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骈散之争”看《祭十二郎文》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十二郎文》作为古文运动旗手韩愈的作品,其散文性在当时的骈散之争中具有特殊意义.时人偏好骈文积习,是“重偶厌奇”的心理使然.在此基础上,《祭十二郎文》利用奇数词促进了悲情的表达;用散文形式巧妙构建了“失偶”的隐喻.另一方面,文章又通过语气词的连用,获得了骈文般的规模效应和表现张力;通过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对比互证,完成了跨文章的新“对偶”“押韵”,最终实现了对散文形式的超越.
其他文献
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关键命题——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与审美主体的感受(即美感)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历代美学家讨论的重点.而在中国古代,审美感受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
期刊
本文研究了韵语识字法的母语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发现了韵语识字在母语和二语教学中使用都是合适的,对于汉字的教学要承认汉字的特殊性.对目前现存的韵语识字类型的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于漪老师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民族的地质层”.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陶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