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介绍一些关系研究的理论和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对《蜗居》中人物关系网络中强弱关系的建构,对刘林平和汪和建的关系的动态性和多维性理论进行证明,将剧中的人物关系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完成期来阐述在情境互动中强弱关系的建构,通过格氏的四个量化指标对他们的强弱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态 强弱 建构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20-01
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以往,不少学者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这一问题做过概括性的讨论,如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等;具体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也有一些,这些研究对我们了解中国人际关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理论综述
关于关系的研究以往都是围绕在关系的强、弱假设上。最早的就是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强度》一文中,利用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来定义关系的强弱。依据它的操作化指标,格氏将“强关系”定义为互动频率低、相互间感情投入多、亲密程度高和互惠互利多的互动交往关系,反之则是所谓的“弱关系”。
刘林平提出,要从动态的、多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关系。[4]刘林平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实,刘林平的观点在平常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证明点的。刘林平还提出,关系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弱到强,反过来也可以,关系双方的互动对于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汪和建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由强关系到弱关系不断向外延展的圈层结构,即构成圈层结构中心圈的是强关系,主要由家庭成员和某些密友、至交构成。其最外圈是弱关系,主要由远亲、邻居、同学等角色关系组成。[5]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结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各圈层之间流动的,外层弱关系的人可以通过交往向内层强关系逐步流动。
2 《蜗居》中强弱关系建构的过程分析
本文将人际关系的强弱及其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作为分析的重点。尤其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阐述“强关系”是如何表现为“强”的,而“弱关系”又是如何体现出“弱”的。我下面就通过对电视剧《蜗居》中的关系分析来对动态过程中的强弱关系的建构进行解释。
2.1 《蜗居》简介
《蜗居》的主要情节是海平与苏淳双双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在这座城市立业成家,而他们所居住的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简易房子,买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海平最大的梦想;海平的妹妹海藻与男友小贝租住在三居室的一间,只等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这一切在海平四处借钱筹首付款开始,这一切在第五个人宋思明出现之后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关系强弱也发生了变化。
2.2 强弱关系建构的过程分析
2.2.1 初始期
在电视剧开始,海平由于买房没钱,就向高利贷借了钱,在她认识的人中只有小贝和宋思明可以拿出这笔钱,这时的小贝和海藻算是未婚夫妻,他们互动次数多,感情深,关系亲密无话不谈,互惠交换也很多,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强关系。但是小贝却不想借钱给和他只是弱关系的海藻的姐姐,正因为这一原因海藻丧失了对小贝的信任,这时海藻想到了只和她有一面之缘的宋。这时的宋和海藻只是一面之缘,他们互动次数少、感情浅、关系比较疏远、互惠交换也不存在,他们是弱关系。
2.2.2 发展期
在海藻对宋说出了原委之后,宋告诉海藻他会考虑一下。我们知道借钱给不熟悉的人是需要中间人的,这个中间人必须是对于两边的人都是强关系时借贷关系才会发生。这时的借贷人宋思明和被借贷人海平是根本没见过的人。这种借贷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这时对小贝已经丧失了信任的海藻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宋思明的身上,宋思明由于原来就对海藻有好感,这时俩人的频繁接触导致俩人很快就恋爱了,这时的他们频繁约会、感情深、关系亲密无间、互惠交换也存在。此时的他们可以算是一家人,彼此共享所有的资源。
2.2.3 完成期
这时的宋思明和海藻是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互动频繁,亲密无间,他们从最开始的弱关系发展成了强关系。这时的宋把6万元给了海藻让她借给她姐姐海平,这时的海平和宋虽然只是数面之间,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有海藻这个中间人,她和两边都是强关系,这时借贷关系就发生了。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没有海藻和宋思明的强关系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
3 结论
通过上面对《蜗居》这部电视剧中部分情节的梳理,可以做出如下的判断。
3.1 关系是多维度的
人际关系不是单一维度可以解释的,而需要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分析和诠释。我们不能只从其中一个维度来分析关系,这样的分析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把一个完整的关系碎化了。我们如果想研究透关系,就必须分析这个关系的内在联系,并且观察其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必须综合起来看这些关系概念在某个情境中是如何运作的。
3.2 关系是动态互动的结果
关系强弱并非是互动主体在互动前就可以通过几个硬性指標预料出来的,它通常不是互动的前提而是互动的结果,是关系主体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来的,并且这些已经被建构出来的弱关系会因为新的事件的引入而重新被建构,就像我们上面分析的原来是弱关系的宋思明和海藻因为海平的高利贷事件发展成了强关系。同时被建构成的强关系也会转化成弱关系。
总之,主体在互动中其角色是不断转化的,在事件中,我们要依据具体的变化做出相应具体的分析。通过上述的互动过程,互动主体间的关系强度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建构”更多的是由于互动所造成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非主观建构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5.
[2] 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汪和建.人际关系与制度建构:以(金翼)为例证[J].讨论会论文,2003(4).
[4] 翟学伟.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关键词:动态 强弱 建构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20-01
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以往,不少学者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这一问题做过概括性的讨论,如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等;具体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也有一些,这些研究对我们了解中国人际关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理论综述
关于关系的研究以往都是围绕在关系的强、弱假设上。最早的就是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强度》一文中,利用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来定义关系的强弱。依据它的操作化指标,格氏将“强关系”定义为互动频率低、相互间感情投入多、亲密程度高和互惠互利多的互动交往关系,反之则是所谓的“弱关系”。
刘林平提出,要从动态的、多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关系。[4]刘林平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实,刘林平的观点在平常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证明点的。刘林平还提出,关系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弱到强,反过来也可以,关系双方的互动对于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汪和建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由强关系到弱关系不断向外延展的圈层结构,即构成圈层结构中心圈的是强关系,主要由家庭成员和某些密友、至交构成。其最外圈是弱关系,主要由远亲、邻居、同学等角色关系组成。[5]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结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各圈层之间流动的,外层弱关系的人可以通过交往向内层强关系逐步流动。
2 《蜗居》中强弱关系建构的过程分析
本文将人际关系的强弱及其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作为分析的重点。尤其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阐述“强关系”是如何表现为“强”的,而“弱关系”又是如何体现出“弱”的。我下面就通过对电视剧《蜗居》中的关系分析来对动态过程中的强弱关系的建构进行解释。
2.1 《蜗居》简介
《蜗居》的主要情节是海平与苏淳双双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在这座城市立业成家,而他们所居住的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简易房子,买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海平最大的梦想;海平的妹妹海藻与男友小贝租住在三居室的一间,只等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这一切在海平四处借钱筹首付款开始,这一切在第五个人宋思明出现之后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关系强弱也发生了变化。
2.2 强弱关系建构的过程分析
2.2.1 初始期
在电视剧开始,海平由于买房没钱,就向高利贷借了钱,在她认识的人中只有小贝和宋思明可以拿出这笔钱,这时的小贝和海藻算是未婚夫妻,他们互动次数多,感情深,关系亲密无话不谈,互惠交换也很多,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强关系。但是小贝却不想借钱给和他只是弱关系的海藻的姐姐,正因为这一原因海藻丧失了对小贝的信任,这时海藻想到了只和她有一面之缘的宋。这时的宋和海藻只是一面之缘,他们互动次数少、感情浅、关系比较疏远、互惠交换也不存在,他们是弱关系。
2.2.2 发展期
在海藻对宋说出了原委之后,宋告诉海藻他会考虑一下。我们知道借钱给不熟悉的人是需要中间人的,这个中间人必须是对于两边的人都是强关系时借贷关系才会发生。这时的借贷人宋思明和被借贷人海平是根本没见过的人。这种借贷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这时对小贝已经丧失了信任的海藻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宋思明的身上,宋思明由于原来就对海藻有好感,这时俩人的频繁接触导致俩人很快就恋爱了,这时的他们频繁约会、感情深、关系亲密无间、互惠交换也存在。此时的他们可以算是一家人,彼此共享所有的资源。
2.2.3 完成期
这时的宋思明和海藻是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互动频繁,亲密无间,他们从最开始的弱关系发展成了强关系。这时的宋把6万元给了海藻让她借给她姐姐海平,这时的海平和宋虽然只是数面之间,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有海藻这个中间人,她和两边都是强关系,这时借贷关系就发生了。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没有海藻和宋思明的强关系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
3 结论
通过上面对《蜗居》这部电视剧中部分情节的梳理,可以做出如下的判断。
3.1 关系是多维度的
人际关系不是单一维度可以解释的,而需要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分析和诠释。我们不能只从其中一个维度来分析关系,这样的分析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把一个完整的关系碎化了。我们如果想研究透关系,就必须分析这个关系的内在联系,并且观察其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必须综合起来看这些关系概念在某个情境中是如何运作的。
3.2 关系是动态互动的结果
关系强弱并非是互动主体在互动前就可以通过几个硬性指標预料出来的,它通常不是互动的前提而是互动的结果,是关系主体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来的,并且这些已经被建构出来的弱关系会因为新的事件的引入而重新被建构,就像我们上面分析的原来是弱关系的宋思明和海藻因为海平的高利贷事件发展成了强关系。同时被建构成的强关系也会转化成弱关系。
总之,主体在互动中其角色是不断转化的,在事件中,我们要依据具体的变化做出相应具体的分析。通过上述的互动过程,互动主体间的关系强度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建构”更多的是由于互动所造成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非主观建构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5.
[2] 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汪和建.人际关系与制度建构:以(金翼)为例证[J].讨论会论文,2003(4).
[4] 翟学伟.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