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时代在变,师生关系也在变。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师生关系构建相关理论分析,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滞后的教师观、学习观的影响,出现了冷漠型、功利型、紧张冲突型等“失谐”师生关系。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需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坚持现代学生观和教师观的统一,实现教学关系和情感关系的统一。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失谐 表征 和谐 构建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2008年1月16日,湖北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林伟健,针对中山大学艾云灿“虐待”学生事件向湖北省政协大会递交《导师须善待学生——关于重视处理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建议》。2008年10月,国内连续发生三起学生杀害老师事件,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师生关心紧张,已经不是个别案例,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话题不得不又被沉重的提起。
一、当前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1.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
师生关系失谐就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的目的、动机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当而造成关系冷漠、僵持、紧张或冲突等心理或行为的状态。目前高校中师生关系失谐的内容及其表征如下:
(1)冷漠型“失谐”师生关系
冷漠型指双方对待交往的态度冷淡,在被动交往过程形成的一种临时性、阶段性,或有或无的人际关系。冷漠型关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方或双方态度冷淡,认识不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消极、被动,在关系状态上表现为松散而疏远。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方面往往表现为,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改善关系的重要性,或是不能主动和学生进行交往,平时只忙于日常性事务或科研项目;在心理上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亦或只是和少部分学生干部或成绩好的学生保持一定的联系,对一般的学生甚至是“有问题”的学生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表现在大学生方面,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和任课老师关系处理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或者认为自己是交钱上学,学校就应该提供服务;其次,是行为上,表现为不主动和教师、辅导员进行交流与沟通,甚至不理解高校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久而久之,使得双方在心理上形成一定距离,交往态度冷漠,关系疏远。
(2)功利型“失谐”师生关系
功利型指师生交往中一方或双方动机不纯,以功利为目的,最终形成一种物我关系或物物关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功利型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交往的动机或目的不是或不单纯是教育与接受教育,而是一方或双方还有其他目的。如在高校教师方面可能会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对家庭条件好有权有势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或者考虑到个人的升迁,测评能得高分,会过分地迁就学生。学生方面表现为,为了能当上学生干部,能够拿奖学金,能够评上各种优秀,能够发展为党员,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会表现为对教师异常殷情,或是直接请客送礼。这种情况的结果就导致了双方关系呈现庸俗化、人情化和功利化的表征。
(3)紧张冲突型“失谐”师生关系
紧张冲突型指交往双方因心理上产生隔阂,思想上产生矛盾,情绪上产生抵触,行为上产生对抗,而使得关系僵硬、紧张甚至直接产生冲突。如在教师和大学生交往中教师常常以“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方式,对学生采取单向的、专制的、命令与服从形式,把自己当成学生道德的裁判,完全监督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是管、卡、压、控,而不是说、教、输、导,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常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对抗行为,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恶化。
2.失谐师生关系产生原因分析
(1)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生活
当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趋功利化的时候,校园这一曾被人称道的“象牙之塔”也沾染上了铜臭气,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了“异化”的趋势。教师权力的失衡滋生出了课堂内外的腐败,成为与学生家庭某种利害关系交易的砝码。例如,在担任学生干部、评奖、评优、评困、入党、考试、违纪处理等问题上,学生请客送礼,有关老师则往往高抬贵手。近几年来,在研究生中流行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彼此成为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研究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
另外,时下很多高校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政策导向都把科研放在最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对教师个人的考核方面,规定可很重的科研任务。在这种导向之下,大学教师的精力过多的投入到科研上,对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工作量随之加大,很多人处于超负荷状态,教师的身心负担过重。教师的“疲于奔命”,必然弱化了对教学效果的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师生关系也很难和谐。
(2)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
目前,很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知识论转向主义教育论。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论教学观影响下,教学过程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一直统治着我们的教师和教学。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成为了绝对中心和绝对权威,发挥着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者的功能。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独舞”的舞台,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所以,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采用讨论教学法,但是由于师生地位的严重不平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淡漠”。
另外,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这一过程中,位数不少的教师不能适应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的情况,学生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未能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观,因而时常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特别是“80后”一代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的独特个性的逐步展现,加之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攀升,使得一些大学教师对学生越来越看不惯,时常用“垮掉的一代”来评价。教师表现出的非理性言行势必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3)滞后的教师观、学习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从各种媒体获得知识、信息、观念和思想,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权威也因此受到了挑战。很多学生以近乎完人,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不允许教师有任何瑕疵,因教师的一点失误或差错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他们,不尊重教师的劳动,自觉不自觉地否定教师的才学。
在高校,有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往往以中学教师“细致入微、包办一切”的标准评价大学教师,把新进入大学时学习上的不适应,武断的归咎于教师水平不高或是责任心较差。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教师的客观评价,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高校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师生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活动引到更健康、高层次、高格调的方向上,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校园活动中去,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情趣,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培养才干,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知识、做贡献。教师和学生各自角色合理到位,充分发挥作用,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发展。
2.现代学生观和教师观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师生关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关系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当今社会,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作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课下,有疑难问题主动向老师虚心请教。要自我控制,不偏激,经常的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批评。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努力教好功课,全面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对待学生要有极强的责任心。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学习,不断钻研改善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用丰富的知识奠定基础,树立威信,征服学生。
3.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和谐统一
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学关系,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关系,不可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反之,只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就会拖教学工作的后腿。情感交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前提。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在重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互长”基础上,要形成以和谐“教学”关系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导学关系是一种交织着传统和现代、情感和理性,是一种具有现代人文意味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很好的“教”、“学”过程,只有师生之间交流顺畅,实现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统一,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才能稳定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它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端和保证,也是教育教学追逐的目标。把握失谐师生关系的表征和内容,分析原因,找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着力点,必然会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一苹.师生关系浅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2]邵晓枫,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张文斌,方跃平.试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9).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失谐 表征 和谐 构建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2008年1月16日,湖北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林伟健,针对中山大学艾云灿“虐待”学生事件向湖北省政协大会递交《导师须善待学生——关于重视处理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建议》。2008年10月,国内连续发生三起学生杀害老师事件,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师生关心紧张,已经不是个别案例,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话题不得不又被沉重的提起。
一、当前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1.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
师生关系失谐就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的目的、动机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当而造成关系冷漠、僵持、紧张或冲突等心理或行为的状态。目前高校中师生关系失谐的内容及其表征如下:
(1)冷漠型“失谐”师生关系
冷漠型指双方对待交往的态度冷淡,在被动交往过程形成的一种临时性、阶段性,或有或无的人际关系。冷漠型关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方或双方态度冷淡,认识不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消极、被动,在关系状态上表现为松散而疏远。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方面往往表现为,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改善关系的重要性,或是不能主动和学生进行交往,平时只忙于日常性事务或科研项目;在心理上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亦或只是和少部分学生干部或成绩好的学生保持一定的联系,对一般的学生甚至是“有问题”的学生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表现在大学生方面,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和任课老师关系处理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或者认为自己是交钱上学,学校就应该提供服务;其次,是行为上,表现为不主动和教师、辅导员进行交流与沟通,甚至不理解高校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久而久之,使得双方在心理上形成一定距离,交往态度冷漠,关系疏远。
(2)功利型“失谐”师生关系
功利型指师生交往中一方或双方动机不纯,以功利为目的,最终形成一种物我关系或物物关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功利型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交往的动机或目的不是或不单纯是教育与接受教育,而是一方或双方还有其他目的。如在高校教师方面可能会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对家庭条件好有权有势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或者考虑到个人的升迁,测评能得高分,会过分地迁就学生。学生方面表现为,为了能当上学生干部,能够拿奖学金,能够评上各种优秀,能够发展为党员,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会表现为对教师异常殷情,或是直接请客送礼。这种情况的结果就导致了双方关系呈现庸俗化、人情化和功利化的表征。
(3)紧张冲突型“失谐”师生关系
紧张冲突型指交往双方因心理上产生隔阂,思想上产生矛盾,情绪上产生抵触,行为上产生对抗,而使得关系僵硬、紧张甚至直接产生冲突。如在教师和大学生交往中教师常常以“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方式,对学生采取单向的、专制的、命令与服从形式,把自己当成学生道德的裁判,完全监督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是管、卡、压、控,而不是说、教、输、导,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常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对抗行为,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恶化。
2.失谐师生关系产生原因分析
(1)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生活
当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趋功利化的时候,校园这一曾被人称道的“象牙之塔”也沾染上了铜臭气,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了“异化”的趋势。教师权力的失衡滋生出了课堂内外的腐败,成为与学生家庭某种利害关系交易的砝码。例如,在担任学生干部、评奖、评优、评困、入党、考试、违纪处理等问题上,学生请客送礼,有关老师则往往高抬贵手。近几年来,在研究生中流行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彼此成为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研究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
另外,时下很多高校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政策导向都把科研放在最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对教师个人的考核方面,规定可很重的科研任务。在这种导向之下,大学教师的精力过多的投入到科研上,对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工作量随之加大,很多人处于超负荷状态,教师的身心负担过重。教师的“疲于奔命”,必然弱化了对教学效果的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师生关系也很难和谐。
(2)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
目前,很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知识论转向主义教育论。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论教学观影响下,教学过程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一直统治着我们的教师和教学。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成为了绝对中心和绝对权威,发挥着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者的功能。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独舞”的舞台,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所以,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采用讨论教学法,但是由于师生地位的严重不平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淡漠”。
另外,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这一过程中,位数不少的教师不能适应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的情况,学生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未能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观,因而时常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特别是“80后”一代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的独特个性的逐步展现,加之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攀升,使得一些大学教师对学生越来越看不惯,时常用“垮掉的一代”来评价。教师表现出的非理性言行势必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3)滞后的教师观、学习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从各种媒体获得知识、信息、观念和思想,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权威也因此受到了挑战。很多学生以近乎完人,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不允许教师有任何瑕疵,因教师的一点失误或差错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他们,不尊重教师的劳动,自觉不自觉地否定教师的才学。
在高校,有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往往以中学教师“细致入微、包办一切”的标准评价大学教师,把新进入大学时学习上的不适应,武断的归咎于教师水平不高或是责任心较差。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教师的客观评价,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高校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师生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活动引到更健康、高层次、高格调的方向上,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校园活动中去,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情趣,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培养才干,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知识、做贡献。教师和学生各自角色合理到位,充分发挥作用,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发展。
2.现代学生观和教师观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师生关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关系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当今社会,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作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课下,有疑难问题主动向老师虚心请教。要自我控制,不偏激,经常的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批评。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努力教好功课,全面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对待学生要有极强的责任心。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学习,不断钻研改善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用丰富的知识奠定基础,树立威信,征服学生。
3.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和谐统一
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学关系,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关系,不可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反之,只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就会拖教学工作的后腿。情感交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前提。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在重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互长”基础上,要形成以和谐“教学”关系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导学关系是一种交织着传统和现代、情感和理性,是一种具有现代人文意味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很好的“教”、“学”过程,只有师生之间交流顺畅,实现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统一,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才能稳定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它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端和保证,也是教育教学追逐的目标。把握失谐师生关系的表征和内容,分析原因,找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着力点,必然会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一苹.师生关系浅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2]邵晓枫,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张文斌,方跃平.试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