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北清事变中,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与列强共同作战。但是列强在清国的利益是根本上对立的,日本虽然加入了联合军,但是列强诸国对其的不信任感甚至敌意依然没有消除,而以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的国力,还没有达到与帝国主义列强相抗争的地步,若日本在北清事变中贸然打出“侵略中国”的旗号必然会引起列强的不满。那么,日本对北清事变究竟持怎样的一种态度,对当时的西欧列强又怀有怎样的看法,文章对北清事变初期日本态度进行分析,在解明以上问题的同时对日本加入联合军的背景做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北清事变;日本;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48-03
在瓜分中国狂潮之下的日本因三国干涉受辱,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之攻势却又无力与之抗争。日本政府认识到自身的国力不足以及列强的强大,要推行大陆政策,扫清列强的势力,对当初的日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日本只能“卧薪尝胆”,一边进行军备扩张,一边在背地里悄悄地窥伺着能够翻身、扬眉吐气的机会,而这一机会在接下来爆发的北清事变中到来。北清事变,在中国被称为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后爆发于清国北方的一场反帝反侵略的爱国运动,这一事变不仅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亦发展成当时的国际性问题。
一、北清事变的爆发与日本的态度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清国的疯狂势头越来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破坏教会、攻击外国传教士的仇教活动,而这一暴动的主体,正是从山东兴起的被称为义和团的新兴宗教团体。1899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冠县掀竿而起,随即山东高唐、恩县、临清等地纷纷响应,渐渐波及山东全省。受清政府指派赴任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对义和团进行了血腥镇压,而从山东驱逐出来的义和团逐渐流入华北地区,势力反而越变越强,沿路破坏道路电线,烧毁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逐渐向天津、北京靠拢。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列国公使团连续两次向总理衙门进行联合照会,强烈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清政府虽然一开始也派出了杨福同等人对义和团进行了镇压,但帝国主义列强对清国的野蛮掠夺,使清政府与列强早已结下了深刻的仇怨,当看到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思想后,便企图借用其力量,报仇雪恨,抵御外敌,便逞一时之气与义和团联合起来,于1900年的6月毅然对外宣战,扬言“联合一气,共挽危局”。由此,义和团的动乱一下子从国内事件一跃而成国际性事件。对此,帝国列强胆战心惊,决定对其进行武力干涉。英国率先在大沽口集合了军舰,随后美国、意大利的军舰也先后抵达。明治三十三年6月,由西摩尔中将率领的八国联军陆战队从天津出发,开始了与义和团和清军的正面冲突。以此一系列事件为契机,北清事变就此爆发。
若观察这段时期日方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一直密切关注帝国列强的动向,企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日本在三国干涉后充分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结盟的重要性。但是若想与帝国主义列强结为同盟,则首先必须获得与其对等的国际地位,而北清事变正好给日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正如日本陆相桂太郎把北清事变比喻为“掌握东洋霸权的端绪”一般,日本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对待北清事变的。日本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安全的角度出发,谨慎自主地对待此次事变,将注意力集中在关注列强动向上。
在北清事变初期开始,日本就积极搜集有关义和团和诸列强动向的情报。如当时北京在勤的森义太郎中佐就将一系列有关情报传达给了伊东佑亨军令部部长。他在电报中称,“義和団党天津北京ニ侵入セリ英国公使、米国公使、独国公使、仏国公使同盟各自軍艦ヲ太沽ニ呼寄セ総理衛門ニ迫リ今後二ヶ月以内ニ鎮撫セサルトキハ安危計リ難シ各国兵力ヲ合セ鎮撫ヲ計ルベシトノ強迫談判ヲ開始セントス伊太利モ軍艦ヲ回航セシムベシ”[1],森义太郎中佐一边报告了各国列强向清朝政府威胁说若清国再无法镇压义和团,各国将于保护本国利益和外国公民的名义出兵亲自镇压等严峻状况,一边言称“早晩奈辺ニカ事態ヲ醸出シテ国際上ノ一難題ヲ誘起セン事ヲ憂慮ス”, 担心义和团事件今后会演变为国际性大问题,希望日本政府对此予以重视。
但是当时的驻清公使西德二郎却认为“所謂土匪ノ類ニ過ぎず、大事ヲ惹起スニ至ルコトナカルヘシ”[2],并不认为义和团问题有多少严重,建议日本不需要深入介入。对此,日本外相青木周藏对其发送的电报中称,“這般ノ事件ニ就キ列国公使ニ於テ前回ノ如ク連合ノ挙措ニ出ソルアラハ閣下モ亦之ト共同シテ動作セラレントヲ切望ス”[3],“本邦人ト欧米人トハ宗教ヲ同シクセサルモ義和団其他ノ土匪ニシテ社会ノ秩序ヲ紊乱シ居留外国人ニ危害ヲ加フルノ虞アルトキハ閣下ハ欧米諸国ノ代表者ト同一轍ノ措置ヲ御採用相成候様致度此段及訓令候”[4],训令西德二郎公使要时刻注意事变动向,有必要时应该与列强采取一致行动。1900年5月中旬,各国公使针对义和团事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公使会议,西德二郎受青木周藏外相的命令立即参加。涞水教案之后,各国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无果,便决定派遣陆战队武力干涉。日本政府收到这一消息后立刻给西德二郎公使发送了敦促其继续关注事态发展,同时务必与各国保持一致的电报。
从上述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政府比起义和团本身,反而更加关注列强的动向,力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此外,参考相关史料,我们还可以发现,日本政府尤其注重与列强保持军事行动上的一致性。比如,当英、美等国向大沽口派遣军舰以威胁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之时,日本陆军大臣桂太郎便立即表示:“鉴于各国向大沽派遣军舰,我国政府是否也该商讨下处理办法呢?”此外,日本海军也早早便开始关注各国的情况,一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比如,当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收到美国军舰“纽阿克”和法国军舰“帕斯卡尔”即将由天津登陆的消息后,认为北清局势日益严峻,已有派遣军队的必要,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命令海军总务长官斋藤实向东乡常备军舰司令长官发送“目下隣国沿岸ニ最モ速ニ派遣スルツ要スルトシテ命令ノ通リ応シ得ヘキ艦ハ何々ナルヤ”[5] 的电报, 迫不及待地询问能够最快派遣的军舰的名字。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尽可能地做好准备,力求在军事行动上与各国其保持一致,不落于其下风。 二、日本态度原因考
那么,日本之所以在北清事变初期采取这样的态度,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这里笔者参考了他人的研究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1.假想敌的转变。我们知道,明治初期的征韩论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点。但是当时的朝鲜和清国是宗属关系,要迈出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染指朝鲜,就必须先破除清国和朝鲜的宗属关系。意识到这一点的日本政府便开始了以清国为主要假想敌的军备扩张,决定在有朝一日与其一决高下。之后,众所周知,日本在日清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将清国的力量从朝鲜驱逐出去,使得存在数千年的东亚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但是,在日清战争结束后,当日本迈向大陆政策第二步,将其侵略目标锁定清国时,它所面临的敌人则变得复杂起来。西方列强早在1840年便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势力在清国早已根深蒂固。而日清战争,后来者居上的日本打败了老牌大国,使原本还忌讳清国潜力的西方列强对清国的侵略更加疯狂起来。而日本的对外扩张计划向来都是独占性的,从未考虑要与其他国家共享。所以那一时期的日本一直处于独占清国和列强在清国争夺的矛盾之中,苦思冥想着怎么样才能将列强的势力扫出亚洲,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在那种情况下爆发的北清事变中,日本比起关注义和团本身,反而更加注意观察列强的动向,为了使自己的“猎物”不被别人抢走而一直处于警戒状态。
2.对清国抱有的悲观态度。之前已经讲到,日清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清国的侵略更加疯狂起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此,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笃麿提出了“支那保全论”,主张由日本帮助清国进行近代化事业,建立日清同盟,共同对抗西方的侵略。但是,日本政府对此却不以为意。山朋有县称在列强瓜分下束手无策的清国为“もはや永く一国を維持すること能はさる”[6],认为其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国家而立足于世界上。而他的观点在北清事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此外,作为清国代理公使而来到北京的小村寿太郎对当时的清国情况这样描写,“政治に統一なく、国防に一兵なし”[7]。而1898年发生的戊戌政变使对维新派抱有幻想的亚洲主义者彻底绝望,日本越来越对清国的腐败堕落感到了无力。日本认为,最坏的状况就是,在这次北清事变中清国将会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若清国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国家而立足于世界,那么,日本也没有理由坐视其被列强吃干抹净,也该加入列强的瓜分队伍中,即使无法独占清国,也要在瓜分中分一杯羹。日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列强借口北清事变而对中国进行瓜分,日本也要立即采取行动。为了不在瓜分中落在后头,日本积极地进行军事准备,企图在军事上与列强保持一致性,以便随时可以参与到瓜分竞争之中去。
3.日本企图利用北清事变加入列国同盟。日本通过日清战争战胜了老牌大国清国,并通过下关条约从其割取台湾和辽东半岛,还获得巨额赔款。虽说日清战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下进行的,但是辽东半岛的割让却使列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俄、法、德三国在条约即将签字的当天,联名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占领,若日本不答应便采取武力威胁。日本一边求助于英、美等国,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援,一边与俄、法、德三国讨价还价,但是三国态度强硬,英、美等国也表示只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甚至有暗示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意思。孤立无援的日本迫于列强的压力最终不得不决定放弃辽东半岛。当时的驻韩公使井上馨曾说:“在帝国主义列强错综复杂的利益争夺中,我日本若打算独自掌握东亚霸权,则是徒劳无效的。”三国干涉的惨痛教训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思考与帝国主义列强结盟的事。而要与列强结盟,则必须先获得与其对等的国际地位。北清事变正好给日本提供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北清事变中陆军大臣桂太郎更是明言表示“是非列国の同盟には加はらざるべからず(务必要加入的到列国的同盟之中)”,他把作为临时派遣到清国的陆战队比喻为“保险料”,言称:“要加入列国同盟,就不得不支付保险料。”他还对即将出发的临时陆战队的队长福岛安正少将说道:“尔等是为给列国支付保险料而赴战场的,尔等要勇往直前不惧死。尔等即使牺牲了,而对将来的日本会做出伟大的贡献。”可见为了加入列国同盟,日本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对北清事变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那么自然没有名正言顺加入列强队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态度积极,公开打出霸占清国的旗号,贸然出兵的话,那么别说加入列国同盟了,甚至还会遭到帝国列强的排斥和武力干涉。因此在北清事变初期,日本只能采取关注列强一举一动,力图与其保持一致性的方针。而这一系列举动正为加入列国同盟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机会,以便在将来该事件的最后解决中不被帝国列强排斥在外。
4.唯恐被列强孤立。这一点在上述第三点中已有所提及。随着帝国主义的世界分割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尖锐起来。日本近代评论家田冈岭云生动地描写出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丑态。围绕清国的分割竞争也不例外,列强诸国在清国的利益是根本上对立的。英国的九龙半岛和威海卫的租赁,德国的胶州湾占领,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门户开放宣言等,帝国列强争先恐后对清国进行侵略,就唯恐被他国赶超。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状况下,国力还尚未成熟的日本若贸然打出侵略清国的旗号,必然会遭到列强的排斥和打击,落到“枪打出头鸟”的境地。这一点,日本早已经在三国干涉中尝到惨痛的教训。为了不引起列强的猜疑,维护本国既有的利益,日本只能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暂时采取和列强诸国共同行动,不做“出头鸟”的这一缓和对策。
三、结论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从一开始对待北清事变就不是采取局外旁观的态度,而是对国际形势和自身状况进行仔细分析后,以本国利益安全为优先考虑,企图通过与帝国列强的行动一致性而加入列强队伍。此外,从上述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采取关注列强一举一动,力图与其保持一致性,就为加入列国同盟提供了可能,为之后加入八国联合军创造了机会。如果在北清事变中,日本从一开始就我行我素,将霸占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那么列强各国必然不会让其加入联合军,甚至还会对其进行武力干涉。但若日本对北清事变漠不关心、置之不理的话,自然也没有名正言顺地加入列国同盟的可能性了。所以说日本在北清事变初期采取的关注列强的动向,力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的对策,正为其之后加入八国联军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机会。
[参 考 文 献]
[1]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第33卷别册:北清事変[M].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6.
[2]海军大臣官房.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海军战史抄[M].东京:海军大臣官房,1904.
[3][日]斋藤圣二.北清事変と日本軍[M].东京:芙蓉书房,2006.
[4][日]藤田贺久.日米友好の舞台裏―小村寿太郎の満州獲得外交と日露戦争[D]. 东京:上智大学グローバル?スタディーズ研究科,2007.
[5][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義の形成[M].东京:岩波书店 ,1968.
[6]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薄 刚]
[关键词]北清事变;日本;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48-03
在瓜分中国狂潮之下的日本因三国干涉受辱,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之攻势却又无力与之抗争。日本政府认识到自身的国力不足以及列强的强大,要推行大陆政策,扫清列强的势力,对当初的日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日本只能“卧薪尝胆”,一边进行军备扩张,一边在背地里悄悄地窥伺着能够翻身、扬眉吐气的机会,而这一机会在接下来爆发的北清事变中到来。北清事变,在中国被称为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后爆发于清国北方的一场反帝反侵略的爱国运动,这一事变不仅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亦发展成当时的国际性问题。
一、北清事变的爆发与日本的态度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清国的疯狂势头越来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破坏教会、攻击外国传教士的仇教活动,而这一暴动的主体,正是从山东兴起的被称为义和团的新兴宗教团体。1899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冠县掀竿而起,随即山东高唐、恩县、临清等地纷纷响应,渐渐波及山东全省。受清政府指派赴任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对义和团进行了血腥镇压,而从山东驱逐出来的义和团逐渐流入华北地区,势力反而越变越强,沿路破坏道路电线,烧毁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逐渐向天津、北京靠拢。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列国公使团连续两次向总理衙门进行联合照会,强烈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清政府虽然一开始也派出了杨福同等人对义和团进行了镇压,但帝国主义列强对清国的野蛮掠夺,使清政府与列强早已结下了深刻的仇怨,当看到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思想后,便企图借用其力量,报仇雪恨,抵御外敌,便逞一时之气与义和团联合起来,于1900年的6月毅然对外宣战,扬言“联合一气,共挽危局”。由此,义和团的动乱一下子从国内事件一跃而成国际性事件。对此,帝国列强胆战心惊,决定对其进行武力干涉。英国率先在大沽口集合了军舰,随后美国、意大利的军舰也先后抵达。明治三十三年6月,由西摩尔中将率领的八国联军陆战队从天津出发,开始了与义和团和清军的正面冲突。以此一系列事件为契机,北清事变就此爆发。
若观察这段时期日方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一直密切关注帝国列强的动向,企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日本在三国干涉后充分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结盟的重要性。但是若想与帝国主义列强结为同盟,则首先必须获得与其对等的国际地位,而北清事变正好给日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正如日本陆相桂太郎把北清事变比喻为“掌握东洋霸权的端绪”一般,日本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对待北清事变的。日本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安全的角度出发,谨慎自主地对待此次事变,将注意力集中在关注列强动向上。
在北清事变初期开始,日本就积极搜集有关义和团和诸列强动向的情报。如当时北京在勤的森义太郎中佐就将一系列有关情报传达给了伊东佑亨军令部部长。他在电报中称,“義和団党天津北京ニ侵入セリ英国公使、米国公使、独国公使、仏国公使同盟各自軍艦ヲ太沽ニ呼寄セ総理衛門ニ迫リ今後二ヶ月以内ニ鎮撫セサルトキハ安危計リ難シ各国兵力ヲ合セ鎮撫ヲ計ルベシトノ強迫談判ヲ開始セントス伊太利モ軍艦ヲ回航セシムベシ”[1],森义太郎中佐一边报告了各国列强向清朝政府威胁说若清国再无法镇压义和团,各国将于保护本国利益和外国公民的名义出兵亲自镇压等严峻状况,一边言称“早晩奈辺ニカ事態ヲ醸出シテ国際上ノ一難題ヲ誘起セン事ヲ憂慮ス”, 担心义和团事件今后会演变为国际性大问题,希望日本政府对此予以重视。
但是当时的驻清公使西德二郎却认为“所謂土匪ノ類ニ過ぎず、大事ヲ惹起スニ至ルコトナカルヘシ”[2],并不认为义和团问题有多少严重,建议日本不需要深入介入。对此,日本外相青木周藏对其发送的电报中称,“這般ノ事件ニ就キ列国公使ニ於テ前回ノ如ク連合ノ挙措ニ出ソルアラハ閣下モ亦之ト共同シテ動作セラレントヲ切望ス”[3],“本邦人ト欧米人トハ宗教ヲ同シクセサルモ義和団其他ノ土匪ニシテ社会ノ秩序ヲ紊乱シ居留外国人ニ危害ヲ加フルノ虞アルトキハ閣下ハ欧米諸国ノ代表者ト同一轍ノ措置ヲ御採用相成候様致度此段及訓令候”[4],训令西德二郎公使要时刻注意事变动向,有必要时应该与列强采取一致行动。1900年5月中旬,各国公使针对义和团事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公使会议,西德二郎受青木周藏外相的命令立即参加。涞水教案之后,各国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无果,便决定派遣陆战队武力干涉。日本政府收到这一消息后立刻给西德二郎公使发送了敦促其继续关注事态发展,同时务必与各国保持一致的电报。
从上述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政府比起义和团本身,反而更加关注列强的动向,力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此外,参考相关史料,我们还可以发现,日本政府尤其注重与列强保持军事行动上的一致性。比如,当英、美等国向大沽口派遣军舰以威胁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之时,日本陆军大臣桂太郎便立即表示:“鉴于各国向大沽派遣军舰,我国政府是否也该商讨下处理办法呢?”此外,日本海军也早早便开始关注各国的情况,一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比如,当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收到美国军舰“纽阿克”和法国军舰“帕斯卡尔”即将由天津登陆的消息后,认为北清局势日益严峻,已有派遣军队的必要,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命令海军总务长官斋藤实向东乡常备军舰司令长官发送“目下隣国沿岸ニ最モ速ニ派遣スルツ要スルトシテ命令ノ通リ応シ得ヘキ艦ハ何々ナルヤ”[5] 的电报, 迫不及待地询问能够最快派遣的军舰的名字。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尽可能地做好准备,力求在军事行动上与各国其保持一致,不落于其下风。 二、日本态度原因考
那么,日本之所以在北清事变初期采取这样的态度,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这里笔者参考了他人的研究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1.假想敌的转变。我们知道,明治初期的征韩论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点。但是当时的朝鲜和清国是宗属关系,要迈出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染指朝鲜,就必须先破除清国和朝鲜的宗属关系。意识到这一点的日本政府便开始了以清国为主要假想敌的军备扩张,决定在有朝一日与其一决高下。之后,众所周知,日本在日清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将清国的力量从朝鲜驱逐出去,使得存在数千年的东亚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但是,在日清战争结束后,当日本迈向大陆政策第二步,将其侵略目标锁定清国时,它所面临的敌人则变得复杂起来。西方列强早在1840年便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势力在清国早已根深蒂固。而日清战争,后来者居上的日本打败了老牌大国,使原本还忌讳清国潜力的西方列强对清国的侵略更加疯狂起来。而日本的对外扩张计划向来都是独占性的,从未考虑要与其他国家共享。所以那一时期的日本一直处于独占清国和列强在清国争夺的矛盾之中,苦思冥想着怎么样才能将列强的势力扫出亚洲,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在那种情况下爆发的北清事变中,日本比起关注义和团本身,反而更加注意观察列强的动向,为了使自己的“猎物”不被别人抢走而一直处于警戒状态。
2.对清国抱有的悲观态度。之前已经讲到,日清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清国的侵略更加疯狂起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此,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笃麿提出了“支那保全论”,主张由日本帮助清国进行近代化事业,建立日清同盟,共同对抗西方的侵略。但是,日本政府对此却不以为意。山朋有县称在列强瓜分下束手无策的清国为“もはや永く一国を維持すること能はさる”[6],认为其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国家而立足于世界上。而他的观点在北清事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此外,作为清国代理公使而来到北京的小村寿太郎对当时的清国情况这样描写,“政治に統一なく、国防に一兵なし”[7]。而1898年发生的戊戌政变使对维新派抱有幻想的亚洲主义者彻底绝望,日本越来越对清国的腐败堕落感到了无力。日本认为,最坏的状况就是,在这次北清事变中清国将会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若清国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国家而立足于世界,那么,日本也没有理由坐视其被列强吃干抹净,也该加入列强的瓜分队伍中,即使无法独占清国,也要在瓜分中分一杯羹。日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列强借口北清事变而对中国进行瓜分,日本也要立即采取行动。为了不在瓜分中落在后头,日本积极地进行军事准备,企图在军事上与列强保持一致性,以便随时可以参与到瓜分竞争之中去。
3.日本企图利用北清事变加入列国同盟。日本通过日清战争战胜了老牌大国清国,并通过下关条约从其割取台湾和辽东半岛,还获得巨额赔款。虽说日清战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下进行的,但是辽东半岛的割让却使列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俄、法、德三国在条约即将签字的当天,联名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占领,若日本不答应便采取武力威胁。日本一边求助于英、美等国,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援,一边与俄、法、德三国讨价还价,但是三国态度强硬,英、美等国也表示只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甚至有暗示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意思。孤立无援的日本迫于列强的压力最终不得不决定放弃辽东半岛。当时的驻韩公使井上馨曾说:“在帝国主义列强错综复杂的利益争夺中,我日本若打算独自掌握东亚霸权,则是徒劳无效的。”三国干涉的惨痛教训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思考与帝国主义列强结盟的事。而要与列强结盟,则必须先获得与其对等的国际地位。北清事变正好给日本提供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北清事变中陆军大臣桂太郎更是明言表示“是非列国の同盟には加はらざるべからず(务必要加入的到列国的同盟之中)”,他把作为临时派遣到清国的陆战队比喻为“保险料”,言称:“要加入列国同盟,就不得不支付保险料。”他还对即将出发的临时陆战队的队长福岛安正少将说道:“尔等是为给列国支付保险料而赴战场的,尔等要勇往直前不惧死。尔等即使牺牲了,而对将来的日本会做出伟大的贡献。”可见为了加入列国同盟,日本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对北清事变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那么自然没有名正言顺加入列强队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态度积极,公开打出霸占清国的旗号,贸然出兵的话,那么别说加入列国同盟了,甚至还会遭到帝国列强的排斥和武力干涉。因此在北清事变初期,日本只能采取关注列强一举一动,力图与其保持一致性的方针。而这一系列举动正为加入列国同盟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机会,以便在将来该事件的最后解决中不被帝国列强排斥在外。
4.唯恐被列强孤立。这一点在上述第三点中已有所提及。随着帝国主义的世界分割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尖锐起来。日本近代评论家田冈岭云生动地描写出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丑态。围绕清国的分割竞争也不例外,列强诸国在清国的利益是根本上对立的。英国的九龙半岛和威海卫的租赁,德国的胶州湾占领,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门户开放宣言等,帝国列强争先恐后对清国进行侵略,就唯恐被他国赶超。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状况下,国力还尚未成熟的日本若贸然打出侵略清国的旗号,必然会遭到列强的排斥和打击,落到“枪打出头鸟”的境地。这一点,日本早已经在三国干涉中尝到惨痛的教训。为了不引起列强的猜疑,维护本国既有的利益,日本只能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暂时采取和列强诸国共同行动,不做“出头鸟”的这一缓和对策。
三、结论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从一开始对待北清事变就不是采取局外旁观的态度,而是对国际形势和自身状况进行仔细分析后,以本国利益安全为优先考虑,企图通过与帝国列强的行动一致性而加入列强队伍。此外,从上述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采取关注列强一举一动,力图与其保持一致性,就为加入列国同盟提供了可能,为之后加入八国联合军创造了机会。如果在北清事变中,日本从一开始就我行我素,将霸占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那么列强各国必然不会让其加入联合军,甚至还会对其进行武力干涉。但若日本对北清事变漠不关心、置之不理的话,自然也没有名正言顺地加入列国同盟的可能性了。所以说日本在北清事变初期采取的关注列强的动向,力图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的对策,正为其之后加入八国联军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机会。
[参 考 文 献]
[1]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第33卷别册:北清事変[M].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6.
[2]海军大臣官房.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海军战史抄[M].东京:海军大臣官房,1904.
[3][日]斋藤圣二.北清事変と日本軍[M].东京:芙蓉书房,2006.
[4][日]藤田贺久.日米友好の舞台裏―小村寿太郎の満州獲得外交と日露戦争[D]. 东京:上智大学グローバル?スタディーズ研究科,2007.
[5][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義の形成[M].东京:岩波书店 ,1968.
[6]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