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看病全仗“胆子大”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pi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父亲的书房里,有一本1969年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他常常会拿出来静静地翻阅,那回忆的眼神似乎又回到了当年身背药箱的岁月。我知道对于当过赤脚医生的父亲来说,这本书有着多么深重的情感。
  这本厚厚的、书页早已泛黄的《赤脚医生手册》,里面有些撕裂的书页已被父亲细心地粘合了起来。我知道在当年,它简直就是一本“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内容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本书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1969年,《赤脚医生手册》出版了,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当时每一位赤脚医生的手里都有一本,他们在出诊回来的路上,在收工休息的空隙,完成边学边干的特殊使命。
  父亲因为出身于医学世家,所以被选中到太仓县卫生学校培训了一年,其间学了内外科、中西医、护理以及针灸等简单的诊病治病护理知识,然后,他开始了赤脚医生的生涯。那时的赤脚医生待遇很低,每月只有6元钱,但他还是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当年的赤脚医生都会针灸,而在学习时有句名言说“宁肯在自己身上试验千次,也不在阶级弟兄身上错扎一回”。学员们要先在自己身上或者互相练习,于是父亲对着《赤脚医生手册》,拿起银针就往自己身上的穴位扎,心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放在口头上”的想法,经过勤学苦练,终于初步掌握了针灸技法。
  “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作为赤脚医生,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来叫,父亲就会背着一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赴诊。他不怕脏,不怕累,哪家大爷有病了,哪家大姐不舒服了,他都了如指掌,送医送药到他们家中。在那个时候,父亲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更被认为是农民生命的守护者和救命恩人,因而备受敬重。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出诊远翻千重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这首40多年前脍炙人口的《赤脚医生之歌》,真实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生活。当年父亲当赤脚医生还不到20岁,看病全仗着胆子大,正因为如此,第一个病人就让他树起了在村民心中的威信。那次是一个患有高血压还爱喝酒的老太太,中午酒后晕倒了,下巴磕出一道大口子,血流不止,她的家人马上来喊父亲去诊治。父亲看情况严重,建议她去公社卫生院,可老太太说:“去卫生院得走多少路?还不流血流死?”父亲赶紧翻《赤脚医生手册》,看书上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然后拿出缝合工具,壮着胆子赶紧干了起来。他像缝衣服那样,也不去管针脚大小,缝出了一头汗后,那血就止住了。老太太一看血止了,逢人就说我父亲是个干医生的料,这么小年纪就能缝伤口。
  后来,父亲越来越得到村民的信赖,在村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要超过村干部。谁家来了客人都以能请他去作陪为荣。这是一种对赤脚医生的信赖。
  到了夏季,农村中儿童肠炎、痢疾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病急,抢救刻不容缓,父亲就废寝忘食地连夜奋战。不但要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他便千方百计地哄逗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下去就完成了。因此,村里的小孩见了父亲既爱又怕,总会怔怔地盯着那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能把党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上,是父亲最高兴的事。在当赤脚医生的日日夜夜,经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成功地完成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父亲的不断努力,我的家乡太仓的一个小山村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急重病不误诊、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也治病的农村医疗模式,为当地村民解除了痛苦。父亲也因此锻炼了自己,成了一名出色的赤脚医生。
  “文革”结束后,父亲到了县卫生院工作。如今虽然退休了,但每当他望着家中墙上挂着的深棕色药箱时,回忆起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们拉着家常看病的情景,总是说那是他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虽然赤脚医生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那些伴着激情和泪水的岁月,永远留在了他温暖的记忆里。
其他文献
按照流行的标准,女性越纤细、柔顺、娇媚,就越能受到宠爱。有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性别美学符合阴阳之道。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母系社会中的女性曾撑起大半个天,不可能沉湎于阴柔之美;在男权社会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依旧要承担不轻松的职责,譬如耕种、保家卫国、扶老携幼等。《周易》对应坤道的女性必须具有载物的厚德。倘若身心过于柔弱,怎么载物?又何厚之有?秦朝以前的性别美学主张女人应该“至柔而动也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毛泽东赠送了一批厚重国礼,他还以私人名义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这些礼品,毛泽东都欣然接受,但事后都上交国库,唯独保留了尼克松的签名名片和宴会用高脚玻璃酒杯。  名片质地为硬纸片,长10厘米,宽5.5厘米,镶嵌在无缝无色透明有机玻璃长方体中,名片上部有美国国徽图案,下部为英文“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签名。有机玻璃内侧背面左边为英文印
摘要: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已经在职业院校取得长足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设置的重要一个环节,其建设的是否充实完善,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从学校、整合资源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构建思路,提出教学资源库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恽代英,毕生以推翻封建社会、传播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但鲜为人知的是,恽代英同时也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在其短暂的36岁生涯中,曾经历过一段长达10年的刻骨铭心的丧妻之痛。  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恽爵三为清朝知府下属的八品小官,断断续续在湖北一些州县衙门充当幕僚。  1913年春,父亲因失业举家迁回武
龙马精神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尤其是在祝福语中。然而很多人认为,龙马就是指龙和马,事实上,龙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长得像龙的神兽。其身高八尺五寸,长有长颈,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引颈长啸,能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  《礼记·礼运》注引《中侯握河紀》说:“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意思是说,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
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在抗战中声名显赫,却在内战中成为败军之将。1948年10月,正值盛年的郑洞国在东北名城长春被迫放下武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党国大业”也很快土崩瓦解。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走,他自己也不清楚。  谈起祖父, 郑洞国的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建邦感慨良多,“祖父也可以说是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如果把他放在那个时代去看,很多事情就清楚了。他早年投考黄
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1939-2002,湖南古丈县人)演唱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曾传唱大江南北。歌里咏唱的“茶叶”,便是临湘茶。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中央首长和招待贵宾用茶。自 1953 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杨开慧之兄长),指定在临湘龙窖山地区采摘高山云雾芽茶,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绿茶,直接送到北京,
1972年2月,当日本人看到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节目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本必须尽快与中国建交”一时成为日本政界的强烈呼声。  于是,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复交,就成了日本政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日本国内的舆论也呼吁说,“像美中恢复交往那样,推出一位‘和式基辛格’很有必要”。  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就是在这样的呼声中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充当了这一角色。竹入曾在1971年7月2日率公明党成员访华,与以王国权为
初始知道习仲勋,是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长安县斗门小学右邻的斗门文化馆阅览室。  那时,学生早操,早读,两节课后放学回家吃早饭。我为了争取在文化馆阅览报刊的时间,常托同村回家吃饭的同学从我家给我捎来早饭。我则到文化馆满足阅览欲。一次,从一期《人民画报》里看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参加原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彭泽民追悼会的新闻报道和场景摄影。但那时却不知道他就是陕西人。 
1955年7月至1960年9月,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肃清内部“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简称肃反运动)。1955年,我在湖南省一家国企工作。在当年开展的肃反运动中,被抽调到“五人小组”办公室,即在“五人小组”领导下的肃反专干办做事,我当时担负的任务是,既要综合材料,与被派往外地调查肃反对象的历史或现实情况的外调人员保持电话、电报联系,还要负责分管肃反对象的内查外调工作。  从事肃反工作,首先是要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