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
一、弘扬人文精神,感悟创新之美
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为一段文字吸引、感动,这正是因为它的人文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之所以用的好,正是契合了人的色彩感、人的动态感。《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三个动词“攀”“缩”“倾”,分别状写手、腿、身体,其所以好,就在于人伦关系的揭示上,即凝聚着父子间的挚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唤起学生的色彩感、动态感,唤起学生对父辈的情感,才能揭示与体味其中的意境。
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從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我们应该为学生请进一大批一流作家如沈从文、丰子恺、林语堂、周作人……课堂内外,适时为学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风采,让学生欣赏到20世纪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了解到世界文学的全部风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到人类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
二、激发创造精神,掌握创新方法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上《桃花源记》时,我决定突破上古文析义、分层、讲解这种一层不变的模式,采取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自己做回导游,为游者(学生)讲解一下你的“所见所闻”。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介绍桃林美景的: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云霞。春风拂来,花瓣儿纷纷飘落,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有介绍田园风光的:家家户户屋前屋后种了蔬菜,一畦畦、一垄垄,碧绿可爱!篱笆间忽然传来一阵鸡鸣狗吠,这是怎么啦?原来有一只漂亮的大公鸡站在篱笆桩上,在与小狗比嗓子呢?
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时,针对小说精炼、深刻、含蓄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小说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像孔乙己被众人取笑时的心情、掌柜和酒客见到垂死的孔乙己时的心情以及在众人笑声中用手“走”着离去的心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进一步理解孔乙己的可怜和荒谬,进一步理解掌柜和酒客的冷漠。精彩而形象的表演,有助于感悟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文章主题提供了方法。
三、倡导怀疑精神,获取创新灵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愚公移山》,一个赞颂了千年的神话,一个传唱了千年的人物——愚公,告诉了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会成功!但在我刚上完这篇课文后就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愚公的做法并不值得学习,智叟的观点并不见得就错!针对这一现象,我决定开一个辨认会,关于愚公和智叟的做法做一次辨认。
通过一场小型的辨认会,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问题应辨证地看。关于愚公:或许他的做法有些可笑,世世代代挖山,而不搬家。关于智叟:当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千万别钻牛角尖,有时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有时往往会海阔天空;但我们不需要的是看见困难就逃跑的精神。
所以,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权威。在怀疑中学习,在怀疑中收获新的知识。
四、崇尚协作精神,共造创新氛围
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在教师包办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抑制,创造性潜能难以得到开发性诱导。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沟通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从而形成课堂艺术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协作精神。
协作的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我比较推崇交流性的对话教学,在交谈性的对话教学中,学生就会直接回应教师,真正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并不是要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交流性,往往能引发讨论,活跃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形成共同参与的主动积极而热烈的的谐环境。
其次,同学间的协作。如:课堂中遇到疑难问题,我总是建议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问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的智慧加起来总比一个人的完善!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新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打开另一扇门,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一、弘扬人文精神,感悟创新之美
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为一段文字吸引、感动,这正是因为它的人文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之所以用的好,正是契合了人的色彩感、人的动态感。《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三个动词“攀”“缩”“倾”,分别状写手、腿、身体,其所以好,就在于人伦关系的揭示上,即凝聚着父子间的挚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唤起学生的色彩感、动态感,唤起学生对父辈的情感,才能揭示与体味其中的意境。
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從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我们应该为学生请进一大批一流作家如沈从文、丰子恺、林语堂、周作人……课堂内外,适时为学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风采,让学生欣赏到20世纪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了解到世界文学的全部风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到人类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
二、激发创造精神,掌握创新方法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上《桃花源记》时,我决定突破上古文析义、分层、讲解这种一层不变的模式,采取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自己做回导游,为游者(学生)讲解一下你的“所见所闻”。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介绍桃林美景的: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云霞。春风拂来,花瓣儿纷纷飘落,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有介绍田园风光的:家家户户屋前屋后种了蔬菜,一畦畦、一垄垄,碧绿可爱!篱笆间忽然传来一阵鸡鸣狗吠,这是怎么啦?原来有一只漂亮的大公鸡站在篱笆桩上,在与小狗比嗓子呢?
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时,针对小说精炼、深刻、含蓄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小说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像孔乙己被众人取笑时的心情、掌柜和酒客见到垂死的孔乙己时的心情以及在众人笑声中用手“走”着离去的心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进一步理解孔乙己的可怜和荒谬,进一步理解掌柜和酒客的冷漠。精彩而形象的表演,有助于感悟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文章主题提供了方法。
三、倡导怀疑精神,获取创新灵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愚公移山》,一个赞颂了千年的神话,一个传唱了千年的人物——愚公,告诉了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会成功!但在我刚上完这篇课文后就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愚公的做法并不值得学习,智叟的观点并不见得就错!针对这一现象,我决定开一个辨认会,关于愚公和智叟的做法做一次辨认。
通过一场小型的辨认会,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问题应辨证地看。关于愚公:或许他的做法有些可笑,世世代代挖山,而不搬家。关于智叟:当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千万别钻牛角尖,有时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有时往往会海阔天空;但我们不需要的是看见困难就逃跑的精神。
所以,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权威。在怀疑中学习,在怀疑中收获新的知识。
四、崇尚协作精神,共造创新氛围
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在教师包办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抑制,创造性潜能难以得到开发性诱导。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沟通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从而形成课堂艺术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协作精神。
协作的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我比较推崇交流性的对话教学,在交谈性的对话教学中,学生就会直接回应教师,真正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并不是要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交流性,往往能引发讨论,活跃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形成共同参与的主动积极而热烈的的谐环境。
其次,同学间的协作。如:课堂中遇到疑难问题,我总是建议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问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的智慧加起来总比一个人的完善!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新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打开另一扇门,看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