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其框架完善、内涵丰富,然而,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还面临一些问题,本课题针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问题;对策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总结全国各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后采取的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旨在把素质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以全面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素质教育工作得以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展开。其主要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已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并探索出一套模块化设计、分阶段实施、项目化运作、阵地化建设的素质拓展运行机制。通过“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结合”的举措,初步实现了“全员拓展、全程拓展、全方位拓展”的效果。但现阶段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经推行近十年的时间,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院校尚未真正实施,目前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实施的范围还比较小。而在已经实施的高校中也有不少并未深入开展,甚至有名无实。学生对素质拓展计划不甚了解,各级团委虽然组织学习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关文件,但学生对文件精神的贯彻力度不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面不广,只能保证少部分学生参加,很难将素质拓展的面铺开,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可能参与的机会比较多,而各班级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又比较单一,对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创新和结合不足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继承了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品牌,继续推进“挑战杯”、“三下乡”、“校园文化活动”等项目,但当前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往往局限于过去的做法,对突出现阶段活动的创新性,体现特色,树立品牌的力度不够,将素质拓展简单看成是登记活动,训练项目不尽合理,训练平台缺乏特色,训练理念创新不足。
当前,各高校往往只看重第一课堂的教育,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两者缺乏有机结合,导致有些素质拓展活动形式单一或仅仅是为开展活动而活动,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造成了专业学习好的同学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少,综合能力弱;而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多的部分同学专业学习跟不上,甚至多门功课不能通过的现象。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素质拓展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校团委牵头,各院系具体实施,在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基本是学工系统单线运作,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协作、指导,致使活动层次不高,科学合理性较差;工作重心、责任全都下到基层,自弹自唱,缺少反馈、考核,导致计划不能落到实处。最终使素质拓展活动停留在为少数学生才艺展示搭建平台,不能实现全员性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目前还普遍存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资金以及网络平台保障不足等情况。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但在社会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还很薄弱,《素质拓展证书》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远不如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其他专业技能证书。学校花大力气实施的素质拓展计划,最终因与社会脱节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直接阻碍了学校实施计划的积极性。
二、有效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四个特征,扎实推进计划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素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系统性。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使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观念,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学生素质拓展列入工作日程、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中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以实践创新和人文素养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特色、青年特色、学校特色。如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建立学院的科技创新体制,多角度构建创新思路。为创新提供多种载体。其次,通过紧密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实验室,推进活动的开展,要多为学生提供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再次,要规范整合素质拓展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仅是以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简单堆砌。要整合和规范以前的项目资源,认真挖掘。努力办好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进一步完善以“三个结合”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测评体系。“三个结合”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将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项目和教育成果、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参加重要比赛的获奖情况、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构和水平等因素,量化成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健全机制,保障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实施
第一,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强化诚信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果直接体现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必然要求有一套科学和权威的评价体系。同时素质拓展记录和认证都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的基础上,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成立一个由教师组成的素质拓展认证监督小组,及时指导班级团支部的工作,定期对学院认证工作进行检查,以保证学院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第二,建立素质拓展联动机制。从学校层面加强协调和考核评价,整合资源,组建一支由院领导、专业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等组成的结构合理、认真敬业的素质拓展工作队伍,为学生的职业设计导航出谋划策,有针对性的开展拓展训练。第三,要积极争取增加开展素质拓展的经费保障。要依托学校资源,利用专业优势,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第四,大力推进素质拓展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尽快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站”,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公示,网上审核确认的网络管理。保证了良好的交互性、实时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职业设计指导,培育社会广泛认同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高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另一方面是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的转变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素质拓展计划,强化职业设计指导,破解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强化职业设计导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从事理想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确立自身素质拓展的内容。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帮助广大同学完善智能结构,主动全面成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用人单位满意度。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将服务社会与提高学生素质相结合,实现学生“接地气”,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使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赵勇.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上的讲话[Z].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2002-3-28.
[2]李敏.提升大學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郗杰英,周扬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严实出版社.
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何云鹏(1977—),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兼党委秘书。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问题;对策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总结全国各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后采取的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旨在把素质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以全面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素质教育工作得以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展开。其主要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已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并探索出一套模块化设计、分阶段实施、项目化运作、阵地化建设的素质拓展运行机制。通过“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结合”的举措,初步实现了“全员拓展、全程拓展、全方位拓展”的效果。但现阶段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经推行近十年的时间,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院校尚未真正实施,目前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实施的范围还比较小。而在已经实施的高校中也有不少并未深入开展,甚至有名无实。学生对素质拓展计划不甚了解,各级团委虽然组织学习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关文件,但学生对文件精神的贯彻力度不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面不广,只能保证少部分学生参加,很难将素质拓展的面铺开,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可能参与的机会比较多,而各班级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又比较单一,对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创新和结合不足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继承了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品牌,继续推进“挑战杯”、“三下乡”、“校园文化活动”等项目,但当前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往往局限于过去的做法,对突出现阶段活动的创新性,体现特色,树立品牌的力度不够,将素质拓展简单看成是登记活动,训练项目不尽合理,训练平台缺乏特色,训练理念创新不足。
当前,各高校往往只看重第一课堂的教育,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两者缺乏有机结合,导致有些素质拓展活动形式单一或仅仅是为开展活动而活动,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造成了专业学习好的同学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少,综合能力弱;而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多的部分同学专业学习跟不上,甚至多门功课不能通过的现象。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素质拓展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校团委牵头,各院系具体实施,在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基本是学工系统单线运作,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协作、指导,致使活动层次不高,科学合理性较差;工作重心、责任全都下到基层,自弹自唱,缺少反馈、考核,导致计划不能落到实处。最终使素质拓展活动停留在为少数学生才艺展示搭建平台,不能实现全员性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目前还普遍存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资金以及网络平台保障不足等情况。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但在社会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还很薄弱,《素质拓展证书》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远不如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其他专业技能证书。学校花大力气实施的素质拓展计划,最终因与社会脱节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直接阻碍了学校实施计划的积极性。
二、有效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四个特征,扎实推进计划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素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系统性。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使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观念,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学生素质拓展列入工作日程、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中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以实践创新和人文素养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特色、青年特色、学校特色。如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建立学院的科技创新体制,多角度构建创新思路。为创新提供多种载体。其次,通过紧密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实验室,推进活动的开展,要多为学生提供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再次,要规范整合素质拓展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仅是以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简单堆砌。要整合和规范以前的项目资源,认真挖掘。努力办好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进一步完善以“三个结合”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测评体系。“三个结合”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将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项目和教育成果、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参加重要比赛的获奖情况、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构和水平等因素,量化成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健全机制,保障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实施
第一,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强化诚信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果直接体现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必然要求有一套科学和权威的评价体系。同时素质拓展记录和认证都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的基础上,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成立一个由教师组成的素质拓展认证监督小组,及时指导班级团支部的工作,定期对学院认证工作进行检查,以保证学院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第二,建立素质拓展联动机制。从学校层面加强协调和考核评价,整合资源,组建一支由院领导、专业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等组成的结构合理、认真敬业的素质拓展工作队伍,为学生的职业设计导航出谋划策,有针对性的开展拓展训练。第三,要积极争取增加开展素质拓展的经费保障。要依托学校资源,利用专业优势,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第四,大力推进素质拓展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尽快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站”,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公示,网上审核确认的网络管理。保证了良好的交互性、实时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职业设计指导,培育社会广泛认同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高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另一方面是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的转变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素质拓展计划,强化职业设计指导,破解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强化职业设计导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从事理想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确立自身素质拓展的内容。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帮助广大同学完善智能结构,主动全面成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用人单位满意度。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将服务社会与提高学生素质相结合,实现学生“接地气”,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使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赵勇.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上的讲话[Z].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2002-3-28.
[2]李敏.提升大學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郗杰英,周扬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严实出版社.
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何云鹏(1977—),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兼党委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