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当代大学生的立志塑德、修身律已和培育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调研结果来看,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都对上海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产生重要影响,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应从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增开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方面促进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知;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概念及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大学生立志塑德、修身律己和培育创新精神。
二、当前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现状分析本课题组在上海松江大学城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消极方面
第一,社会层面。一方面社会节奏加快,科技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主义。大部分传统文化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建落后思想,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才能使传统文化传承。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重任,使得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更加恶劣。
第二,学校层面。从调查结果所知,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面对“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冷漠的原因(多选)”一题时, 81%的同学认为社会节奏过快,60%的同学选择了教育缺失。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还包括了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当今学校教育为追赶世界水平,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传承。
第三,学生个体。传统文化能否更好的传承下去,在于学生的力量。2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意义不大,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时,75%的同学对于其未来并不看好。
2、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积极方面
第一,社会层面。国家领导人开始重视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政府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拓新传播方式,影响社会,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第二,学校层面。受政策影响,教育部逐步推行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在社会与学校层面,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第三,学生个体。调查的结果得知,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导向作用,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从调查结果可知,上海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浓厚,可是缺乏有效路径。
三、制约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因素及路径分析
1、通过对调查结果对现状分析,制约当前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三个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第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大学生只是了解一点,从中可得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调查显示,部分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长辈讲授。因此,家庭也是一大原因,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下,家长一直给孩子灌输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大學生对传统文化作用误解从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
第二,学校因素。据调查,各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使大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相关教师队伍不足,相关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调研团队没有良好经济支持,导致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社会因素。“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准确的说是经历了文革,我国的经济相当于倒退了十年,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中国经纪上,在文化的发展上传统文化也常常处于被搁置的状态。”国家只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上,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处于尴尬位置。当今社会亲睐于技术型人才,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只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
2、针对上述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提高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实践路径。
第一,社会层面。应呼吁政府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等措施。
第二,学校层面。应增开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增设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教材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在载体地位等措施。
第三,个体层面。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学习等措施。
因此,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程度。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助力。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学生应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高度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内化于行,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武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析》,天津职业学院学报. 2015(6)。
[2]王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2010(21)。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知;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概念及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大学生立志塑德、修身律己和培育创新精神。
二、当前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现状分析本课题组在上海松江大学城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消极方面
第一,社会层面。一方面社会节奏加快,科技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主义。大部分传统文化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建落后思想,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才能使传统文化传承。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重任,使得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更加恶劣。
第二,学校层面。从调查结果所知,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面对“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冷漠的原因(多选)”一题时, 81%的同学认为社会节奏过快,60%的同学选择了教育缺失。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还包括了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当今学校教育为追赶世界水平,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传承。
第三,学生个体。传统文化能否更好的传承下去,在于学生的力量。2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意义不大,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时,75%的同学对于其未来并不看好。
2、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积极方面
第一,社会层面。国家领导人开始重视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政府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拓新传播方式,影响社会,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第二,学校层面。受政策影响,教育部逐步推行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在社会与学校层面,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第三,学生个体。调查的结果得知,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导向作用,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从调查结果可知,上海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浓厚,可是缺乏有效路径。
三、制约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因素及路径分析
1、通过对调查结果对现状分析,制约当前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三个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第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大学生只是了解一点,从中可得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调查显示,部分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长辈讲授。因此,家庭也是一大原因,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下,家长一直给孩子灌输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大學生对传统文化作用误解从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
第二,学校因素。据调查,各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使大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相关教师队伍不足,相关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调研团队没有良好经济支持,导致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社会因素。“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准确的说是经历了文革,我国的经济相当于倒退了十年,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中国经纪上,在文化的发展上传统文化也常常处于被搁置的状态。”国家只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上,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处于尴尬位置。当今社会亲睐于技术型人才,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只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
2、针对上述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提高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实践路径。
第一,社会层面。应呼吁政府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等措施。
第二,学校层面。应增开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增设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教材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在载体地位等措施。
第三,个体层面。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学习等措施。
因此,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程度。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助力。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学生应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高度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内化于行,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武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析》,天津职业学院学报. 2015(6)。
[2]王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