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如下:
  一、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四、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六、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十分重要。我们要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自然现象的探究员,做科技创新的小主人,使科学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有效阵地。
其他文献
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我发现从学习中,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新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练习课中,重点培养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题,有效提高自己的卷面成绩;而在复习课中,也是从方法入手,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复习,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感觉自己做的还算不错。  课堂要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这一点,比较符合自己的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新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是老师传授知识和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保持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使用不当,让课堂提问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发挥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发挥;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老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凭借有准备、有目的的提问来体现。这种
期刊
当前,广大的小学生受到环境和现代网络的影响,说话和做事趋于网络化,似懂非懂,让人一头雾水,要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基础,还得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学生遣词达意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特定的过程:储存——理解——成句——提高。那么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笔者经过八年的学习与探索,总结了一些做法如下:  一、丰富和增加词语的存积量  没有词语的储存,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句子。储存词
期刊
[摘要]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改对所有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性也是所有老师面对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本文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办法出发,针对各个办法进行了相关论证,通过实例向我们解读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学习,更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作为一位引路人,如何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如何才
期刊
[摘要]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提高;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由此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学生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其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则是教师。俗语说“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期刊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
期刊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旧知识为学好新知识起着桥梁作用。因此,以知识的联系设计好一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牢固
期刊
我们的“一、二、三、四”教学正是在深刻研究学校体育的新理念,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继承和发扬旧教学模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符合当前国家对当代学生提出的体育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我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校本教研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措施。  一、什么是“一、二、三、四”教学  “一、二、三、四”教学是我校体育教学
期刊
一、案例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开始喜欢与朋友一起游戏、交往,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水平也逐渐增强,并体验到与朋友交往产生的乐趣。但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在交往中容易发生一些摩擦、争执的现象:  二、案例描述  图书角里新投放了几本恐龙书籍,这可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活动刚开始,几个孩子都奔向书架拿书,俊俊和勇勇不约而同地拿到最后一本,两个朋友开始抢起书,“这书是我先拿到的!”“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