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生成性问题解决的质量好坏是决定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的关键。然而,由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收到教师业务水平、理论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本着从课堂生成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地位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试图探求最理想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新课程改革;参与;启发诱导;理论修养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课堂提问多了。这里所说的课堂提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设计用来问学生的问题;另一种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内容,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毋庸置疑,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并思考最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可遗憾的是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这种问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有些问题往往显得“偏”、显得“怪”,被教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教师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等于是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打击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信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并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酌。
一、要重视并认真对待课堂生成性问题
学生能就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是值得肯定的,应予以积极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其答疑解惑,否则就违背了“师道”之本意了。新课程“重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主动的思考而达到知道事实的真相和其内在规律的目的。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正确解决则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我们何乐而不为?事实上,正确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其意义远远大于要学生解决教师设定的程式化的问题。故而,课堂生成性问题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解答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生成性问题具有偶发性、随意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往往无所准备,解答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如果是非常简单的问题, 教师知道答案的,切记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最终在引导中让学生“悟”出答案,这才是真正的“解惑”。学生“悟”出了答案,才能将其内化为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在。
第二,如果题目偏难,教师一时无法解答该怎么办,有些教师认为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会让学生看不起。为此,往往是编一个答案敷衍了事,甚至指责学生“钻牛角尖”。若如此,教师恐怕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面子”,更会伤害学生,有违“师道”之本意。如在学习必修3《美术的辉煌》时,有同学问:“为什么美术家都爱画裸体人物呢?”此语一出,许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同学嘲笑该同学思想不健康。但我知道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而我又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幸好我班有个学美术的同学,于是我决定向他求教。我说:“这个问题想请我们的‘画家’来回答好吗?”大家顿时来神了,鼓掌欢迎。而那个同学也早已跃跃欲试了。他站起来说:“其实这个问题得从古希腊说起。那个时候人们觉得人体美是最高境界的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们更是用裸体来展现人体美,同时也是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画家所继承。”话音一落,教室里掌声雷鸣。我不仅解决了一个我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学生们也收获到了他们想知道的知识。这一事例说明:我们要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在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三,如果涉及开放性问题,那就大有文章可做了。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课堂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在上到必修3《建国后科技发展》时,有同学问:建国初我国那么困难,为什么要花那么多代价去发展核武器呢?就此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目:建国初我国发展核武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而要同学们辩论。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辩论过程中我不时地加以评论,最后让大家明白:建国初,我们面临很严峻的国防和外交形势,发展核武器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最后,无论如何,教师还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待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最终还是要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加深自己的史学理论修养,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做到有备无患,这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任何的技巧和方法都不可能总是反复使用,用多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或对老师的学问产生怀疑。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新课程改革;参与;启发诱导;理论修养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课堂提问多了。这里所说的课堂提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设计用来问学生的问题;另一种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内容,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毋庸置疑,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并思考最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可遗憾的是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这种问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有些问题往往显得“偏”、显得“怪”,被教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教师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等于是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打击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信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并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酌。
一、要重视并认真对待课堂生成性问题
学生能就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是值得肯定的,应予以积极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其答疑解惑,否则就违背了“师道”之本意了。新课程“重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主动的思考而达到知道事实的真相和其内在规律的目的。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正确解决则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我们何乐而不为?事实上,正确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其意义远远大于要学生解决教师设定的程式化的问题。故而,课堂生成性问题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解答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生成性问题具有偶发性、随意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往往无所准备,解答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如果是非常简单的问题, 教师知道答案的,切记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最终在引导中让学生“悟”出答案,这才是真正的“解惑”。学生“悟”出了答案,才能将其内化为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在。
第二,如果题目偏难,教师一时无法解答该怎么办,有些教师认为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会让学生看不起。为此,往往是编一个答案敷衍了事,甚至指责学生“钻牛角尖”。若如此,教师恐怕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面子”,更会伤害学生,有违“师道”之本意。如在学习必修3《美术的辉煌》时,有同学问:“为什么美术家都爱画裸体人物呢?”此语一出,许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同学嘲笑该同学思想不健康。但我知道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而我又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幸好我班有个学美术的同学,于是我决定向他求教。我说:“这个问题想请我们的‘画家’来回答好吗?”大家顿时来神了,鼓掌欢迎。而那个同学也早已跃跃欲试了。他站起来说:“其实这个问题得从古希腊说起。那个时候人们觉得人体美是最高境界的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们更是用裸体来展现人体美,同时也是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画家所继承。”话音一落,教室里掌声雷鸣。我不仅解决了一个我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学生们也收获到了他们想知道的知识。这一事例说明:我们要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在解决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三,如果涉及开放性问题,那就大有文章可做了。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课堂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在上到必修3《建国后科技发展》时,有同学问:建国初我国那么困难,为什么要花那么多代价去发展核武器呢?就此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目:建国初我国发展核武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而要同学们辩论。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辩论过程中我不时地加以评论,最后让大家明白:建国初,我们面临很严峻的国防和外交形势,发展核武器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最后,无论如何,教师还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待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最终还是要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加深自己的史学理论修养,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做到有备无患,这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任何的技巧和方法都不可能总是反复使用,用多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或对老师的学问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