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国学精粹的任务,具有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因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趣,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开拓资源;激发动机;变革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国学精粹的任务,具有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因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趣,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一、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形、音、意的变化发展来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夯实了文言学习的基础。一些文言经典文章(如《崤之战》《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習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了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这样就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
总之,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还很长,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作者简介:
于吉兰,牛向前,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青云学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开拓资源;激发动机;变革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国学精粹的任务,具有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因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趣,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一、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形、音、意的变化发展来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夯实了文言学习的基础。一些文言经典文章(如《崤之战》《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習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了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这样就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
总之,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还很长,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作者简介:
于吉兰,牛向前,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青云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