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完全没有自主性。现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改变,认为学生应为学习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我认为这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认清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加强。那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加强学生的管理呢?
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精神不振时,如何想方设法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于兴奋时,如何使他们趋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如何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缺少信心时,如何唤起他们的上进欲望。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能否让学生感到你的精神脉搏与他的一起欢跳,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愉悦、发现的惊喜。只有处理好这些活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全方位互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才,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耀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魅力。
二、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新秩序有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改革确实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有力冲击,在各种新课程观摩课上,一些老师尝试让课堂活起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期最常见的公开课模式。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秧田型为主的教室空间形态正被马蹄型,花辩型等取代,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公开课教学重要的环节。这是对传统的教师前面讲、学生下面听的方式的挑战,一下成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不错,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传统课堂肯定是不可取,但只顾时髦而刻意模仿“慢、吵、乱”的新课堂,显然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化教育环境,本质上也违背了新课程的深层追求。一节课上得安静还是热闹,能否收放自如并不能作为新课程的标准,新课改课堂教育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
1 关于自主:
首先。自主不应是放羊式的翻版。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放羊式”的行为,譬如:
(1)上课叫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没有辅导,没有提示。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反复读。
(2)听力课上,教师不提任何要求,只是一味让学生听、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到了什么,效果很难说。
(3)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
其实;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愿学,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学生意志品质基础上的坚持学。在课堂上,教师是带头人,不是牧羊人,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不是门外汉、旁观者、局外人。
其次,自主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表扬。
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平等教育通常又被理解为少用食指指责,多用大拇指鼓励;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是我们必须报之以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态度。
表扬鼓励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脱口秀,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评价,却没有说明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廉价的表扬,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错误得不到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无论课上如何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他人的行为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责罚一样毫不可取,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反而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其实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由衷的微笑、亲切的关爱动作,其蕴舍的表扬与激励会更加充满激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需要特别提醒,就是爱心和责任。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必须以教师渊博的学识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作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理念作支撑,否则,一味严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可能是不会买帐的。当然,是教师,对学生该狠则狠,该严格要求还得严格要求。
2 关于合作
合作不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
有时教师分层次的提问引来了课堂肤浅的热烈。课堂上经常把庸俗的问题当成平等对话的平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这种一问一答(通常为选择题形式)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问题式、浅层次的所谓互动。
有时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提出了大量不痛不痒的问题,目的性差,没有自身体验,更缺乏思考,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自主性,失去的是教师引导、启发、点拨、教会思考的神圣职责。没有能够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有时我们往往固守着教案,沿着自己的思路拉着学生前行,使出丸牛二虎之力;有时我们会看到一堂由课件控制着完成的课,制作精美的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究,卡片所出示的习题、实物投影能反应的图片全都制成美仑美奂的课件,却不去计算这样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有效劳动和精力,更不去研究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复杂的形式。
3 关于合作探究的指向性和价值性。
我们在关注合作探究的指向性和价值性,尤其要注重其使用的时机和呈现的方式。如尽可能在文本的重点处、难点处,在文本设置的空白处、悬念处,在文本易于引发争论或者矛盾处引导学生合作探宄,始终瞄准文本这个靶心,对准高考这个目标。做到形散神聚,有的放矢。
三、关注学生练习或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错误
语文教学常出现的错误很多,从错误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知识性错误和非思维性错误,从错误主观动机来看可分为故意错误和无意错误,从错误的客观因素来看可分为历史局限性错误和文化局限性错误。不同的错误可以生成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对于这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值得语文界同行的关注。特别是课堂上学生这一方面出现的错误。
学生毕竟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圆满,常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结果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掩盖了,课堂上没有暴露的问题被转移到了课后(公开课这类情况比比皆是),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事实上,学生的这种错误能暴露教者的教学疏漏,显示学生错误的思维流程,能力的缺陷,从更大意义上说,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资源,关键是教师如何挖掘、如何利用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错误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我们不必刻意去找解题正确的同学板演,可以让学生把错误的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暴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而分析错误原因,用这些错误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未尝不是一种方法,同样,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们不必费尽心机去掩饰、回避,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辨别、理解。
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精神不振时,如何想方设法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于兴奋时,如何使他们趋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如何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缺少信心时,如何唤起他们的上进欲望。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能否让学生感到你的精神脉搏与他的一起欢跳,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愉悦、发现的惊喜。只有处理好这些活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全方位互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才,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耀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魅力。
二、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新秩序有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改革确实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有力冲击,在各种新课程观摩课上,一些老师尝试让课堂活起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期最常见的公开课模式。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秧田型为主的教室空间形态正被马蹄型,花辩型等取代,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公开课教学重要的环节。这是对传统的教师前面讲、学生下面听的方式的挑战,一下成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不错,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传统课堂肯定是不可取,但只顾时髦而刻意模仿“慢、吵、乱”的新课堂,显然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化教育环境,本质上也违背了新课程的深层追求。一节课上得安静还是热闹,能否收放自如并不能作为新课程的标准,新课改课堂教育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
1 关于自主:
首先。自主不应是放羊式的翻版。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放羊式”的行为,譬如:
(1)上课叫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没有辅导,没有提示。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反复读。
(2)听力课上,教师不提任何要求,只是一味让学生听、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到了什么,效果很难说。
(3)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
其实;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愿学,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学生意志品质基础上的坚持学。在课堂上,教师是带头人,不是牧羊人,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不是门外汉、旁观者、局外人。
其次,自主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表扬。
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平等教育通常又被理解为少用食指指责,多用大拇指鼓励;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是我们必须报之以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态度。
表扬鼓励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脱口秀,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评价,却没有说明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廉价的表扬,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错误得不到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无论课上如何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他人的行为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责罚一样毫不可取,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反而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其实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由衷的微笑、亲切的关爱动作,其蕴舍的表扬与激励会更加充满激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需要特别提醒,就是爱心和责任。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必须以教师渊博的学识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作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理念作支撑,否则,一味严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可能是不会买帐的。当然,是教师,对学生该狠则狠,该严格要求还得严格要求。
2 关于合作
合作不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
有时教师分层次的提问引来了课堂肤浅的热烈。课堂上经常把庸俗的问题当成平等对话的平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这种一问一答(通常为选择题形式)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问题式、浅层次的所谓互动。
有时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提出了大量不痛不痒的问题,目的性差,没有自身体验,更缺乏思考,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自主性,失去的是教师引导、启发、点拨、教会思考的神圣职责。没有能够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有时我们往往固守着教案,沿着自己的思路拉着学生前行,使出丸牛二虎之力;有时我们会看到一堂由课件控制着完成的课,制作精美的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究,卡片所出示的习题、实物投影能反应的图片全都制成美仑美奂的课件,却不去计算这样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有效劳动和精力,更不去研究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复杂的形式。
3 关于合作探究的指向性和价值性。
我们在关注合作探究的指向性和价值性,尤其要注重其使用的时机和呈现的方式。如尽可能在文本的重点处、难点处,在文本设置的空白处、悬念处,在文本易于引发争论或者矛盾处引导学生合作探宄,始终瞄准文本这个靶心,对准高考这个目标。做到形散神聚,有的放矢。
三、关注学生练习或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错误
语文教学常出现的错误很多,从错误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知识性错误和非思维性错误,从错误主观动机来看可分为故意错误和无意错误,从错误的客观因素来看可分为历史局限性错误和文化局限性错误。不同的错误可以生成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对于这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值得语文界同行的关注。特别是课堂上学生这一方面出现的错误。
学生毕竟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圆满,常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结果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掩盖了,课堂上没有暴露的问题被转移到了课后(公开课这类情况比比皆是),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事实上,学生的这种错误能暴露教者的教学疏漏,显示学生错误的思维流程,能力的缺陷,从更大意义上说,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资源,关键是教师如何挖掘、如何利用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错误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我们不必刻意去找解题正确的同学板演,可以让学生把错误的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暴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而分析错误原因,用这些错误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未尝不是一种方法,同样,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们不必费尽心机去掩饰、回避,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辨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