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基础
“说”的能力,千百年来—直为人们所重视。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高度评价说话能力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走向全国的那些著名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等,他们不仅用渊博的专业知识折服于人,其口才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人文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达能力的低下必然会给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说话”教学的社会意义。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源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许多学生不能在公共场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发言就脸红、甚至从不敢发言的学生。因此,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语言表达能力的构成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也有知识和智力的因素。要想提高说话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如果面对他人连口都不敢开,哪里还能谈得上提高?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促使学生警醒,激发其参与语言表达的内驱力。只有不怕失败,敢于尝试,不断驱除内心中怯懦的自我,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尤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同样,只有通过练习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
2.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倡脱稿发言
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相联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滔滔不绝而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语言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发言,对思维敏捷度的要求尤其高。因为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完以后还可以再修改;而即兴发言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而清晰的思维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必须强化脱稿发言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照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笔者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其思维发展。
3.注重知识积累,增加阅读量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口语表达内容的坚实基础。就像写文章不能仅仅注重其优美的形式和华丽的词藻,更应当注重其深刻的内涵一样,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能只考虑到其说话技巧的好坏,应当更注重其通过说话表达出来的知识含量与品味。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使之成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此,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注意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想,既突出课堂又注重课外。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至于在想说的时候没有东西可说。
4.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和校园软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的说话习惯和技能有最直接影响的其实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试想,一个普通话不标准、语言生硬枯燥、缺乏感染力的教师会带给学生怎样的负面影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老师必须自觉提高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另外,通过建设学校的软环境,营造出自信、活泼、向上的语言交际的氛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学校定期开展学校文化月、艺术节、校园主持人选拔、广播剧制作等活动,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大型的口语比赛活动中去,在典型和榜样力量的带动下,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融入各种语言环境中。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实践
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基于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要求,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在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
在常规的语文课上,除了完成语文课原有的教学任务以外,利用课堂开头三分钟,在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形式和内容也经常有变化,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安排了“成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经典诵读会”、“新闻我来说”、“三分钟演讲”等, 通过这些“独白式”语言表达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一个人面对听众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连贯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马克吐温说:“有一个教人获得知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给予人适当的颂扬和尽量聆听别人嘴里的话而不加辩驳。”台下的聆听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给予台上的同学最大的关注,无论学生讲得成功与否,这里没有讥笑与嘲讽,有的是支持与鼓励。同时,在作文课时加入“口头作文训练”,规定在二十分钟以内根据拟定的话题,由学生当堂口头作文。通过这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方法,使得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出“三尺讲台”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语文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
在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占有量面前是平等的,教师只要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说清楚,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在课前把准备好的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给教师检查和修改,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小老师”。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上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胆子”大多了,由原来的“怕说”变为“想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
3.改革评价机制,将学生参加语言表达活动的情况作为学期考评内容
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由班长调查学生在语文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一周由老师当众公布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作为有效成绩记入档案。同时,也将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锻炼说话能力的比赛情况作为学生最终语文成绩的组成部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课本剧和童话剧的排演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根据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且要和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教师可在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些适合舞台演出的课文,让学生改编后进行表演,开展这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高,他们在尽心演出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分组创编童话剧,并进行表演,学生积极参与剧本编写、舞台布置、舞台表演、道具制作、灯光场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普通话,还要会说适合儿童听的普通话,更要求会说具有舞台表演性的艺术化的普通话。另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口语形式的比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不必传授过多的知识性的内容,要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提高,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出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说”的能力,千百年来—直为人们所重视。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高度评价说话能力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走向全国的那些著名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等,他们不仅用渊博的专业知识折服于人,其口才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人文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达能力的低下必然会给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说话”教学的社会意义。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源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许多学生不能在公共场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发言就脸红、甚至从不敢发言的学生。因此,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语言表达能力的构成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也有知识和智力的因素。要想提高说话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如果面对他人连口都不敢开,哪里还能谈得上提高?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促使学生警醒,激发其参与语言表达的内驱力。只有不怕失败,敢于尝试,不断驱除内心中怯懦的自我,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尤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同样,只有通过练习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
2.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倡脱稿发言
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相联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滔滔不绝而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语言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发言,对思维敏捷度的要求尤其高。因为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完以后还可以再修改;而即兴发言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而清晰的思维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必须强化脱稿发言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照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笔者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其思维发展。
3.注重知识积累,增加阅读量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口语表达内容的坚实基础。就像写文章不能仅仅注重其优美的形式和华丽的词藻,更应当注重其深刻的内涵一样,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能只考虑到其说话技巧的好坏,应当更注重其通过说话表达出来的知识含量与品味。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使之成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此,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注意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想,既突出课堂又注重课外。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至于在想说的时候没有东西可说。
4.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和校园软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的说话习惯和技能有最直接影响的其实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试想,一个普通话不标准、语言生硬枯燥、缺乏感染力的教师会带给学生怎样的负面影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老师必须自觉提高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另外,通过建设学校的软环境,营造出自信、活泼、向上的语言交际的氛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学校定期开展学校文化月、艺术节、校园主持人选拔、广播剧制作等活动,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大型的口语比赛活动中去,在典型和榜样力量的带动下,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融入各种语言环境中。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实践
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基于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要求,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在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
在常规的语文课上,除了完成语文课原有的教学任务以外,利用课堂开头三分钟,在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活动,形式和内容也经常有变化,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安排了“成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经典诵读会”、“新闻我来说”、“三分钟演讲”等, 通过这些“独白式”语言表达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一个人面对听众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连贯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马克吐温说:“有一个教人获得知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给予人适当的颂扬和尽量聆听别人嘴里的话而不加辩驳。”台下的聆听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给予台上的同学最大的关注,无论学生讲得成功与否,这里没有讥笑与嘲讽,有的是支持与鼓励。同时,在作文课时加入“口头作文训练”,规定在二十分钟以内根据拟定的话题,由学生当堂口头作文。通过这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方法,使得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出“三尺讲台”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语文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
在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占有量面前是平等的,教师只要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说清楚,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在课前把准备好的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给教师检查和修改,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小老师”。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上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胆子”大多了,由原来的“怕说”变为“想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
3.改革评价机制,将学生参加语言表达活动的情况作为学期考评内容
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由班长调查学生在语文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一周由老师当众公布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作为有效成绩记入档案。同时,也将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锻炼说话能力的比赛情况作为学生最终语文成绩的组成部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课本剧和童话剧的排演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根据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且要和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教师可在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些适合舞台演出的课文,让学生改编后进行表演,开展这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高,他们在尽心演出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分组创编童话剧,并进行表演,学生积极参与剧本编写、舞台布置、舞台表演、道具制作、灯光场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普通话,还要会说适合儿童听的普通话,更要求会说具有舞台表演性的艺术化的普通话。另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口语形式的比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不必传授过多的知识性的内容,要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提高,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出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