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关村阔步向前,一场全球瞩目的科创盛会拉开帷幕。9月24日,正式进入2021中关村论坛时间,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专家齐聚、大咖云集。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他强调,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2021中关村论坛围绕“智慧·健康·碳中和”这一年度主题,共举办会议、展览、发布、大赛、交易、配套活动等六大板块60场活动。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围绕全球关注的重大科技议题,开展了广泛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合作,形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
创新成果重磅发布。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突破500微秒大关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论坛期间,5项涵盖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行业规范、重要科技创新指数的重大成果发布。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
展览比赛引人注目。作为论坛的展览板块,20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组团参加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参展企业和机构达576家。今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被纳入中关村论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2个重点领域,共征集项目近千个。其中,国际化项目来自英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技术交易持续开展。为打造“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本届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汇集了近3000项技术交易项目,700余项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和600多项数字化转型应用技术需求。其中,29个项目在论坛期间完成合作签约。大会还发布了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百项数字化转型需求榜单,发布了金额达100亿元的北京首发展华夏龙盈接力科技投资基金。
国际化色彩显著增强。外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顶尖科学家、著名外国企业家……本次论坛中,324名外籍嘉宾线上参加开幕式,海外分会场达17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欧数字协会等国际组织或机构主办平行论坛。
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思想盛宴,也是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中关村论坛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凝聚全球共识的平台。如今的中关村是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坚信,新时期,中关村不仅是北京的中关村,更是中国的中关村、世界的中关村!
引领创新,催人奋进
9月25日,2021中关村论坛召开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讲话并颁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
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
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關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蔡奇向获奖者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北京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明确提出支持中关村開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这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是全球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要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用好重大政策红利,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加紧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紧制定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实施细则和试点方案,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做好服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努力打造世界人才高地。欢迎全球创新人才到中国、到北京、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演绎精彩创新故事。
破解和应对全球性发展难题和挑战,更加需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蔡奇表示,中关村论坛是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期待嘉宾朋友们深入参与这个国际科技盛会,充分交流创新思想,探讨前沿科技,以推动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贡献。
科技办会,链接全球
数字胸牌、局部气象分析系统、智能安检测温、智能消杀机器人、智能垃圾分类……2021中关村论坛在会议全流程和每一个细节中,凸显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和“科技办会”理念,彰显了浓浓的“黑科技”“酷科技”范儿。在智能服务、科技防疫、现场效果、云上论坛、互动体验五个方面,应用了近30项科技产品,让参会嘉宾们感受到全流程、全场景的科技应用,亲身体验未来已来。
传统的会议胸牌上的身份信息、准入信息、有效期限等,一旦印制便无法修改。2021中关村论坛首次采用了数字胸牌,将论坛信息通过数字胸牌实时发送给参会人员。完成一天的活动后,数字胸牌可实现回收、重复使用。这也是对绿色和可持续化的一种实践。
“机器人大军来了!”在论坛会议和公共区域,布设了智能引导、信息展示、物品运输等服务机器人,服务参会嘉宾;当论坛所有会场休会期间,智能消杀机器人、安防机器人开始出动,支撑场馆安全及防疫工作。
“智能机器人引导员,承担了迎宾接待、问答咨询、问路引领、导览讲解等服务,只要面对机器人提出问题后,机器人会立刻答应。”工作人员介绍,针对论坛日程等问题,机器人导引员均能给予正确的回答。
“会场人员热力图”则通过对活动现场的两栋建筑进行建模,实时显示人员在建筑物内的聚集情况。它犹如“千里眼”实时研判会场内的人员密集度和聚集情况,给防疫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出现突发事件时,它能将人员的移动轨迹及密接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气象变化,瞬息万变。此次论坛上线了“局部气象分析系统”,会议开始前及会议期间内,可对会场周边局部天气进行预报分析,在会场进行可视化展示,不仅能显示温度、体感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空气质量等常见参数,还能基于定位位置实现5公里范围内2-48小时的气象预报。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疫情防控是2021年中关村论坛工作的重中之重。论坛采用大数据监测、智能安检测温等科技手段,对参展参会人员健康宝、体温等即时检测查验,加强展会现场巡查,确保各项防疫规定落到实处,不漏死角。
在论坛的注册台前,智能安检测温系统可实现安检、测温一体“秒过”。该系统用于在安检处快速核验个人健康防疫信息,一秒钟之内可完成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7项信息的查验。论坛安检处人员容易聚集,大通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可一秒之内检测多人的体温,实现人员高效测温通行。
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昌平国家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机器人,也在中关村论坛上首次上岗。它可以对会场内的空气进行采样,实现新冠病毒气溶胶预警,针对重点控制区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测。
论坛上,扔垃圾也有新体验,智能垃圾箱来帮你!运用语音识别、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让垃圾箱实现了智能分类、信息显示、自动称重等功能。智能垃圾箱还可以统计每天投放的垃圾,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
疫情期间,许多嘉宾通过线上参会、演讲。在远程嘉宾演讲时,利用前景AR技术对视频效果进行包装,动态化呈现嘉宾的部分PPT内容,增强观众体验感受。
在2021中关村论坛期间,AR、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多个场景展示。视错觉视频技术利用视觉差原理,通过绿幕录制、后期特效等方式制作远程嘉宾演讲视频,达到线下线上裸眼3D效果,配合制作合成的模拟特写镜头上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柔性屏电子桌签是一款基于柔性屏显示技术的触屏交互系统,可实时查看会议日程、参会嘉宾等信息。论坛为重要嘉宾配备了柔性屏电子桌签,提升科技感与互动性。
在论坛外场,百度世界VR展馆打造了一个以沉浸、感知、交互为核心,由无数芯片、集成电路和流动数据构成的充满科幻感的虚拟世界。观众带上VR头显,拿上了控制手柄,即可正式开始“穿越”之旅!
论坛期间,在通州区九棵树文化产业园设置了第二现场,通过边缘融合技术对多个方位拍摄影像进行拼接融合,全方位还原中关村论坛部分活动场次,达到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效果。
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也在论坛上首次亮相。该数字人由清华大学教授、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唐杰团队研发,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利用虚拟数字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提供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冬奥手语数字人实现了“悟道2.0”的首次实际场景应用。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一些人不能来现场参会。为了满足公众线下参会的期盼,此次云上论坛全新升级为云上MR全景会场。“云上MR全景会场”融合实景全景+三维模型,让观众可以在线上得到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该系统依托全景拼接技术和和三维重建平台,多维度还原现实空间,多元化整合融媒体资源,达到沉浸式交互体验的效果。在远程嘉宾连线中,主办方还提前制作好了论坛的三维场景,利用实时AI抠像技术,将嘉宾的实景背景实时替换为论坛的三维场景,达到仿佛嘉宾亲临现场的效果。
在减少真实接触和社交中,大家可以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参加此次论坛,冲破时空限制。2021中关村论坛让沟通变得更轻松、高效,体验虚拟与现实交互并存、线上与线下同步互动的精彩场景。
科技赋能,智慧生活
作为2021中关村论坛主题“智慧·健康·碳中和”關键词之一,“智慧”不仅是论坛嘉宾探讨的重要话题,也是体现在论坛方方面面的重要特色,更是论坛着力推动的未来产业内涵和未来生活愿景。
“十三五”时期,北京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着力技术突破、生态搭建和场景落地,形成了核心算法、智能芯片、行业解决方案等完整产业链条。仅在中关村,截至2020年底,包括百度、旷视科技、寒武纪等在内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就达1500家,占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8%。中关村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3月20日,智源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超大规模信息智能模型“悟道1.0”;6月1号发布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模型“悟道2.0”。“悟道2.0”模型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是OpenAI的GPT-3模型的10倍,打破了之前由谷歌预训练模型创造的1.6万亿参数记录,并在多个国际人工智能基准测试榜单的9项任务上取得领先,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前沿引领。
由智源研究院承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李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剑桥大学未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副秘书长技术顾问丹妮特·加尔(Danit Gal)等行业大咖共议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发展前沿和趋势。
量子科技给信息科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北京市重点布局的重要攻关和产业方向。
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量子科技发展与未来论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日本东北大学校长大野英男,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芬兰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米卡·斯兰帕(Mika Sillanp??)等顶尖学者,围绕“量子计算发展生态”“量子信息通信”等前沿技术展开交流探讨,畅想未来科技发展。
随着技术的融合发展,AI不断落地应用,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是AI技术落地的关键因素,北京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建设。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两批共4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近200亿元,聚焦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科技冬奥、政务、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AI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促进AI企业加快成长。
在医疗健康领域,从可穿戴设备助力家庭健康管理,到“智慧医院”改变患者就医体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刻改变了医疗模式,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一个创新活力的“智慧医疗”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智慧医疗创新论坛”,展望智慧医疗发展前景,推动数字、AI赋能健康北京建设,彰显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支撑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作用。
在“智慧医疗创新论坛”上,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等专家,就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为智慧医疗创新建言献策。
今年7月,北京发布“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数字城市操作系统创制工程”,建设新一代数字原生城市操作系统;实施“数字化社区建设工程”,以“回天”地区为试点,构建超大型城市社区数字化治理模式。
在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全球数字化应用与转型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开讲“数字技术革命,走向大规模应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朱永涛提出“新技术赋能新基建,加速数字产业化”;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建议“全面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在人工智能17个领域领跑全国,高影响力学者数量居全国之首,学术成果显著,北京已成为国内甚至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中心。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瞄准“智慧”生活愿景,继续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头雁”作用先行先试,为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生态做出探索,力争在人工智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迈进。
重磅发布,技术攻坚
9月25日,5项涵盖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行业规范、重要科技创新指数的重大成果在2021中关村论坛重磅发布,展现了北京高质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榜单跟踪了50个重点城市的相关表现,显示全球排名前五的科研城市依次是:北京、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湾区、上海。北京已连续4年蝉联第一。共有20座亚洲城市上榜,其中中国城市14座;9座亚洲城市入围前20强,其中中国城市6座。纵观自然指数中各城市的整体表现,2015年至2020年,上海从第8位上升至第5位,南京从第19位跃升至第8位,而纽约都市圈、巴尔的摩-华盛顿、东京、巴黎、洛杉矶都市圈的排名都下降了一位。中国城市在物理科学和化学领域的表现突出,美国城市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明显,不过许多中国城市正在生命科学领域奋起直追。自然指数还显示,北京在涉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研究产出也居于全球城市首位,尤其在清洁能源、气候行动等研究领域表现强劲。
稀释制冷机是当前超导量子计算、拓扑量子计算等国际上竞争异常激烈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必需的低温实验设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姬忠庆副研究员发布了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核心指标达到了国际主流产品水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中国低温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研究的发源地,老一辈物理所人在70年代末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湿式稀释制冷机,实现了33mK的极低温(绝对零度以上0.033度)。物理所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实现了比绝对零度高0.01度的连续稳定运行温度,掌握稀释制冷核心技术使我国具备了为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提供极低温条件保障的能力。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地协调发展与治理的关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亟需加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研究与治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薛澜主任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以深入贯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细化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增强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倫理意识和行为自觉,积极引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活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在量子物理领域,保持好的量子相干性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量子门操控的保真度、量子电路的深度等一系列量子计算机核心性能问题,延长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一直是各国技术竞赛的焦点,在过去十几年内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增长了近5个数量级。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于海峰研究员发布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于海峰科研团队对超导量子比特性能进行深入探索,不断优化材料生长和微加工制备工艺,于2021年5月初,成功使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达到503微秒,打破了2020年3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组保持的360微秒的世纪纪录。该研究成果有望观测到原来无法观测到的量子过程或现象,为超导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器件基础。
清华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开发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秉持“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等三大维度32个指标,对全球50个城市(都市圈)的创新能力进行测度。清华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共同发布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综合排名前5的城市(都市圈)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伦敦、北京、波士顿。与GIHI2020相比,旧金山-圣何塞和纽约继续蝉联前两名,伦敦代替波士顿排名第3,巴黎和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前10。北京的综合排名从去年的第5上升到第4,由深圳、香港、广州等“9+2”城市合并的粤港澳大湾区首秀惊艳,排名第7。全球领先的50个国际科创中心,有23个在亚洲,有9个在中国。
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紧密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关村论坛这一国家级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孕育催生更多原创、重磅的科研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合作签约,创新生态
应用场景发布、前沿大赛颁奖、技术交易签约……9月28日下午,2021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暨合作签约活动举行,这是本届论坛主会期的最后一场重要活动。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多部门协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智慧集成应用”、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示范应用”……北京市第三批3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清单在2021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暨合作签约活动上发布。 新技术、新模式需要在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迭代和示范推广。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各相关部门、各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谋划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
今年6月份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建设相关工作,采取“自上而下”设计和“自下而上”征集有机结合的方式,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应用场景建设为突破点,组织形成一批量级大、带动性强的应用场景项目。
2021中关村论坛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第三批3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清单,围绕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诚邀各类创新主体积极与需求单位对接,发布单位以公开、公正、客观透明的遴选方式,选出优势项目公司,参与到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当中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打造具有粘性的产业生态系统。
前沿大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TOP10亮相。生物医药领域北京君全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脑胶质瘤精准诊疗创新团队等10家单位;集成电路领域东方晶源微电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在2021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暨合作签约活动上亮相。
2021年度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以“引领前沿科技、助力数字经济”为主题,瞄准国际最新科技趋势,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2个重点领域共征集项目近千个。其中,国际化项目来自于英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自2017年以来,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5届,得到了教育部、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协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关村前沿大赛旨在面向全球公开遴选一批拥有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项目和企业,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前沿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项目产业落地,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同时,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国产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级全域数字化服务项目与北京升哲科技签约,北京叠加态技术有限公司叠加态—冷隔绝材料项目与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在當天的签约仪式上,29个项目完成签约。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造“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汇集了近3000项技术交易项目,700余项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和600多项数字化转型应用技术需求。
此次技术交易大会共举办了17场系列活动,包括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重点国别和地区技术转移对接活动、国际知名理工高校技术转移对接活动、全国技术转移交流对接专场活动、新技术新产品首发活动、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活动等。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以促进项目合作和落地转化为主旨,按照“5+365”服务模式,持续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盛会,全力构建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生态圈。
此外,在此次活动上还成立了“中关村前沿科技投融资联席会”和“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共同推进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利用,营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促进北京开放科学的深入实践与创新发展。
论展一体,深度融合
由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已成功举办23届,在我国科技产业从引进来、自立自强到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第24届科博会名称调整为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首次与中关村论坛同期同地举办,实现论展一体,共同打造面向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2021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于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海淀公园路西侧临时展馆举办。展览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划分综合馆、科技冬奥馆、医药健康馆、碳中和馆、省区市科技创新成果馆5个展馆,展期5天,参展企业和机构576家。同期还举办了10场推介交易活动。
本届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围绕“智慧·健康·碳中和”论坛主题,广聚优势资源,精心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前沿、面向中小微初创企业、链接资本市场的“科技精品展”。
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阿波罗自动驾驶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置……在展会现场,来自500多家中外企业的前沿技术展示让参观者驻足,这些科技产品无不向参观者传递着“未来信号”,让人提前感知未来产业脉搏。
与以往相比,本届科博会主要突出“五个聚焦”:一是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精选210家企业288个参展项目,集中呈现“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态势;二是聚焦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冬奥会、碳达峰碳中和、医药健康等,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汇聚国家能源、国家铁路、三一重工、京东、京东方、海尔等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及独角兽、瞪羚企业,38家科研院所参展,助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四是聚焦服务中小微初创企业,搭建展示、推介、洽谈一体化平台,促进优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五是聚焦区域协同创新,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家跨国企业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展,全国20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组织278家企业机构参展,20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组织交易团,共同打造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
在举办好展览同时,本届科博会还举办了中国碳中和推介交易会、中国科创企业首席技术官合作交流会、科技成果推广与投融资合作推介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推介会等10余场推介交易,面向全球招商,寻求产业合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表示,本届论坛圆满成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彰显了中国和北京扩大开放的信心与决心。论坛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中国为抗击疫情和全球经济恢复所做的重大贡献,充分表达了对中国和北京扩大开放的认同与信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仍是明智选择,各国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仍是唯一出路,中国扩大开放的态度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响应。二是围绕论坛主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促进了创新合作。与会嘉宾围绕论坛“智慧·健康·碳中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广泛共识,纷纷表示要更加重视智能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进一步加强全球创新合作,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三是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和中关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赋予了中关村国家级平台的责任使命,释放出先行先试政策新的信号,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北京将加紧制定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实施细则和试点方案,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提前谋划明年论坛举办方案,坚持常态化办会机制,进一步提高论坛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深化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