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是确保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必须深切提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采取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等策略,多方位、全角度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74-0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 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发布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2] 王利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士就业工作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44-45.
[3] 李为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付勇.政府政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74-0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 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发布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2] 王利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士就业工作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44-45.
[3] 李为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付勇.政府政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