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①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的方法。②进行的是不完整的阅读训练。从方法上说,重精读,轻略读、浏览;从技能上说,朗读、默读、背诵都有待加强。③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僵化;教育教学途径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其结果是导致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严重匮乏。④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⑤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轻视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结论。过去流行的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先设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这其实仍是一种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语文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1.导入新课不拘一格有创意
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幽默、轻松、和谐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用意蕴深刻地笑话、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诗意的导语开头,或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起句,携带特定的教学实物或挂图走进教室等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兴趣。创意导入,要做到新颖、简练、精彩。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传统课文《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它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他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丝丝入扣的问题的连续提出启动了学生的“机器”,使学生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把学生思路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为下一步学习设下铺垫,教师的独白语不多,却勾勒出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教材的特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同样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台湾有这样一个作家,他兄弟姊妹18个,一家人全靠老爸在田间勞作过活。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他的各门功课经常挂红灯,这下,他的老爸乐了,因为衣钵有传了。后来,他立志靠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不懈的努力写作,执着的追求梦想,终于拿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被称之为“获奖专业户”,他是谁呢?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呢?巧设悬念,使学生急于了解作者的传奇身世,从而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2. 教学语言富有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和情趣。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
语文教学的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的发挥,大胆的个性化的演绎教材。因为有个性,才有授课的艺术;有个性,才能产生美的享受。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魅力,才能产生话剧语言的效果。开局有创意,结局有韵味;授课语言要有变化、跌宕起伏;朗读语言要富于情感、抑扬顿挫;对白语言要富于个性,进入角色。总之,授课语言要有语言美,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教师的神情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意境中去。
3. 阅读思路课内外并举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从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次、表现多手法的教材中,提炼出精彩的闪光点,并融合自己的个性,设计教学思路。善于运用抓“文眼”找准教学的“突破口”,简洁、精炼的处理每一篇课文,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佳作点评或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印发阅读篇目,作出指点和点评,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4.抓“以情悟文”,促“个性发展”
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眼下,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二是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定好情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使阅读教学真正进入以情感人的境界。三是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的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的兴趣,叩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里,从作家舒缓的描述里营造的“清”“静”“悲凉”的气氛里,触摸到作者孤寂、忧思、落寞的心态,悠闲的情绪,触摸到作者对于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故都的那份钟情、神往和眷恋。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走近了作家,走进了作品叙述描写的那个时代。
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①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的方法。②进行的是不完整的阅读训练。从方法上说,重精读,轻略读、浏览;从技能上说,朗读、默读、背诵都有待加强。③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僵化;教育教学途径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其结果是导致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严重匮乏。④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⑤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轻视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结论。过去流行的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先设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这其实仍是一种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语文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1.导入新课不拘一格有创意
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幽默、轻松、和谐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用意蕴深刻地笑话、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诗意的导语开头,或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起句,携带特定的教学实物或挂图走进教室等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兴趣。创意导入,要做到新颖、简练、精彩。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传统课文《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它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他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丝丝入扣的问题的连续提出启动了学生的“机器”,使学生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把学生思路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为下一步学习设下铺垫,教师的独白语不多,却勾勒出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教材的特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同样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台湾有这样一个作家,他兄弟姊妹18个,一家人全靠老爸在田间勞作过活。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他的各门功课经常挂红灯,这下,他的老爸乐了,因为衣钵有传了。后来,他立志靠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不懈的努力写作,执着的追求梦想,终于拿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被称之为“获奖专业户”,他是谁呢?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呢?巧设悬念,使学生急于了解作者的传奇身世,从而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2. 教学语言富有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和情趣。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
语文教学的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的发挥,大胆的个性化的演绎教材。因为有个性,才有授课的艺术;有个性,才能产生美的享受。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魅力,才能产生话剧语言的效果。开局有创意,结局有韵味;授课语言要有变化、跌宕起伏;朗读语言要富于情感、抑扬顿挫;对白语言要富于个性,进入角色。总之,授课语言要有语言美,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教师的神情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意境中去。
3. 阅读思路课内外并举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从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次、表现多手法的教材中,提炼出精彩的闪光点,并融合自己的个性,设计教学思路。善于运用抓“文眼”找准教学的“突破口”,简洁、精炼的处理每一篇课文,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佳作点评或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印发阅读篇目,作出指点和点评,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4.抓“以情悟文”,促“个性发展”
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眼下,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二是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定好情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使阅读教学真正进入以情感人的境界。三是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的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的兴趣,叩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里,从作家舒缓的描述里营造的“清”“静”“悲凉”的气氛里,触摸到作者孤寂、忧思、落寞的心态,悠闲的情绪,触摸到作者对于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故都的那份钟情、神往和眷恋。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走近了作家,走进了作品叙述描写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