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当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失稳,椎体骨刺,椎体半脱位等,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弦晕、头痛、视觉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本病,的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治疗;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活动受限, 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耳鸣或听力减退、甚至有体位性猝倒等一系列症状,还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和“痹症”的范畴,目前中医药界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有内治和外治二法。内治以辨证治疗为主,外治法以针灸、牵引、推拿为主。现将本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中藥内治
潘之清[1]将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疲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匾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张快强等[2]根据辨证分型化痰运用温胆汤、平肝运用天麻钩藤饮、补肾用六味地黄丸、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施杞教授[3]以益气和血的防己黄芪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益气升阳,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化痰祛湿,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清化痰热,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乐北治[4]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气滞血瘀、痰瘀交阻、风阳上亢三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具体方法为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癖,通络止痛,药用丹参、川芍、三棱、羲术、葛根、全虫、炮山甲、熟地、生黄蔑:痰瘀交阻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癖通络,方用二陈汤加丹参、川芍、葛根、全虫、娱蛤、地龙等;风阳上亢型治以潜阳降逆、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李国衡[5]将该病分为肾虚肝旺、气血两虚、气虚瘀滞和痰湿阻滞4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和温胆汤加减治疗。方晓明[6]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痰瘀交阻等型,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补阳还五汤、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邓友章[7]分别运用自拟止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八珍汤、寄生当归汤辨证治疗。赵定麟[8]化痰则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益气升阳用益气聪明汤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杨和民[9]自拟寄生当归汤(寄生、当归、川断、构祀子、山茱英、川芍、丹参、三七、桃仁、白菊花、法夏、生姜)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92.13%,服中药见效最少15剂,最多76剂,平均28剂。付美琴[10]等应用自拟活血除眩眩汤(天麻、钩藤、夜交藤、川芍、牛膝、威灵仙、石决明、丹参、鸡血藤、葛根、半夏、石葛蒲、僵蚕、全虫、甘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结果前者总有效率98,13%,后者总有效率86.33%,二者统计上有显著差异。
2.外治
2.1针灸治疗 常用有效穴位有人中、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穴等。贾红玲[11]等针刺风府穴及双侧的风池、天柱、完骨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认为其机制如下:一方面可以消除局部炎症、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使颈椎的屈度、失稳状态、椎间关节的紊乱得到调整;另一方面能较好地降低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得到良性调整,使疫挛的椎动脉得到缓解,反射性地使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达到眩晕停止的目的。赵永华探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机制,选择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针刺和中西医药物治疗,针刺风池、天柱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治疗作用。黄聪阳等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戴朝富针剌项丛穴位(哑门、风府、下脑户)能使中枢神经得到良性调节,椎动脉血液运行得到明显改善,疏通经络,消除软组织炎症,解除痊挛,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刘冬梅等针刺阿是旁穴能够疏通经络,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发现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认为针刺阿是旁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与椎动脉供血改善有关。
2.2牵引 牵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对其力值、角度、时间等仍无定论,且多集中于颈椎病的应用。林斌等利用新鲜尸体建立完整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以C5,6、C6,:钩椎关节为较大,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在牵引作用下钩椎关节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横突间距离可拉大;前屈位牵引下,除C3,;外,横突间距在纵轴上随牵引角度的加大而加大:后伸位牵引时只有C3,;横突间距随牵引角度的加大而加大。认为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主要有:减少钩椎部的压应力,变增大的压应力为拉应力;加大横突间的距离,以促使拉长、迁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建议早期应在0-10°范围内牵引,治疗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但对于病变或有颈曲改变的颈椎,许世雄证明各种牵引方法疗效差别不大。
2.3推拿 推拿手法流派甚多,名称不一,但归纳起来大约分以下六种类型:一是颈肩部舒筋手法:如滚法、拿捏、指揉、掌摩等手法;二是颈肩部点穴手法:如拿风池、揉按大椎、肩井、天宗、百会等;三是降逆止眩手法;四是清利头目手法;五是宁心安神手法;六是关节活动手法,如颈椎定位旋转手法、颈椎侧扳法等。推拿作用机理可能如下:①对颈椎解剖结构的作用: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或消除脊柱滑脱,解除对神经、椎动脉的压迫;减轻椎间盘 内压,减轻对周围組织的刺激和压迫。②改善患者血液高粘滞状态,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浓度和血细胞聚集性作用,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③调节神经生理:影响与调整神经感受器及其传入途径;调整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④调节神经生化: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促进内啡肚的释放;调整中枢与外周的痛介质(5-HT、NA、DA、CA)的浓度与分布;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转换和排泄。
近年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治疗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本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均比较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症状繁多,容易复发,这也就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治疗安全、有效,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中医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和标准,我们还缺
乏较深层次的研究以及严格的科研设计等。中医治疗本病应针对症状、体征、病程、患者体质,严格掌握适应证,通过临床资料的积累,引入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机制,使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及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此外,还应弘扬祖国医学“未病先防”的思想,强调预防该病的重要性,大力普及有关医学科学知识,培养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6
[2]张快强.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2):8-9
[3]施祀.人工鹰香对退变颈椎间盘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1
[4]乐北治,胡建岳.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7例临床观察.中医正骨,1995,5(4):23-25
[5]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19-20
[6]方晓明.辨证分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3
[7]邓友章.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2l
[8]赵定麟主编.骨科技术新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所,1999:267
[9]杨和民.寄生当归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江苏中医,1997,18(5):l8
[10]付美琴,何光明,刘新生.自拟活血除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吉林中医药,2000,20(l):24
[11]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 (5): 395.
第一作者: *暴宏伶,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 12276104D-43)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当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失稳,椎体骨刺,椎体半脱位等,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弦晕、头痛、视觉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本病,的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治疗;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活动受限, 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耳鸣或听力减退、甚至有体位性猝倒等一系列症状,还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和“痹症”的范畴,目前中医药界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有内治和外治二法。内治以辨证治疗为主,外治法以针灸、牵引、推拿为主。现将本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中藥内治
潘之清[1]将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疲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匾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张快强等[2]根据辨证分型化痰运用温胆汤、平肝运用天麻钩藤饮、补肾用六味地黄丸、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施杞教授[3]以益气和血的防己黄芪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益气升阳,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化痰祛湿,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清化痰热,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乐北治[4]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气滞血瘀、痰瘀交阻、风阳上亢三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具体方法为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癖,通络止痛,药用丹参、川芍、三棱、羲术、葛根、全虫、炮山甲、熟地、生黄蔑:痰瘀交阻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癖通络,方用二陈汤加丹参、川芍、葛根、全虫、娱蛤、地龙等;风阳上亢型治以潜阳降逆、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李国衡[5]将该病分为肾虚肝旺、气血两虚、气虚瘀滞和痰湿阻滞4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和温胆汤加减治疗。方晓明[6]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痰瘀交阻等型,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补阳还五汤、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邓友章[7]分别运用自拟止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八珍汤、寄生当归汤辨证治疗。赵定麟[8]化痰则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益气升阳用益气聪明汤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杨和民[9]自拟寄生当归汤(寄生、当归、川断、构祀子、山茱英、川芍、丹参、三七、桃仁、白菊花、法夏、生姜)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92.13%,服中药见效最少15剂,最多76剂,平均28剂。付美琴[10]等应用自拟活血除眩眩汤(天麻、钩藤、夜交藤、川芍、牛膝、威灵仙、石决明、丹参、鸡血藤、葛根、半夏、石葛蒲、僵蚕、全虫、甘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结果前者总有效率98,13%,后者总有效率86.33%,二者统计上有显著差异。
2.外治
2.1针灸治疗 常用有效穴位有人中、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穴等。贾红玲[11]等针刺风府穴及双侧的风池、天柱、完骨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认为其机制如下:一方面可以消除局部炎症、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使颈椎的屈度、失稳状态、椎间关节的紊乱得到调整;另一方面能较好地降低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得到良性调整,使疫挛的椎动脉得到缓解,反射性地使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达到眩晕停止的目的。赵永华探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机制,选择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针刺和中西医药物治疗,针刺风池、天柱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治疗作用。黄聪阳等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戴朝富针剌项丛穴位(哑门、风府、下脑户)能使中枢神经得到良性调节,椎动脉血液运行得到明显改善,疏通经络,消除软组织炎症,解除痊挛,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刘冬梅等针刺阿是旁穴能够疏通经络,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发现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认为针刺阿是旁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与椎动脉供血改善有关。
2.2牵引 牵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对其力值、角度、时间等仍无定论,且多集中于颈椎病的应用。林斌等利用新鲜尸体建立完整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以C5,6、C6,:钩椎关节为较大,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在牵引作用下钩椎关节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横突间距离可拉大;前屈位牵引下,除C3,;外,横突间距在纵轴上随牵引角度的加大而加大:后伸位牵引时只有C3,;横突间距随牵引角度的加大而加大。认为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主要有:减少钩椎部的压应力,变增大的压应力为拉应力;加大横突间的距离,以促使拉长、迁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建议早期应在0-10°范围内牵引,治疗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但对于病变或有颈曲改变的颈椎,许世雄证明各种牵引方法疗效差别不大。
2.3推拿 推拿手法流派甚多,名称不一,但归纳起来大约分以下六种类型:一是颈肩部舒筋手法:如滚法、拿捏、指揉、掌摩等手法;二是颈肩部点穴手法:如拿风池、揉按大椎、肩井、天宗、百会等;三是降逆止眩手法;四是清利头目手法;五是宁心安神手法;六是关节活动手法,如颈椎定位旋转手法、颈椎侧扳法等。推拿作用机理可能如下:①对颈椎解剖结构的作用: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或消除脊柱滑脱,解除对神经、椎动脉的压迫;减轻椎间盘 内压,减轻对周围組织的刺激和压迫。②改善患者血液高粘滞状态,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浓度和血细胞聚集性作用,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③调节神经生理:影响与调整神经感受器及其传入途径;调整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④调节神经生化: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促进内啡肚的释放;调整中枢与外周的痛介质(5-HT、NA、DA、CA)的浓度与分布;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转换和排泄。
近年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治疗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本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均比较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症状繁多,容易复发,这也就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治疗安全、有效,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中医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和标准,我们还缺
乏较深层次的研究以及严格的科研设计等。中医治疗本病应针对症状、体征、病程、患者体质,严格掌握适应证,通过临床资料的积累,引入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机制,使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及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此外,还应弘扬祖国医学“未病先防”的思想,强调预防该病的重要性,大力普及有关医学科学知识,培养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6
[2]张快强.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2):8-9
[3]施祀.人工鹰香对退变颈椎间盘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1
[4]乐北治,胡建岳.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7例临床观察.中医正骨,1995,5(4):23-25
[5]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19-20
[6]方晓明.辨证分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3
[7]邓友章.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2l
[8]赵定麟主编.骨科技术新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所,1999:267
[9]杨和民.寄生当归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江苏中医,1997,18(5):l8
[10]付美琴,何光明,刘新生.自拟活血除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吉林中医药,2000,20(l):24
[11]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 (5): 395.
第一作者: *暴宏伶,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 12276104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