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鉴于此,我们几个低年级年轻教师决定“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微型课题来研究。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审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作业和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经过分析,发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鉴于此,我们几个低年级年轻教师决定“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微型课题来研究,于2011年10月正式开始。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研究对象:低年级数学教师陆彩萍、王玉莲、王怡倩、苏丽。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0年11月)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总结;各年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1年10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一年级组(由王怡倩老师负责);二年级组(由王玉莲和苏丽老师负责);三年级组(由陆彩萍老师负责)。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虽然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是我们每周都会抽一天集合全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课题学习活动,每当这时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研讨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的典型的审题课例教学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提问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提问的经验。
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總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
四、研究的成效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经过我们这几个月的实践总结,我们认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看。多看即多观察。低年级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解决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2、多读。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解决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的解决问题及文字类解决问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解决问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3、多说。为让学生弄懂题意,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 、“吃掉” 、“藏起来” 、“遮住” 、“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4、多想。 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类解决问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类解决问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此外,在解答第二册提问题、填条件、自编或改编应用题这些开放性题目时,应尽力激活学生的无意识思维,先理解给出的条件或问题的意思(熟悉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
因此,通过前面几个的实践和摸索,我们更发现强化阅读训练,对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更是审题中最重要的关键。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因此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其中范读和试读就主要适用于低年级。我在一年级时先范读,训练学生读题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及数量关系),这样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默读,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更有动力。
学生在解题时,最重要的是能够从题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这样才能理清思路,最终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上,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发现解决一道问题至少需要“四读”。
第一遍:初读,读通
学生通过第一遍的读,对题目中介绍的情境和内容及情节有所感知,能对这道问题进行初步概括。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通过初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讲的是什么。通过轻声读或默读,疏通题目中的语句,弄清重点的词语,初步了解题目内容。
第二遍:再读,读准
很多学生在解決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然后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或许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发出声音轻轻读、用手指着读能帮助他们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有时我还会选择让一些能干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再找两三个学生进行重复朗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题兴趣和读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读题的习惯。
第三遍:细读,读懂
细读就是指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如在“小明有120张画片,比小芳少20张,小芳有多少张?”中,“比小芳少20张”,到底指的是小明少还是小芳少?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边想边读,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有时因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都会使审题结果与原题不符。
第四遍:精读,读清
精读的要求是清楚的读题,知道题目中说了什么事情;能正确理解题目中有关词语的含义;弄清楚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所求问题。学会分类、整理和归类,重新安排已知条件和问题的顺序,使隐蔽条件和问题清晰可见,为进行正确解题判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养成边读题,边联想的习惯。
五、研究后的思考
1、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比较单一,通过强化训练,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但是到了二年级出现了乘除,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出现了多步的解决问题,如何能够更好更系统的去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2、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较大,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审题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中探讨。
3、通过研究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段其他题型的审题能力是否有帮助?除了审题能力以外,对于计算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日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审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作业和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经过分析,发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鉴于此,我们几个低年级年轻教师决定“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微型课题来研究,于2011年10月正式开始。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研究对象:低年级数学教师陆彩萍、王玉莲、王怡倩、苏丽。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0年11月)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总结;各年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1年10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一年级组(由王怡倩老师负责);二年级组(由王玉莲和苏丽老师负责);三年级组(由陆彩萍老师负责)。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虽然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是我们每周都会抽一天集合全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课题学习活动,每当这时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研讨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的典型的审题课例教学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提问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提问的经验。
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總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
四、研究的成效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经过我们这几个月的实践总结,我们认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看。多看即多观察。低年级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解决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2、多读。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解决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的解决问题及文字类解决问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解决问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3、多说。为让学生弄懂题意,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 、“吃掉” 、“藏起来” 、“遮住” 、“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4、多想。 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类解决问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类解决问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此外,在解答第二册提问题、填条件、自编或改编应用题这些开放性题目时,应尽力激活学生的无意识思维,先理解给出的条件或问题的意思(熟悉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
因此,通过前面几个的实践和摸索,我们更发现强化阅读训练,对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更是审题中最重要的关键。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因此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其中范读和试读就主要适用于低年级。我在一年级时先范读,训练学生读题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及数量关系),这样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默读,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更有动力。
学生在解题时,最重要的是能够从题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这样才能理清思路,最终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上,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发现解决一道问题至少需要“四读”。
第一遍:初读,读通
学生通过第一遍的读,对题目中介绍的情境和内容及情节有所感知,能对这道问题进行初步概括。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通过初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讲的是什么。通过轻声读或默读,疏通题目中的语句,弄清重点的词语,初步了解题目内容。
第二遍:再读,读准
很多学生在解決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然后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或许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发出声音轻轻读、用手指着读能帮助他们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有时我还会选择让一些能干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再找两三个学生进行重复朗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题兴趣和读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读题的习惯。
第三遍:细读,读懂
细读就是指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如在“小明有120张画片,比小芳少20张,小芳有多少张?”中,“比小芳少20张”,到底指的是小明少还是小芳少?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边想边读,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有时因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都会使审题结果与原题不符。
第四遍:精读,读清
精读的要求是清楚的读题,知道题目中说了什么事情;能正确理解题目中有关词语的含义;弄清楚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所求问题。学会分类、整理和归类,重新安排已知条件和问题的顺序,使隐蔽条件和问题清晰可见,为进行正确解题判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养成边读题,边联想的习惯。
五、研究后的思考
1、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比较单一,通过强化训练,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但是到了二年级出现了乘除,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出现了多步的解决问题,如何能够更好更系统的去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2、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较大,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审题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中探讨。
3、通过研究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段其他题型的审题能力是否有帮助?除了审题能力以外,对于计算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日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