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我的同事说:“我热爱播音主持”、“我热爱新闻事业”,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个行业内的。其它行业也是如此,很多人会轻易说出“我热爱……”。不知您注意没有,很多人的热爱,只是口头上的,或者叫嘴上的热爱。严格地说,这算不得热爱,顶多是喜欢。
真正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是爱且到了极致的。
一次,几个朋友到巴尔扎克的住处,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谈起来。可就在巴尔扎克说话时——而且这时候他还显得兴致很高——却又突然中止了话头,紧接着便恶狠狠地咒骂起来:“你这个荒唐鬼!你这个二流子!你这个该死的家伙!你竟敢在这儿胡说八道!”这当然叫朋友们很是莫名其妙:他这是在骂谁啊?他又为什么要骂人呢?他是不是有了神经病?也就在朋友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巴尔扎克给了他们问题的答案:“对不起各位了,我该去抄我的小说了,我早该去抄我的小说了,你们接着聊吧。”说完,巴尔扎克便一头钻进自己的工作室。哦,原来他是在骂自己呢。这样独特的“骂”,与其品德无关,因为他“骂”的是那个浪费时间的自己;这样的“骂”,正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珍惜以及他对创作的热爱。
导演吴宇森和太太当年在去度蜜月的飞机上,忽然想到了一个新的故事,于是立马改变行程埋头写剧本去了,一个蜜月的承诺就这样拖欠了快40年。爱电影,爱剧本,有几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在筹拍《太平轮》这部片子的过程当中,吴导查出了癌症,中间接受了好几次手术。他说:“我爱这个电影,我爱这个故事,我也非常感激所有演员跟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个电影投入了很多的心力,也很希望能够拍到一个好戏。所以当大家这样努力的时候,我就顾不了自己了。两年多以前我就得了病,虽然是遭遇到那样的情形,但是我看到大家还是不离不弃,还是对这个戏很有信心,所以当我病一好的时候,我就再次重新投入工作。那个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病也不算什么了,最主要是把这个电影拍好。”
吴导已经几乎把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都拿到了,台湾的金马奖、香港的金像奖、大陆的华表奖、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还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等。他仍然还觉得不满足。他说:“我觉得很多我以往拍的电影,都是比较表面,比较娱乐性,也比较商业性。我希望有一天,能拍一个戏,不需要动作也能够很感动人心,这就是像自己做人一样。譬如说我一直都很关注失学儿童的问题,因为我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的时候,都没有机会好好地去读书,我很多的知识,关于电影、关于艺术,都是从图书馆里面读到那些书里学来的。有的时候因为自己太喜欢读书了,但是又没有钱,有些书借完,就没有拿回去了,等于是偷了。那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遗憾,所以说我希望有生之年,也能够去建一个图书馆,让一些没有办法去读书的小孩,有机会去看书,希望用这样的事情来回馈这个社会,来赎罪啊。”
吴宇森先生的热爱本来境界就已经很高,却在身体力行,将其不断拔高,也正因如此,更为世人敬重。热爱有境界,却无止境。最近读书,发现一位境界更高者。
1996年,冯骥才的一个画家朋友说有一个画画儿的朋友非常想见他,于是领了来。冯骥才说我能不能看看你的画,那人说画非常大,只能给看画的照片。他拿出照片,那是一幅关于中华民族的巨幅画,像黄河一样,从巴颜喀拉山走来,直奔向东海。画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魄和苦难。然而,画面上并没有黄河,没有黄河水,甚至连黄河风景作背景的景象都没有,画的全是人物:藏族的、蒙古族的、汉族的,各民族的人物……
当时,冯骥才就被那种深刻的程度和刚健的笔锋震撼住了。那个人见到冯骥才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画了7年。他觉得有些支撑不下去了。他并不富裕,也没有人去赏识他的画。一个艺术家,最好的创作环境是别人能把艺术看得很尊贵。而在他的环境里,他听不到任何一个肯定他的画的声音,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成功,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冯骥才对他说:“你画吧,画好了,我给你在美术馆办画展。”从那之后,他又进入了那种画画的状态,一直到第十个年头他的画即将完成时。那天,他已经画了4个小时,一看表,11点半,他忽然想到要回家包饺子,顾不上洗手洗脸便匆匆出门。他太累了,严重的脑部缺氧使他突然站不住了,一头栽向对面的门,再也没有起来……冯骥才说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像是被剜去了什么,带着一种流血的痛惜。这个用生命去祭奠美的艺术家、画家叫李伯安,他的这幅画,100米長卷,叫作《走出巴颜喀拉》。
摘自《智富时代》
真正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是爱且到了极致的。
一次,几个朋友到巴尔扎克的住处,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谈起来。可就在巴尔扎克说话时——而且这时候他还显得兴致很高——却又突然中止了话头,紧接着便恶狠狠地咒骂起来:“你这个荒唐鬼!你这个二流子!你这个该死的家伙!你竟敢在这儿胡说八道!”这当然叫朋友们很是莫名其妙:他这是在骂谁啊?他又为什么要骂人呢?他是不是有了神经病?也就在朋友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巴尔扎克给了他们问题的答案:“对不起各位了,我该去抄我的小说了,我早该去抄我的小说了,你们接着聊吧。”说完,巴尔扎克便一头钻进自己的工作室。哦,原来他是在骂自己呢。这样独特的“骂”,与其品德无关,因为他“骂”的是那个浪费时间的自己;这样的“骂”,正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珍惜以及他对创作的热爱。
导演吴宇森和太太当年在去度蜜月的飞机上,忽然想到了一个新的故事,于是立马改变行程埋头写剧本去了,一个蜜月的承诺就这样拖欠了快40年。爱电影,爱剧本,有几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在筹拍《太平轮》这部片子的过程当中,吴导查出了癌症,中间接受了好几次手术。他说:“我爱这个电影,我爱这个故事,我也非常感激所有演员跟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个电影投入了很多的心力,也很希望能够拍到一个好戏。所以当大家这样努力的时候,我就顾不了自己了。两年多以前我就得了病,虽然是遭遇到那样的情形,但是我看到大家还是不离不弃,还是对这个戏很有信心,所以当我病一好的时候,我就再次重新投入工作。那个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病也不算什么了,最主要是把这个电影拍好。”
吴导已经几乎把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都拿到了,台湾的金马奖、香港的金像奖、大陆的华表奖、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还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等。他仍然还觉得不满足。他说:“我觉得很多我以往拍的电影,都是比较表面,比较娱乐性,也比较商业性。我希望有一天,能拍一个戏,不需要动作也能够很感动人心,这就是像自己做人一样。譬如说我一直都很关注失学儿童的问题,因为我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的时候,都没有机会好好地去读书,我很多的知识,关于电影、关于艺术,都是从图书馆里面读到那些书里学来的。有的时候因为自己太喜欢读书了,但是又没有钱,有些书借完,就没有拿回去了,等于是偷了。那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遗憾,所以说我希望有生之年,也能够去建一个图书馆,让一些没有办法去读书的小孩,有机会去看书,希望用这样的事情来回馈这个社会,来赎罪啊。”
吴宇森先生的热爱本来境界就已经很高,却在身体力行,将其不断拔高,也正因如此,更为世人敬重。热爱有境界,却无止境。最近读书,发现一位境界更高者。
1996年,冯骥才的一个画家朋友说有一个画画儿的朋友非常想见他,于是领了来。冯骥才说我能不能看看你的画,那人说画非常大,只能给看画的照片。他拿出照片,那是一幅关于中华民族的巨幅画,像黄河一样,从巴颜喀拉山走来,直奔向东海。画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魄和苦难。然而,画面上并没有黄河,没有黄河水,甚至连黄河风景作背景的景象都没有,画的全是人物:藏族的、蒙古族的、汉族的,各民族的人物……
当时,冯骥才就被那种深刻的程度和刚健的笔锋震撼住了。那个人见到冯骥才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画了7年。他觉得有些支撑不下去了。他并不富裕,也没有人去赏识他的画。一个艺术家,最好的创作环境是别人能把艺术看得很尊贵。而在他的环境里,他听不到任何一个肯定他的画的声音,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成功,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冯骥才对他说:“你画吧,画好了,我给你在美术馆办画展。”从那之后,他又进入了那种画画的状态,一直到第十个年头他的画即将完成时。那天,他已经画了4个小时,一看表,11点半,他忽然想到要回家包饺子,顾不上洗手洗脸便匆匆出门。他太累了,严重的脑部缺氧使他突然站不住了,一头栽向对面的门,再也没有起来……冯骥才说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像是被剜去了什么,带着一种流血的痛惜。这个用生命去祭奠美的艺术家、画家叫李伯安,他的这幅画,100米長卷,叫作《走出巴颜喀拉》。
摘自《智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