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特别注重的风险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形势、流动性防范的过往经验与不足以及部分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分析,对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方面的防范提出了诸如提高管理层防范水平,改善部分财务系数、财务指标等方法,旨在通过这些方法,完善并且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防范与规避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大多数情况下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其实流动性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长期累计、变质后的综合作用结果,最终就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破产窘况。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存款人对同行业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进而发生连锁效应引发国家范围内的行业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再融资风险、偿还风险、大额兑现或挤兑风险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现状分析
(一)通货膨胀压力导致利率受干扰
自2009年开始,我国便处于通胀压力的通道中,我国CPI直到2011年下半年开始才有所回落,期中,我国通胀压力明显,同时又以粮油副食产品为主,一度上涨达到60%以上的。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影响下,中国人民银行自2007年起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5年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使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增高,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一旦利率大幅下调,存款产生大量兑现,同时贷款需求增加,商业银行便会掉入流动性风险的困局之中。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还处在传统的存贷业务,这必然引起资产流动性的方向性窄、灵活性差。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贷款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处于一个较高位置。其他资产例如证券投资等依然还只是小部分,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极易引起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认识不充分
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不去研究业务、市场、效率,单纯的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流动性风险,这种思维不仅消极的否定了业务的积极面,导致商业银行盈利性下降,生存性下降;也使商业银行无法开展更多业务,流动性在某种层面而言更加脆弱和不堪一击。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我国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 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体现不是很明显。最能反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日趋严重的现象便是我国近几年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各家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贷款业务更加严谨。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更高的要求和目前尚显青涩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成了一个反差。
二、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做好由于通胀导致的利率影响
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宏观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程度,但是2011年下半年之后CPI开始回落,导致部分短期负债减少,长期资产业务增加,这样便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得越来越紧缺。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波动反复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存贷差异之间适时合理地调整自身资产负债构成,同时即时检测已产生的资产业务的风险,以此来防范通货膨胀压力下不良资产的产生率,从而为大部分负债保障更多的流动性。
(二)合理调整并随时监测与流动性相关的财务指标
合理调整好商业银行相关的流动性财务指标,不仅可以让商业银行更好的规避流动性风险,同时也稳定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在防范流动性的财务指标的选择上,密切关注流动比率、资本负债比率、现金比率等重要指标,随时监测,随时调整,即时改动,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丰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流动性资金来源,拓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来获得流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大力拓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来源,如发展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的种类以及数量等。其次,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创新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第三,可以重点增强负债的流动性,这方面可以依靠主动型负债来解决。尽管需要增加优质贷款,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信贷资产比率,适时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业务,以此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两者总体上的流动性水平。
(四)建立健全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
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
高级管理层以及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管;
具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机制;
具有一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根据政策的制定、采取监督职能分离原则,明确各个部门,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部门等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流程、问责机制等,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商业银行在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应该放眼长久,多加考虑到未来政策的变动走向对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07.
[2] 陈建馨.《由“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N].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01 P55-P56.
[3] 梅向东,裘骆红.《全面构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解读》[J].中国金融,2010年第一期 P62.
作者简介:王资燕(1982-),女,汉族,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融资,区域金融;蒋凌毅(1990-),男,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责任编辑:唐荣波)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大多数情况下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其实流动性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长期累计、变质后的综合作用结果,最终就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破产窘况。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存款人对同行业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进而发生连锁效应引发国家范围内的行业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再融资风险、偿还风险、大额兑现或挤兑风险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现状分析
(一)通货膨胀压力导致利率受干扰
自2009年开始,我国便处于通胀压力的通道中,我国CPI直到2011年下半年开始才有所回落,期中,我国通胀压力明显,同时又以粮油副食产品为主,一度上涨达到60%以上的。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影响下,中国人民银行自2007年起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5年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使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增高,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一旦利率大幅下调,存款产生大量兑现,同时贷款需求增加,商业银行便会掉入流动性风险的困局之中。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还处在传统的存贷业务,这必然引起资产流动性的方向性窄、灵活性差。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贷款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处于一个较高位置。其他资产例如证券投资等依然还只是小部分,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极易引起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认识不充分
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不去研究业务、市场、效率,单纯的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流动性风险,这种思维不仅消极的否定了业务的积极面,导致商业银行盈利性下降,生存性下降;也使商业银行无法开展更多业务,流动性在某种层面而言更加脆弱和不堪一击。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我国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 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体现不是很明显。最能反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日趋严重的现象便是我国近几年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各家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贷款业务更加严谨。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更高的要求和目前尚显青涩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成了一个反差。
二、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做好由于通胀导致的利率影响
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宏观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程度,但是2011年下半年之后CPI开始回落,导致部分短期负债减少,长期资产业务增加,这样便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得越来越紧缺。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波动反复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存贷差异之间适时合理地调整自身资产负债构成,同时即时检测已产生的资产业务的风险,以此来防范通货膨胀压力下不良资产的产生率,从而为大部分负债保障更多的流动性。
(二)合理调整并随时监测与流动性相关的财务指标
合理调整好商业银行相关的流动性财务指标,不仅可以让商业银行更好的规避流动性风险,同时也稳定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在防范流动性的财务指标的选择上,密切关注流动比率、资本负债比率、现金比率等重要指标,随时监测,随时调整,即时改动,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丰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流动性资金来源,拓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来获得流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大力拓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来源,如发展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的种类以及数量等。其次,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创新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第三,可以重点增强负债的流动性,这方面可以依靠主动型负债来解决。尽管需要增加优质贷款,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信贷资产比率,适时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业务,以此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两者总体上的流动性水平。
(四)建立健全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
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
高级管理层以及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管;
具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机制;
具有一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根据政策的制定、采取监督职能分离原则,明确各个部门,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部门等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流程、问责机制等,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商业银行在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应该放眼长久,多加考虑到未来政策的变动走向对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07.
[2] 陈建馨.《由“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N].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01 P55-P56.
[3] 梅向东,裘骆红.《全面构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解读》[J].中国金融,2010年第一期 P62.
作者简介:王资燕(1982-),女,汉族,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融资,区域金融;蒋凌毅(1990-),男,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责任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