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材和学情设立课堂教学目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两个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我以《春》这节课为例,从教材和学情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准确定位一堂课的核心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策略。
  《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亲近文学、珍惜金色年华、了解民俗风情,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是朱自清特意为教材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情感。
  散文教学需重点去体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生发自己的情感,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此,我给《春》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后者为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第一个目标,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春的美好和朝气,而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这些美景的特点,美在心中却难以言表。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进行诗词、段落的比较阅读,通过朗读品味,来概括出文中的景物特点,理解“春”究竟是美在哪里。
  在引导学生归纳春草的特点时,我选取了三首写春草的诗句,让学生先分别说出诗歌中春草的特点,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春与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比较中用准确的词汇把心中对春草的感受表达出来。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思考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写出了夏草的茂盛,郁郁葱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写暮春时节国都沦陷、乱草遍地。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写出了春草早春勃发、生机盎然的特点。
  在概括春风和春雨的特点时,由于风、雨的特点比较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通过片段的比较阅读,就能让学生抓住它们的特点。我借助林斤澜《春风》片段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二者的不同。
  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比过去全面了,于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结果是目标繁琐,吞噬重点,甚至大而无当。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来执教的话,教学过程必然过于求详,教师要么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要么是目标无法真正达成,并相应地弱化核心目标。所以依据体式进行文本的教学解读,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快速高效地捕捉到课程教学的重点,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忽略学情,把目标定位过高,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出现厌学症状;定位过低,学生则兴味索然,浮躁狂妄,才智难以发展。所以只有把握学情才能使目标定位准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涨,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春》的学习,我希望学生懂得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春对于他们来说不陌生,大家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学生在“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这一环节中,都有话可说。
  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从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赏析和朗读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
  最后我用多媒体显示《春》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可谓水到渠成。
  我们在教学中要吃透文本,根据文章的体式把握课文重点,领会编者意图,重视学生学情,就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常州市朝阳中学)
其他文献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共有五位诗人分享了诗歌奖的殊荣。从诗歌地形学角度看,五位诗人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地域,陕北高原的阎安、燕赵之地的大解、山城重庆的李元胜、彩云之南的海男、巴蜀故地的周啸天。地域差异难免会带来他们的诗歌在表现手法和风格追求上的多姿多彩,而从诗学审美角度看,五位诗人也是各具特色、独有千秋。  一、“石头诗人”  阎安倚赖诗集《整理石头》获奖。何三坡称赞阎安为“中国最隐秘的精神贵族”,笔者更
期刊
去年,江苏无锡举行了港、澳、粤、苏四地教师“同课异读”《桃花源记》活动。这次“同课异读”活动,基于同样的教学文本,几乎同样水平的学生(均为无锡一所学校学生),由四地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取向与学情理解,设计和组织《桃花源记》教学。这次“同课异构”可以说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从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来说,“同课异构”之课“异”体现了课堂风格的多样,体现了教学艺术的差异。当然,这课“异”也带来了更多要思考
期刊
教学目标  1.以学生问题来引导品读文本,感受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2.读懂“闲笔”,以点带面,把握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咀嚼文本细节描写中所潜藏的内涵。  2.从“先生”到“先生们”的自然过渡和深入领悟。  预习问题  1.“我”读出了这样一位金先生——(请分点回答)  2.“我”有一个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汪曾祺去认识他的老师——金岳霖先
期刊
1.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眺望远方,不禁泪眼蒙眬,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这就是《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走进文本 
期刊
往最简单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一届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能有些微差别,一辈辈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内容本身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什么变化——除非课程标准有所变动。这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的主渠道自然是课堂,而课堂的本质就是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并被学生内化。  那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如何呈现?有
期刊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很少长篇大论的教育术语,多的是亲切随意的案例随感,让读者看到了李校长一次次不懈的尝试与探索。  他批评教师“习惯端着自己”,要求教师不做“警察”做导师,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与学生关系;他还提倡“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他倡导平等,“师生平等绝不是喊出来的,必须靠一件一件小事把平等做出来”;教师对学生,应该“从说服走向对话”,要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等等。
期刊
打开2015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各市的试卷都呈现出立意新,构思巧,时代感强,语文味足的特点。连云港市的中考试卷亦是如此,无论是立意、选材、设题,还是结构安排等,命题者力求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合,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外的有效衔接,使整个试卷无一处不充盈着语文味。考试虽然已经结束,我想试卷特点的分析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我们今后把握命题方向、反思课堂教学不无裨益。  一、试卷呈现的特点  (一)
期刊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每册书的每个单元,均编写了诵读欣赏专题,所选文本都是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之外编写诵读欣赏专题,不外乎是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实际教学中,该专题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么等同于实用类文本一样来教学,要么把它作为积累素材,让学生读读背背,
期刊
“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教《皇帝的新装》,我总是要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给成人读的童话》,我越来越相信,最要读童话的应该是成人,我们必须要在童话面前集体脸红!  可是,最初的童话,我们只把它作为成人教育儿童的工具,简单粗暴地给孩子们的阅读贴上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皇帝的新
期刊
大家都熟知,人物、环境、情节是构成一篇小说的基本三要素,很多老师都会执着地、千篇一律地按照这三个要素来架构和组织自己的小说教学。如何在尊重小说表达原貌以及小说文体特征和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情况、阅读兴趣等方面来进行小说教学,笔者觉得所有的教者都应该做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觉得小说中纷繁众多的“物件”应该成为小说教学中很好的抓手。这里的“物件”就是指小说中存在的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或者风景,这些“物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