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要做到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收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合理分组 团队合作 尝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体现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尝试一
在三年级A班,我布置了学习任务和活动规则,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4人~6人小组。以小J为中心的4人小组,各个都是品学兼优,并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女生。她们很快完成了两项任务:①根据预习自学单词、课文。②小组编对话。以小z为中心的4人小组均为男生,成绩中等。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不问老师,而是问就近的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有些漫无目的。以小G为中心的6人小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调皮捣蛋,经常遭受老师批评。他们各自拿着课本,坐着发呆,对于两个任务无从下手。
思考:自由组合下的“马赛克”现象。实验表明,在同一任务下,自由组合的学生容易按自己的喜好方式或同一层次的同学组成小组,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组合。学优生由于具备良好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所以在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互帮互助,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而中等生学习成绩成被动状态,需要在老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或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无法顺利展开合作,从而难以达到教师的目标要求。
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在班级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了在集体中的不均衡发展,犹如“马赛克”,远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浑然一体,但近看则是不同的小块个体组成,具有“貌合神离…互不干涉”的特征。
尝试二
为了缩短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差异,我在三年级B班布置了相同的学习任务,并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均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小A组共有A、B、C、D四位组员。小A是学优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小组的领导者。小C、小D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一般。小B则是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自控力差的学困生。小A认真领读了单词和课文对话,然后要求组员过关。小C、小D顺利完成任务,但小B由于基础差,小A就耐心地用自己的“象音法”或“想象法”让小B记住单词和句子。
思考:限定组合下的“小团体”现象。小团体指有着共同目的、共同志趣的人组成的小集体,它是大集体的缩影。实验表明,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英语合作小组中,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通过组织、阐明、精加工和综合分析学习概念来重新组合知识,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互相支持,变得更加独立。但这样的小组活动往往由全组语言能力最强的学生独自承担阐述和精加工学习的工作,这样不仅剥夺了其他成员的学习机会,而且他们的见解具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尝试三
在相同任务下,我先按高、中、低3个层次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如尝试二所述,由学优生组织并起主导地位,中等生和学困生在他们的安排下学习,处于从属地位。在合作进行到一半时,他们已能完成任务,于是我让全班学生重新自由组合,完成相同的目标任务。所有学生仍按照自己的喜好或伙伴组合:在学优生组合中,学生很快重新适应新的角色,迅速完成任务;在中等生组合中,大部分学生已明确目标,学习兴趣浓厚,向学优生靠拢;在学困生组合中,由于学生在小团体合作中已基本完成单词的拼读和句子的朗读,信心倍增,整体学习效果较好。
思考:限定范围内的“自由组合”。在实验中,让优、中、差这3个层次的学生先集中学习,然后再分散自由学习,不仅能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小团体合作中,学优生处于主导控制地位,他们能根据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输出适合他们的不同信息,督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中等生和学困生由于受到个别的重点辅导,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信息,所以学习格外认真。在学生重新自由组合中,由于优、中、差的互换或流动,中等生和学困生均有机会成为新组合中的主导核心,避免全班发言或回答问题时的不自在,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兴趣,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就能收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合理分组 团队合作 尝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体现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尝试一
在三年级A班,我布置了学习任务和活动规则,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4人~6人小组。以小J为中心的4人小组,各个都是品学兼优,并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女生。她们很快完成了两项任务:①根据预习自学单词、课文。②小组编对话。以小z为中心的4人小组均为男生,成绩中等。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不问老师,而是问就近的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有些漫无目的。以小G为中心的6人小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调皮捣蛋,经常遭受老师批评。他们各自拿着课本,坐着发呆,对于两个任务无从下手。
思考:自由组合下的“马赛克”现象。实验表明,在同一任务下,自由组合的学生容易按自己的喜好方式或同一层次的同学组成小组,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组合。学优生由于具备良好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所以在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互帮互助,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而中等生学习成绩成被动状态,需要在老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或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无法顺利展开合作,从而难以达到教师的目标要求。
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在班级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了在集体中的不均衡发展,犹如“马赛克”,远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浑然一体,但近看则是不同的小块个体组成,具有“貌合神离…互不干涉”的特征。
尝试二
为了缩短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差异,我在三年级B班布置了相同的学习任务,并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均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小A组共有A、B、C、D四位组员。小A是学优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小组的领导者。小C、小D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一般。小B则是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自控力差的学困生。小A认真领读了单词和课文对话,然后要求组员过关。小C、小D顺利完成任务,但小B由于基础差,小A就耐心地用自己的“象音法”或“想象法”让小B记住单词和句子。
思考:限定组合下的“小团体”现象。小团体指有着共同目的、共同志趣的人组成的小集体,它是大集体的缩影。实验表明,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英语合作小组中,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通过组织、阐明、精加工和综合分析学习概念来重新组合知识,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互相支持,变得更加独立。但这样的小组活动往往由全组语言能力最强的学生独自承担阐述和精加工学习的工作,这样不仅剥夺了其他成员的学习机会,而且他们的见解具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尝试三
在相同任务下,我先按高、中、低3个层次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如尝试二所述,由学优生组织并起主导地位,中等生和学困生在他们的安排下学习,处于从属地位。在合作进行到一半时,他们已能完成任务,于是我让全班学生重新自由组合,完成相同的目标任务。所有学生仍按照自己的喜好或伙伴组合:在学优生组合中,学生很快重新适应新的角色,迅速完成任务;在中等生组合中,大部分学生已明确目标,学习兴趣浓厚,向学优生靠拢;在学困生组合中,由于学生在小团体合作中已基本完成单词的拼读和句子的朗读,信心倍增,整体学习效果较好。
思考:限定范围内的“自由组合”。在实验中,让优、中、差这3个层次的学生先集中学习,然后再分散自由学习,不仅能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小团体合作中,学优生处于主导控制地位,他们能根据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输出适合他们的不同信息,督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中等生和学困生由于受到个别的重点辅导,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信息,所以学习格外认真。在学生重新自由组合中,由于优、中、差的互换或流动,中等生和学困生均有机会成为新组合中的主导核心,避免全班发言或回答问题时的不自在,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兴趣,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就能收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