夏,毛主席派人将画坛巨匠齐白石老人接到中南海,还特请朱德作陪,共进晚餐。毛主席告诉齐白石,政务院将聘请他担任文史馆馆员。齐白石格外高兴,回到家中逢人便告:“毛泽东和我口音一致,每个字都听得入耳,十分亲切。毛泽东、朱老总请客,给我敬煮得很烂的菜,临别送我上车。”朱德后来到各地视察工作时,也曾前往文史馆等看望各界文化老人。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志》中记载:1953年9月26日,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市文史馆成立之初,从广州地区聘任了一部分有相当学识、相当声望、生活困难的文人耆宿为馆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支持他们从事文史研究活动。至1961年,郭沫若、周恩来、朱德等都先后到过市文史馆视察,给馆员们极大鼓舞。
  1958年4月,朱德到上海视察工作。16日上午,他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陪同,来到了岳阳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看望在沪的科学家们,并举行了座谈会。据当天前往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杨瑛撰写的报道,科学家们兴奋地向朱德同志报告自己的工作。生物学家朱洗、化学家汪猷等先后发了言,朱德仔细地倾听着,脸上露出微笑,不时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当天,参加座谈会的不仅有自然科学家,还有社会科学家们。当陈丕显书记介绍到历史学家周予同的时候,朱德突然饶有兴趣地询问:“你们和文史馆有没有联系?”周予同说:“文史馆的老先生是活人活事,我们请他们写东西。”朱德说:“他们经历很丰富,改变了观点,可以写出东西来的。”应该说,朱德突然问起文史馆恰好问对了人。周予同时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务委员、《辞海》副主编。周予同回答朱德的提问说“老先生是活人活事,我们请他们写东西”,其间的“我们”也正是站在他担任馆务委员从事文史馆工作的角度上。
  朱德当天与上海科学家座谈交流的情况, 1958年4月28日的《人民日报》对之进行了报道。其间这段关于文史馆的谈话,虽然简短,但是涵义深刻,体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统战工作和文史馆工作的高度重视,芬芳氤氲,余音缭绕。
  (作者为上海市委统战部干部)
其他文献
赵朴初先生逝世已有19个年头,2001年,在朴老逝世周年之际,我曾在《世纪》杂志第6期发表拙作《忆赵朴初先生》,忆及1990年10月朴老赴闽考察期间我参与陪同接待的往事。赤子佛心,遗风长存。我因工作关系有幸与朴老多番接触交往,得他悉心指点,现将经历见闻回忆略述,以飨读者,谨表哀思。  初识朴老,获赠墨宝  我和朴老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1981年1月,应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之邀,全国政协副
期刊
田遨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年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先生于我,是良师益友。近日翻阅田老给我的信函墨迹,使我再次受到教益,更增怀念之情。  一  2004年我调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工作后,始识田老。当时我去拜访他,谈及1987年本馆成立的春潮诗社,是“文革”结束后较早成立的上海有影响的诗社之一,由一批爱好诗词的老馆员发起组织,开展诗词创作和交流活动,极一时之盛。但后来因故停止活动了。听说要恢复,田老非常高兴
期刊
在广东大学学习  国共合作下的广州政治气氛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大不相同。到了广东,顿然觉得换了人间。我们三个人坐船到了广州,可以公开地到广东大学找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即施复亮),拿出上海团组织负责人徐玮同志的介绍信给他看,他马上不经考试就让沙文求进了哲学系,我进了文学系,那位女同志被介绍进了妇女运动讲习班。由此一点可以看到党在广东大学掌有很大的权力。使人奇怪的是,施存统把沙文求安排住在教授段锡朋的
期刊
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之际,已过古稀之年的家父李可染有了个重要的计划,即在身体尚许可的情况下,再一次去外地写生、画画。他从北京出发先去南方的九华山、黄山,再去武汉,后到曾在抗战时期呆过多年的重庆、四川万县等地,最后返京。他是和继母一起去的。  父亲的第一站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除了写生、画画,他们在僧侣和当地干部的陪同引领下,来到了九华山的闵园景区中心区,见到了造型奇特宏伟的“凤凰松
期刊
杰出人物步入晚年,往往繁华落尽,复归平淡,却又常虑及未来,忧思人类。孔子倾心“大同”,康德向往人类“永久和平”,费孝通80岁时,则提出过“文化自觉”。  我理解:费老的文化自觉,是想说随着科技、市场、生态等的日益一体,世界也日益变小,小成“地球村”;然而,国家间依然处于“战国时代”,人类命运比以往更危险。他希望:一方面,各民族都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还能站在他国立场“推己及人”;最终“各美其美
期刊
深圳市是在广东省宝安县的基础上于1979年3月成立的。1980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成立经济特区。“深圳”原是宝安县县城,一个落后的边境小镇,而不是有些人误解的“渔民村”。那时候,市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没有一条大马路,没有一路公共汽车,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报刊,没有电台、电视台。党的宣传工具就是一个有线广播站。由于太穷,建市前后,偷渡到香港的“偷
期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
期刊
年逾八旬的书法家林仲兴先生,回首自己的从艺之道,不胜感慨地说:学习书法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做人的品格修行更为重要。我在与前辈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不仅领悟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学到他们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使我受益终生。  林仲兴开始学习书法时,主要靠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四处拜访名师。转益多师成为他拾阶而上的法宝,且结拜的大多是海上名师大家,从而在书艺学问、道德精
期刊
我的母親陶琴薰,是民国名人陶希圣的女儿。  一般来说,女人情感比较细腻,需要寻求慰藉,所以女人大多有闺蜜。  母亲一生中,有几个闺蜜。抗战发生之前,外祖父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母亲在北京读初中,交到第一个闺蜜。母亲几十年后还记在心里,对我讲过几次,她叫姜硕贤。可是没多久,姜硕贤跟随男友,双双奔赴延安,从此断了联系。  母亲在香港读书,也交到一个闺蜜黄泳荠,我们称她黄阿姨。高二时母亲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
期刊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