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刀切”,多指执行一项政策或规定,采取一个标准和尺度。这其中,既有褒义的一面,以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避免了诸多争议和暗箱操作,但也有贬义的一面,处理问题不能因人因事而异,缺乏工作的灵活性。“一刀切”的思维有其解决棘手问题的独特作用,但也有其工作简单化的局限性。其特征多有“绝对、严禁、一律、一个也不允许”等要求,其后果也往往与一票否决、一撸到底、格杀勿论相对应。
历史上,“一刀切”常沾染政治血迹,被当权者作为维护统治的强势手段。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一刀切”的政治主张结束了百家争鸣时代思想的盛宴;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为巩固对汉人的统治,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一刀切”奴化政策;蒋介石以清党为名采取“一刀切”的白色恐怖运动,3万余共产党员倒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刀之下……可见,“一刀切”若被误用、滥用,带来的必然是灾难性的后果。
现实工作中,不少人怕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实践分析,或是不分对象或事物的异同,不顾实际情况和变化,用同一种方式处理问题和矛盾,做决策、办事情时,动不动就搞“一刀切”,自觉不自觉地把官僚主义与“一刀切”的做法结合在一起,是不可取的。比如,以年龄作为职务提升或退役下岗的红线,以学历经历作为选调上级机关的门槛,却不可避免地埋没了一些人才,是选人用人的“一刀切”;有的员工或单位因发生违规违纪、上级通报批评等方面问题,则与评比先进无缘,或是以年度考核为杠杆,一考定了“终身”,而不顾平时表现和成绩,是教育生产的“一刀切”;对互联网、3G手机等新生事物,出于安全保密不出事和便于管理的考虑,抱着宁可不要创新也不能惹麻烦,采取一律禁止的封堵做法,是安全管理的“一刀切”;民主测评中设定70%或80%的得票率,达不到不得作为入党、晋升、奖励对象,是发扬民主的“一刀切”。这些“一刀切”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工作效果,但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真情实况,“一刀切”看似简单麻利,易于操作,富有魄力,但却会有诸多误伤。剖析“一刀切”的负面根源,实则有庸懒不作为的官僚主义阴影,也有明哲保身、利己保官的政绩观在作怪。一旦凡事“一刀切”,就容易工作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也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向了形而上学。在社会民主风尚逐渐浓厚、群众发展愿望日益迫切的今天,动辄“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与时代潮流和群众期待相违背。
与“一刀切”不同的是,“切一刀”是一种工作实践中的“局部手术”,正如一个器官有了病灶,如果盲目地一刀切除了事,只能是有害无益,而“切一刀”只针对病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功能。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鲜见,在遇到群众思想和心理问题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做好一人一事工作的“切一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发动群众纯洁思想的“切一刀”;深入基层蹲点解剖“麻雀”,是调查研究解决矛盾的“切一刀”;在面对诸多挑战、保持清醒头脑时,在理顺复杂关系、走出阻障困境时,在处理棘手问题、化解疑难矛盾时,更多需要我们去“切一刀”,这一刀一切,可以是遵规循律的“庖丁解牛”,可以是厚积薄发的“牛刀小试”,也可以是果断准确的“快刀斩乱麻”。
邓小平曾指出:“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主张慎用“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切一刀”的工作思维和方法,实际上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工作中多一点辩证思考和人文精神。当然,“一刀切”与“切一刀”作为抓工作的不同思维,都有其可行之处,“一刀切”更多的体现原则性,“切一刀”偏重于灵活性,两者兼而用之更具实效。工作实践中,既要吸纳“一刀切”的刚性,又要融汇“切一刀”的慎重;既要具有“一刀切”的果断,又要彰显“切一刀”的精准,才能在工作中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
责任编辑:赵春燕
历史上,“一刀切”常沾染政治血迹,被当权者作为维护统治的强势手段。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一刀切”的政治主张结束了百家争鸣时代思想的盛宴;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为巩固对汉人的统治,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一刀切”奴化政策;蒋介石以清党为名采取“一刀切”的白色恐怖运动,3万余共产党员倒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刀之下……可见,“一刀切”若被误用、滥用,带来的必然是灾难性的后果。
现实工作中,不少人怕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实践分析,或是不分对象或事物的异同,不顾实际情况和变化,用同一种方式处理问题和矛盾,做决策、办事情时,动不动就搞“一刀切”,自觉不自觉地把官僚主义与“一刀切”的做法结合在一起,是不可取的。比如,以年龄作为职务提升或退役下岗的红线,以学历经历作为选调上级机关的门槛,却不可避免地埋没了一些人才,是选人用人的“一刀切”;有的员工或单位因发生违规违纪、上级通报批评等方面问题,则与评比先进无缘,或是以年度考核为杠杆,一考定了“终身”,而不顾平时表现和成绩,是教育生产的“一刀切”;对互联网、3G手机等新生事物,出于安全保密不出事和便于管理的考虑,抱着宁可不要创新也不能惹麻烦,采取一律禁止的封堵做法,是安全管理的“一刀切”;民主测评中设定70%或80%的得票率,达不到不得作为入党、晋升、奖励对象,是发扬民主的“一刀切”。这些“一刀切”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工作效果,但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真情实况,“一刀切”看似简单麻利,易于操作,富有魄力,但却会有诸多误伤。剖析“一刀切”的负面根源,实则有庸懒不作为的官僚主义阴影,也有明哲保身、利己保官的政绩观在作怪。一旦凡事“一刀切”,就容易工作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也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向了形而上学。在社会民主风尚逐渐浓厚、群众发展愿望日益迫切的今天,动辄“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与时代潮流和群众期待相违背。
与“一刀切”不同的是,“切一刀”是一种工作实践中的“局部手术”,正如一个器官有了病灶,如果盲目地一刀切除了事,只能是有害无益,而“切一刀”只针对病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功能。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鲜见,在遇到群众思想和心理问题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做好一人一事工作的“切一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发动群众纯洁思想的“切一刀”;深入基层蹲点解剖“麻雀”,是调查研究解决矛盾的“切一刀”;在面对诸多挑战、保持清醒头脑时,在理顺复杂关系、走出阻障困境时,在处理棘手问题、化解疑难矛盾时,更多需要我们去“切一刀”,这一刀一切,可以是遵规循律的“庖丁解牛”,可以是厚积薄发的“牛刀小试”,也可以是果断准确的“快刀斩乱麻”。
邓小平曾指出:“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主张慎用“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切一刀”的工作思维和方法,实际上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工作中多一点辩证思考和人文精神。当然,“一刀切”与“切一刀”作为抓工作的不同思维,都有其可行之处,“一刀切”更多的体现原则性,“切一刀”偏重于灵活性,两者兼而用之更具实效。工作实践中,既要吸纳“一刀切”的刚性,又要融汇“切一刀”的慎重;既要具有“一刀切”的果断,又要彰显“切一刀”的精准,才能在工作中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