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生成性问题解决的质量好坏是决定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的关键。然而,由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收到教师业务水平、理论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本着从课堂生成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地位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试图探求最理想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新课程改革;参与;启发诱导;理论修养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课堂提问多了。这里所说的课堂提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设计用来问学生的问题;另一种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内容,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毋庸置疑,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并思考最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可遗憾的是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这种问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有些问题往往显得“偏”、显得“怪”,被教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教师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等于是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打击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信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并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酌。
  
  一、要重视并认真对待课堂生成性问题
  
  学生能就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是值得肯定的,应予以积极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其答疑解惑,否则就违背了“师道”之本意了。新课程“重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主动的思考而达到知道事实的真相和其内在规律的目的。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正确解决则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我们何乐而不为?事实上,正确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其意义远远大于要学生解决教师设定的程式化的问题。故而,课堂生成性问题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解答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生成性问题具有偶发性、随意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往往无所准备,解答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如果是非常简单的问题, 教师知道答案的,切记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最终在引导中让学生“悟”出答案,这才是真正的“解惑”。学生“悟”出了答案,才能将其内化为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在。
  第二,如果题目偏难,教师一时无法解答该怎么办,有些教师认为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会让学生看不起。为此,往往是编一个答案敷衍了事,甚至指责学生“钻牛角尖”。若如此,教师恐怕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面子”,更会伤害学生,有违“师道”之本意。如在学习必修3《美术的辉煌》时,有同学问:“为什么美术家都爱画裸体人物呢?”此语一出,许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同学嘲笑该同学思想不健康。但我知道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而我又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幸好我班有个学美术的同学,于是我决定向他求教。我说:“这个问题想请我们的‘画家’来回答好吗?”大家顿时来神了,鼓掌欢迎。而那个同学也早已跃跃欲试了。他站起来说:“其实这个问题得从古希腊说起。那个时候人们觉得人体美是最高境界的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们更是用裸体来展现人体美,同时也是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画家所继承。”话音一落,教室里掌声雷鸣。我不仅解决了一个我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学生们也收获到了他们想知道的知识。这一事例说明:我们要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在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三,如果涉及开放性问题,那就大有文章可做了。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课堂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在上到必修3《建国后科技发展》时,有同学问:建国初我国那么困难,为什么要花那么多代价去发展核武器呢?就此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目:建国初我国发展核武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而要同学们辩论。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辩论过程中我不时地加以评论,最后让大家明白:建国初,我们面临很严峻的国防和外交形势,发展核武器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最后,无论如何,教师还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待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最终还是要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加深自己的史学理论修养,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做到有备无患,这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任何的技巧和方法都不可能总是反复使用,用多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或对老师的学问产生怀疑。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将第二代小波变换和矢量量化相结合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该方法采用第二代小波变换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采用基于模极大值的小波变换后处理方法提取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精辟又形象。所谓“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等;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学生“来”,而极少关注带学生“回”,极少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种“有来无回”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想就此问题说一些看法。 
由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易受电压负序分量的影响,需要研究系统电压不对称情况下电压源换流器式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的稳定运行问题,保证VSC—HVDC的运
一个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整天都很忙,早出晚归,周末有一点时间不是在和领导、同事喝酒吃饭,就是打牌。和我的联系就是给我买这样买那样,最多空闲时问一句:‘学习怎么样呀?要好好学习’。班上六十来个同学,上课时老师的眼睛都转不过来,还有什么机会和你说一句话?加上我的成绩也只是中等,平时又不爱多说话,我估计到现在(期末)除了班主任可能认识我,其他任课老师只怕还不知道张红是谁……我不是话多、爱热闹
本文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汉语声调与形态的关系,得出原始汉语音节简化意味着较为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消亡,而声调的产生正是对于原始形态消亡的一种补偿的结论,从而进一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国际艺术体操规则中难度、完成和艺术价值的变化特征的导向下,国际艺术体操呈现难度动作趋向高难化、复杂化,动作完成的质量追求稳定性和完美性,艺术体操器械技术与身体技术同步发展,艺术体操运动员向“综合型”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艺术体操;规则;趋势    艺术体操竞赛规则不仅是裁判员评分的依据和尺度,也是运动员编排成套动作和训练的依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音乐审美教育深层次的功能,积极大胆地探索音乐审美教学规律,揭示音乐审美教育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本文就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问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词常见于各种教育研究刊物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的先进成果。但
针对冀东油田部分油井因地理位置、举升管柱类型、井筒温度等原因造成的油层套管上窜现象,总结了套管上窜的潜在风险。介绍了加工套管头压板总成的治理工艺,将套管头压板总成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带来了高等院校的大发展,高校发展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增多,高校综合性发展趋势增强,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环境也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