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两个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我以《春》这节课为例,从教材和学情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准确定位一堂课的核心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策略。
《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亲近文学、珍惜金色年华、了解民俗风情,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是朱自清特意为教材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情感。
散文教学需重点去体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生发自己的情感,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此,我给《春》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后者为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第一个目标,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春的美好和朝气,而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这些美景的特点,美在心中却难以言表。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进行诗词、段落的比较阅读,通过朗读品味,来概括出文中的景物特点,理解“春”究竟是美在哪里。
在引导学生归纳春草的特点时,我选取了三首写春草的诗句,让学生先分别说出诗歌中春草的特点,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春与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比较中用准确的词汇把心中对春草的感受表达出来。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思考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写出了夏草的茂盛,郁郁葱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写暮春时节国都沦陷、乱草遍地。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写出了春草早春勃发、生机盎然的特点。
在概括春风和春雨的特点时,由于风、雨的特点比较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通过片段的比较阅读,就能让学生抓住它们的特点。我借助林斤澜《春风》片段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二者的不同。
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比过去全面了,于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结果是目标繁琐,吞噬重点,甚至大而无当。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来执教的话,教学过程必然过于求详,教师要么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要么是目标无法真正达成,并相应地弱化核心目标。所以依据体式进行文本的教学解读,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快速高效地捕捉到课程教学的重点,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忽略学情,把目标定位过高,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出现厌学症状;定位过低,学生则兴味索然,浮躁狂妄,才智难以发展。所以只有把握学情才能使目标定位准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涨,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春》的学习,我希望学生懂得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春对于他们来说不陌生,大家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学生在“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这一环节中,都有话可说。
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从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赏析和朗读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
最后我用多媒体显示《春》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可谓水到渠成。
我们在教学中要吃透文本,根据文章的体式把握课文重点,领会编者意图,重视学生学情,就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常州市朝阳中学)
《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亲近文学、珍惜金色年华、了解民俗风情,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是朱自清特意为教材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情感。
散文教学需重点去体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生发自己的情感,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此,我给《春》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后者为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第一个目标,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春的美好和朝气,而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这些美景的特点,美在心中却难以言表。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进行诗词、段落的比较阅读,通过朗读品味,来概括出文中的景物特点,理解“春”究竟是美在哪里。
在引导学生归纳春草的特点时,我选取了三首写春草的诗句,让学生先分别说出诗歌中春草的特点,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春与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比较中用准确的词汇把心中对春草的感受表达出来。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思考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写出了夏草的茂盛,郁郁葱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写暮春时节国都沦陷、乱草遍地。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写出了春草早春勃发、生机盎然的特点。
在概括春风和春雨的特点时,由于风、雨的特点比较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通过片段的比较阅读,就能让学生抓住它们的特点。我借助林斤澜《春风》片段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二者的不同。
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比过去全面了,于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结果是目标繁琐,吞噬重点,甚至大而无当。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来执教的话,教学过程必然过于求详,教师要么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要么是目标无法真正达成,并相应地弱化核心目标。所以依据体式进行文本的教学解读,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快速高效地捕捉到课程教学的重点,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忽略学情,把目标定位过高,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出现厌学症状;定位过低,学生则兴味索然,浮躁狂妄,才智难以发展。所以只有把握学情才能使目标定位准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涨,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春》的学习,我希望学生懂得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春对于他们来说不陌生,大家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学生在“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这一环节中,都有话可说。
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从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赏析和朗读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
最后我用多媒体显示《春》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可谓水到渠成。
我们在教学中要吃透文本,根据文章的体式把握课文重点,领会编者意图,重视学生学情,就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常州市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