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说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模型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见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是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但2016年海南卷考查了一道有相对运动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 (海南卷13)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和4m的物体A和B,两者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跨过轻质动滑轮与A相连,动滑轮与B相连,如图1所示.初始时,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若物块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下向右移动了距离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2)物块A、B的加速度大小.
  由于绳子的长度不变,故A前进距离s时,AB间的绳子上面部分长了12s,下面部分短了12s,由于绳的固定端位置不动,B的位移为12s,AB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解析 (1)物块A移动了距离s,则物块B移动的距离为
  s1=12s(1)
  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f=4μmg (2)
  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W=fs1=2μmgs(3)
  (2)设物块A、B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aB,绳中的张力为T.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g-T=maA (4)
  2T-4μmg=4maB (5)
  由A和B的位移关系得
  aA=2aB (6)
  联立(4)、(5)、(6)式得
  aA=F-3μmg2m (7)
  aB=F-3μmg4m (8)
  从上面的高考题可以看出,解决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问题,要找到连接体中物体间的位移关系、速度关系和加速度关系,要充分考虑两物体的受力关系.下面从物体间的运动关系对有相对运动连接体模型进行分类.
  模型一 相向运动类
  例1 如图2所示,轻绳连接两物体m1、m2,已知m1>m2由静止释放后,绳中拉力为多大?
  运动关系:m1向下加速,m2向上加速,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任一时刻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受力关系:由于绳为轻绳,因此绳对m1、m2的作用力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
  解析 对m1:m1g-T=m1a,对m2:T-m2g=m2a,因此a=m1-m2m1 m2g,T=2m1m2m1 m2g.
  点评 该实验装置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等,是物理学常考的基本模型.
  模型二 垂直运动类
  例2 如图3所示,A物体的质量是m1,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轻绳拴系,绳子绕过桌边的定滑轮后,挂一质量为m2的物块B,滑轮的摩擦不计,问绳子对A物体的拉力多大?
  运动关系:A向右加速,B向下加速,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在任一时刻速度大小相等.
  受力关系:由于绳为轻绳,因此绳对A、B的作用力大小相同.
  解析 A物体和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绳子的张力大小为F,对A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F=m1a,
  对B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m2g-F=ma,
  由以上两式得a=m2gm1 m2,
  绳子的拉力F=m1m1 m2m2g.
  点评 利用该装置常考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由连接体模型可以看出绳的拉力不等于B的重力,二者近似相等是有条件的.
  模型三 动滑轮关联类
  例3 如图4所示,在光滑斜面上,AB两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N和动滑轮M相连,已知A向上加速,B向下加速,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m2,滑轮质量不计,求绳作用于AB的力分别多大?
  运动关系:由图示关系可知,当A上滑距离s时,B下落距离为2s,因此在任一时刻vA=2vB,aA=2aB.
  受力关系:考虑到滑轮M质量不计,因此有绳子作用于A、B两物体的作用力关系为FA=2FB.
  解析 由图示关系可知,当A上滑距离s时,B下落距离为2s,因此在任一时刻vA=2vB,aA=2aB.
  考虑到滑轮M质量不计,因此有绳子作用于A、B两物体的作用力关系为FA=2FB.
  对A:FA-m1gsinθ=m1aA,对B:m2g-FB=m2aB,解得aB=2m2g-m1gsinθ2(m1 m2), FB=2m1m2g m1m2gsinθ2(m1 m2),FA=2m1m2g m1m2gsinθ(m1 m2).
  点评 该题为海南高考试题的变式,属于一类重要模型,分析受力关系和运动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模型四:追及和相遇类
  例4 如图5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弹簧开始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
  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受力特点:弹簧弹力逐渐增大,对A是阻力,对B是动力
  运动特点:A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B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如图6所示,当t=t1时,aA=aB;当taB;当t>t1时,aAvB.
  解析 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6,F1为弹簧的拉力;当加速度大小相同为a时,对A有F-F1=ma, 对B有F1=ma,得F1=F2,在整个过程中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减小而B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增大,在达到共同加速度之前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大于B的合力(加速度),之后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小于B的合力(加速度).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t1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它力对系统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1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选项B、C、D正确.
  点评 一条直线上的A、B两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属于追及和相遇问题.两物体的加速度时刻变化,利用该装置可以考查牛顿的第二定律、机械能等.
  模型五:速度分解类
  例5 在图7中,若物体B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向左运动,使物体A保持匀速上升,那么在运动过程中
  A.物体B受到的合外力不断增大
  B.地面摩擦力不断增大
  C.绳的拉力不断增大
  D.物体B也作匀速运动
  运动特点:B物体的速度分解图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vB=vAcosθ,θ减小,vA不变,因此vB减小.
  受力特点:A物体受两个力,即绳的拉力和A的重力,B物体受力图如图9所示.
  解析 根据vB=vAcosθ,θ减小,vB减小,B物体做向左的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右,选项D错误;由于A物体匀速上升,因此绳的拉力FA=mAg,恒定不变,选项C错误;考虑到B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受力平衡FAsinθ FN=mBg,当B向左运动时,θ减小,因此FN增大,地面摩擦力不断增大,选项B正确;B的水平方向F合=Ff FAcosθ-F,因此物体B受到的合外力不断增大,选项A正确.选项A、B正确.
  点评 本题的连接体问题牵涉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利用速度的分解,判断速度的变化,从而得到加速度的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他文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顷囊而教,学生竭诚而学,在解问题时,积极探索发现物理知识概念体系与问题的关系,找寻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在问题过程中,必须把大脑储存的信息资源激活,检索提取所用的信息,明确理解线索的意义,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思维障碍,把惰性化知识激活起来,抓住思维脉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 一题多问,发散学生主体思维能力  学生的
在辅导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般指针式钟表中的时针、分针与秒针都可视为匀速转动,分针与秒针从第一次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  A.1 min B. 59/60 min C. 60/59 min D.61/60 min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经典的圆周运动的追及问题.常规思路是秒针再次和分针重合,必定秒针比分针多转了一周即2π弧度,设秒针的角速度为ω1 分针的角速度为ω2,ω1=2π1min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正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置实景于无限的空白之上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在教学中,“留白”则是指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实现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留白”的手法为学生创造知识上、心理上以及活动中暂时性的“空白”,可以激发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的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的很好途径.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中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控制实验条件、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进行误差分析.在实验的考查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们发现有些问题解释起来有困难。  下面来看看这节课中的设计、实验、概念有何难理解之处.  1 惯性演示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说明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第一个小实验,让小车和其上面的木块一同运动,为了明显,长方体小木块立在小车上,当小车遇到阻碍停止,木块向前倾倒
(2014江苏高考物理)8. 如图1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m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3μmg 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0.5μg  错误解析 A和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μmg,当F≤2μmg时,A
所谓“细绳连接体”就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通过不可伸长的细绳相互连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运动状态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细绳连接体”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文化.有趣的是,很多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它们的相互渗透,使语言更加简洁,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它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下面列举几例物理在文学中的渗透。  1.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庐山瀑布》像一幅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物理方面优秀人才的摇篮,在物理体系的建设及物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问题更加的突出.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物理实验意识薄弱1.2 在组织方面存在问题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1 客观条件限制2.2 教师素质的影响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不尽理
2014年福建高考卷的第18题的(A)选项,是一个难点,一些资料在解析时有的三言两语故意回避,有的所列方程艰涩难懂,甚至还有的出现了错误的地方.本文给出了几种简洁明快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原题 (2014福建卷18)如图1,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端.现用外力作用在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