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之一。事实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民主之风,使教学环节更加“人性化”,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人性论"的观点,其主要思想是:反对当时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而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给"每一棵小草"张扬个性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我和我的学生签订的上课协议是“ 上课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必要时可以上厕所,可以换座位……”我感觉历史教育应该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从中受益,感受生活和探寻历史的乐趣。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乐学,为孩子们的个性化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
1.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对花木“修枝、造型”,这又何尝不是对学生个性化的禁锢? "人性化"的特征是教学环节的变革,记得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板书课题后继续讲述,这时我听到有个学生嗤地笑了一声,用手碰了碰同坐的同学,我问“有什么问题?”他告诉我“老师你有一个字写错了!”我一看由于自己的马虎把“戌”写成了“戎”。我很认真的对那同学说:“谢谢你,我真的写错了,请你帮我改正过来好吗?”。看得出来,他还有些紧张、拘谨,当我面带微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后,他的拘谨一扫而光勇敢地走上讲台把字改了过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勇敢的表现大胆的尝试,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颇大:他们从最初被动胆怯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大胆的探索质疑,充分体现了自我表现意识的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也很令人尴尬.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如何把握 ?我认为: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它打乱了教学计划而生气,或一味的批评学生的某种行为.也许,这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正是我对学生的"独出心裁"给予适当引导,才有了更加精彩的教育过程,才有了令人感动的意外惊喜。
2.贴近学生,创设多样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现在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又是语言表达的“退潮期”。他们讲话,往往失去了儿童的天真、质朴、流畅,又赶不上成年人的周密、严谨、深刻。他们担心话讲得不好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于是干脆不说,以掩饰自己的稚嫩。我知道,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促进的作用:我以请教的方式,向他们提问,希望他们为我解答,全体同学都可以参与讨论,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可自发的去寻找答案,然后再与大家共同分享。渐渐的学生们敢说了,会说了,不怕说错了……当今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在某一方面,教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高于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式, 我从他们那里也获得了很多知识,信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历史短剧,小组讨论创作,多媒体等创设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氛围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中的"探索性"和"即兴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创设多样化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最大的活动空间中,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的参加知识探索与实践,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使他们获得历史知识。
3.发展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选择,善于表现,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核心内容。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传统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强调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很少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评价方式是考试和分数,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品格,自我意识不能充分发展。《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怪才、偏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获取效果和智力兴趣关系密切,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的支配,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乐章,我们应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文化修养不同,难免会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带入到历史学习中去。从而,每个人会获得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此,也就有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历史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而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历史学习的心理障碍,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综上:在历史教学中的"人性化",即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交流, 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更是师生彼此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交往和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醇蜜,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学情境和民主氛围。
收稿日期:2012-05-04
我和我的学生签订的上课协议是“ 上课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必要时可以上厕所,可以换座位……”我感觉历史教育应该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从中受益,感受生活和探寻历史的乐趣。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乐学,为孩子们的个性化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
1.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对花木“修枝、造型”,这又何尝不是对学生个性化的禁锢? "人性化"的特征是教学环节的变革,记得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板书课题后继续讲述,这时我听到有个学生嗤地笑了一声,用手碰了碰同坐的同学,我问“有什么问题?”他告诉我“老师你有一个字写错了!”我一看由于自己的马虎把“戌”写成了“戎”。我很认真的对那同学说:“谢谢你,我真的写错了,请你帮我改正过来好吗?”。看得出来,他还有些紧张、拘谨,当我面带微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后,他的拘谨一扫而光勇敢地走上讲台把字改了过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勇敢的表现大胆的尝试,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颇大:他们从最初被动胆怯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大胆的探索质疑,充分体现了自我表现意识的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也很令人尴尬.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如何把握 ?我认为: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它打乱了教学计划而生气,或一味的批评学生的某种行为.也许,这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正是我对学生的"独出心裁"给予适当引导,才有了更加精彩的教育过程,才有了令人感动的意外惊喜。
2.贴近学生,创设多样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现在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又是语言表达的“退潮期”。他们讲话,往往失去了儿童的天真、质朴、流畅,又赶不上成年人的周密、严谨、深刻。他们担心话讲得不好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于是干脆不说,以掩饰自己的稚嫩。我知道,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促进的作用:我以请教的方式,向他们提问,希望他们为我解答,全体同学都可以参与讨论,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可自发的去寻找答案,然后再与大家共同分享。渐渐的学生们敢说了,会说了,不怕说错了……当今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在某一方面,教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高于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式, 我从他们那里也获得了很多知识,信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历史短剧,小组讨论创作,多媒体等创设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氛围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中的"探索性"和"即兴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创设多样化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最大的活动空间中,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的参加知识探索与实践,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使他们获得历史知识。
3.发展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选择,善于表现,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核心内容。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传统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强调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很少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评价方式是考试和分数,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品格,自我意识不能充分发展。《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怪才、偏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获取效果和智力兴趣关系密切,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的支配,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乐章,我们应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文化修养不同,难免会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带入到历史学习中去。从而,每个人会获得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此,也就有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历史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而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历史学习的心理障碍,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综上:在历史教学中的"人性化",即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交流, 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更是师生彼此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交往和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醇蜜,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学情境和民主氛围。
收稿日期: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