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103-03
   作者简介:孙绍振(1936),男,福建长乐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翻阅《中国周边国家汉诗概览》,不禁为之惊叹,倘若没有毛翰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发微探幽,系统地精选出朝鲜、越南、日本以及琉球的汉诗大系,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里饱览这灿若星汉的千年艺术画廊。就连一般中国人也望而生畏的古汉语、文言文,竟被异域诗人如此得心应手地驱遣,那跨语言、跨文化的鸿沟,竟是这样被轻松而优雅地越过。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大精神奇观,一大文化奇观,又是一大艺术奇观。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美学角度看,实质上也是一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民族审美心态的历史。诗词正是审视和塑造自我的历史长河中最动人心魄的涛声。而这涛声,不是孤鸣,而是交响。这塑造,既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立自主的升华,又是外来文化精髓的交媾和同化。只有那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传承和时代风貌,吐纳本土精神和外来文化的作品,其审美积淀,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一切的诗歌天才都不仅仅由于个人秉赋,而且也得益于本国、外国诗性文化的滋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日渐汹涌,跨文化研究正在为学术界掀起别开生面的视界。但是,学术界的浮躁一直是可虑的现象。以引进西方新潮文论的结论为满足,以抢过理论的前卫大旗为荣,以领先话语制高点为务,时髦的喧嚣有时甚至淹没了学术的苦心孤诣。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新名词大轰炸”之嘲,后来又有“新术语超市”之讥,直到本世纪初,此等华而不实的现象仍然此起彼落,给人以滔滔者天下之感。有志者虽怀不眠之忧,亦徒有无力正乾坤之叹。毛翰先生面对此等现象,并未作狮子吼,而是以习惯性的无声的微笑,不求闻达,积多年之辛劳,乃成《中国周边国家汉诗概览》之书,作为对于这一潮流的回答。
   本书以东亚四邻的汉诗发展史为线,以断代为面,以名家名作为点,力图展现中国周边国家汉诗发展的多元的、不可重复的历史。这种跨民族文化的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并不是一种畸形的例外,只要回顾拉丁文学在欧洲早期的跨国流行,就不难发现,此乃特殊历史时期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翰的工作显出了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深刻意义。
   从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的汉诗上溯,探寻中国古典诗歌与邻国汉诗的文化的共时性和共通性,找到这个逻辑起点以后,毛翰先生接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国诗歌及诗学的流播,二是邻国汉诗的审美流变。面对各国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远流长的吸纳、仿效及交流的复杂历史,毛翰显示出真正的学术勇气,他并没有仓促拿出惊世骇俗的断言,而是系统地积累、梳理学术资源。做这样的工作,其繁琐,其艰辛,往往不为外人所知,但是,其学术功力和毅力却不可小觑。急功近利的人士,是不甘心把冷板凳坐到这么多年的。做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令人想起齐威王所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但是,一飞冲天谈何容易,每一飞腾,都要付出多少辛劳,才能把读者带到那遥远的古代文化语境中去。
   在《朝鲜汉诗概览》一章中,毛翰指出:“朝鲜的汉诗,最早可以追溯到箕子在朝鲜立国后,回到故国之所作。《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从朝鲜归来,朝见周天子,经过商朝故都,见宫室被毁,夷为农田,遍生庄稼,不禁伤怀,于是作《麦秀》之歌。”“《箜篌引》《黄鸟歌》等为四言诗,沿用着中国《诗经》的体式。(黄鸟意象亦屡见于《诗经》。)其后则与中国一样,流行五言诗、七言诗。”其《日本汉诗概览》一章指出:“日本汉诗诞生于天智天皇时代,是中国古诗流播海外衍生出来的一大支脉。”“根据其兴起、承续、鼎盛、衰落的历程,也不妨把日本汉诗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名之。”其《越南汉诗概览》一章指出:“越南汉诗的出现却相当晚。或许,曾经出现的诗篇,没能保存下来,随着岁月一起散佚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越南人作的诗,是廖有方《题旅榇》:‘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载于《全唐诗》。”其《琉球汉诗概览》一章指出:“想琉球蕞尔小国,其面积和人口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普通县份,竟有这么多诗人骚客,一次册封,与清朝使臣唱酬,竟会涌现这么多风雅醇正的诗篇,真让人刮目相看!”可贵的不仅仅是片断的资料,而是其系统性。只有系统化了,才能发现传承的内在的逻辑,或远,或近,或兴、或衰,邻国的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都存在薪尽火传的内在联系。朝鲜汉诗一篇的结语中引用李氏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的一段话很有趣:“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如果不从大汉族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样的话语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时光的隧道,真切感受当年的文化气场。
   本书以史为脉络,以论为纽结,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真切地再现了朝鲜越南日本琉球汉诗的兴起、承续、鼎盛、衰落的历史轨迹和动态结构,抚古今于须臾,寓千载于一瞬,各国汉诗的纷繁变幻的历史景观尽收眼底。尤其可贵的是,毛翰先生能以历史家的眼光站在当代的高度审视古典文献,同时又十分珍惜各国汉诗中的独特风貌,显示了历史主义与当代思维相结合的睿智。以越南汉诗的研究为例,毛翰先生按编年史的方式展现了越南汉诗的宏伟画卷后指出:“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离心倾向的作品,是争战、分裂和对抗的产物,是其民族独立意识的结果,以李常杰《南国山河》和邓容《感怀》为代表,作品尽管很少,却颇有分量和杀伤力。表现出向心倾向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亲和力的产物,是文化认同感以及历代南迁者的民族认同感的结晶,大概可以胡季犛《答北人问安南风俗》、范汝翼《题新学馆》、冯克宽《答朝鲜使臣李晬光》、邓陈琨《征妇吟曲》以及潘佩珠《哀越南》为代表,以篇目计,占了越南汉诗的绝大部分,其情思韵致与中国诗歌水乳交融,往往见不出什么差异。”跟随毛翰先生,以诗读史,以史出论,在诗、史、论三者结合中,游走于龙蛇之门,穿梭于历史硝烟,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历史洞见比比皆是。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创造力,是推动审美心态发展的直接契机,往往孕育出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审美实践的结晶。毛翰先生通过典范作家与典范作品,突显邻国各个时代的汉诗的最高艺术成就。所选近千首诗,都是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心理感情和特别的艺术境界的凝结升华。再加上毛翰先生在深刻地阐明其优美的韵律、绚丽多彩的语言,读者不难享受到身临其境审美感知。
   特别有趣的是本书的十二篇附录:崔致远《檄黄巢书》、李承休《帝王韵纪》、申炅《再造藩邦志》(节录)、姜公辅《对直言极谏策》、陈国峻《谕诸裨将檄文》、莫挺之《玉井莲赋》、张汉超《白藤江赋》、阮廌《平吴大诰》、邓陈琨《征妇吟曲》、佚名《怀风藻·序》、大桥若水《本朝三字经》和向德宏《上李鸿章请愿书》,均堪称汉文化的奇葩。尽管作者身份不同,诗赋文章等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表现出周边四邻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曾经有过的一体化的联系。例如:崔致远十二岁由新罗来长安读书,十八岁考中进士,出任宣州溧水(今属南京)县尉,后遭逢黄巢之乱,应召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下,写下《檄黄巢书》。陈国峻,越南陈朝宗室,抗元名将,其《谕诸裨将檄文》,一口气举出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忠臣义举,鼓舞其麾下将士保家卫国的斗志。向德宏,琉球王国紫巾官,琉球末代国王尚泰的妹婿。1876年12月受其国王秘遣,前往中国请求救援。1879年日本强灭琉球国,向德宏两次上书李鸿章,1885年三上其书。十一篇附录,均表现出宏富的文化魅力,既有其本国特色,又表现出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人生境界追求、理想人格建构等特点,与中国传统诗文风格相近,形式相类。事实上,当我们侧耳倾听邻国诗人在历史深处的低吟高唱时,眼前浮现的还是剪不开、斩不断的跨民族跨地域的相互联系的东亚文化之网。
   当我们欣赏毛翰先生为我们所展现的各国绚丽的汉诗时,不能不关注各国汉诗的历史命运,不能不关切曾经血脉相连的各国文化传统在当今时代的走向,这也就是毛翰《中国周边国家汉诗概览》一书所注目的。毛翰先生在书中指出:朝鲜自“1945年以后,半岛南北不约而同地停用汉字,汉诗遂成明日黄花。在箕子故国,在昔日的‘小中华’,存在了两三千年,繁荣了一千多年的汉诗,对于只识谚文不习汉字的现代朝韩人,已经无异于‘外国文学’了。”对越南而言,自“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到来,又创造出一种记录越南方言的罗马拼音文字,并逐渐流行开来,构成对汉字的另一种挑战。由于法国殖民主义当局的刻意排斥,和1919年科举制度的最后废除,汉字汉诗在越南逐渐式微。至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宣布全面推行罗马拼音文字教育,汉字遭废止,汉诗亦退出历史舞台,只残存于华人社区。对于现代越南,这意味着去中国化,意味着强化其国家的独立自主,也意味着自断其两千余年来的历史文化血脉。”毛翰先生还指出:“一千多年的日本汉诗,从奈良时代前后的兴起,五山时代的成长,江户时代的繁荣,到明治维新后的再度繁荣后的渐行寥落。”这是历史的困惑,这是现实的悲哀。在本篇结语中,毛翰先生的一段引文颇为耐人寻味:“日本学者加藤彻2006年2月出版的《汉文的修养——什么创造了日本文化》一书指出:在日本,有的人认为,汉文只不过是外国语,汉字只不过是中国人创造的外来的文字,所以应当加以排斥。那么,大米也只不过是从中国大陆传来的农作物,所以我们提倡不吃大米怎么样?大米之外,从酱汤、茶到大萝卜,这些标准的‘日本食品’都是从大陆中国传来的。那么,在日本搞一个不喝酱汤、不饮茶、不吃大萝卜的运动怎么样?而朝鲜半岛和越南排斥掉了汉字汉文,又得到了什么呢?”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大转变的世纪,是中国文化大转变的世纪,也是世界文化大交汇的世纪。历史的遗产值得珍视。朝鲜、越南、日本、琉球汉诗曾有过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把其中优秀的,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用现代眼光加以审视,把它们融入现代美学体系的结构之中,是今人的责任。但是,要这样做的前提,就是收集资料,系统地、全面地占有资源。这是一项扛鼎的工作,不是一般大而化之的搬用西方文论那么热闹,那么容易引人喝彩。毛翰作了这样的选择,为异国汉诗的跨文化研究甘当拓荒者。对于正当壮年,学术研究正面临着可观前景的毛翰来说,甘于寂寞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又功德无量。
   作为诗人兼诗歌评论家的毛翰先生在撰写《中国周边国家汉诗概览》一书时,融进了他本人极深的情感,在进入特定的邻国汉诗审美情境之后,他以充满独具情韵的眼光来观赏与晤对,他不只是用眼,更是用心来观察,来写作,从他的文字中,可以品味他的诗人情怀,品味他的历史的感伤和愤懑。毛翰先生在《日本汉诗概览》一章的结语中深沉回顾:“当中国《诗经》已位居六经之首,风雅遍布神州,以至于‘不学诗,无以言’之时,孤悬海外的日本还处在蛮荒蒙昧之中;当中国诗歌进入盛唐登峰造极之时,日本诗歌才呀呀学语,临帖描红。但日本又是一个极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民族,一个幸运的民族。‘礼乐传来启我民,当年最重入唐人。’从徐福、鉴真,到朱舜水,一代一代的华人东渡,不断地给这个民族注入新的文化血液。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华夏中国诗人辈出,是日本取之不尽的偶像和法帖。”面对如今的文化断裂,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挑战的现实,他在《朝鲜汉诗概览》一章的结语中直抒胸臆:“我们该有的,只是复兴中华的责任,再造盛世的使命。毕竟,只有在中华文化辉煌的时代,才有人‘每慕中华’,‘愿生中国’,‘梦至京师’;只有在中华民族强盛的时代,才见‘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才有人僭称中华。”赤子之心,拳拳之情跃然纸上。
   细读到此,谁能不为毛翰先生的情怀感动,为他在理性思考中的激情所振奋!历史也许已经过去,但情理交融的思索却永远不会休息,思想者永远只能在思想的痛苦中享受欢欣。眼下福州正是酷暑,受毛翰先生热情所感染,作此序。
  
其他文献
摘 要:水利借款与近代外债出现的根源具有同质性,即是出于国家财政的困窘。以导淮工程为中心,介绍了张謇在民初力图借用外资治理淮河的主张。晚清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相关水利借款,却印证了张謇利用外资解决中国水利问题的合理性。水利投资应视为生产性投资,水利事业的特殊性决定在借款过程应得到政府财政的担保和支持。  关键词:外债;导淮工程;张謇;英庚款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诗人毛翰的PPS格式的电子音画诗,具有互文性、前景化、动态性的美学特征。这种超文本、超网络的多媒体诗歌实验,展现了网络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广阔空间与乐观前景,既有引领新潮的前沿性探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书画紧密结合,遣兴抒怀、关怀社会的优良传统。有必要将此PPS格式诗歌的美学实验,置于整个网络文学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诗歌;超文本诗歌;超网络;互文性;前景化;
期刊
摘 要:在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利用非参数DEA方法对2006-2010年全国30个省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再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各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由于技术退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
期刊
摘 要: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男性涌入城市打工,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她们在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多重压力时,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自身的压力。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留守妇女;互助合作;生活压力;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孤独意绪是贯穿爱伦坡小说的基调。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爱伦坡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意识既同作者自己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孤独意识虽然给人一种痛苦的感受,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却是重铸人格、升华艺术精神的激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爱伦坡;孤独意识;根源;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1:
期刊
摘 要:广西东部多语族群地区成员语言习得有其特点及规律,研究表明,多语兼用与族群杂居,生产生活交流,婚姻互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有关,与习得者年龄等关系不明显。以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托,多角度探讨了多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多语型;英语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
期刊
摘要: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映射出人类在混乱而神秘的世界里熠熠生辉的联结理想。印度的大自然因其混乱而神秘成为宇宙的缩影。小说人物对联结理想的追求反映了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时陷入的困境。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隔膜和英印两个种族间联结的断裂,隐喻了人类相互隔离、无法结合的无奈,同时又哲理而诗意地隐含联结可能性的存在。福斯特说“也许生命是神秘的,而不是混乱的。”惟有不断学习,互相尊重,并在平等
期刊
摘 要:日本汉诗是中国古诗流播海外衍生出来的一大支脉。日本汉诗诞生于天智天皇时代,其后一千多年的日本汉诗史被分为王朝、五山及战国、江户、明治后四个时期。天智天皇时代起,及整个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这五百余年被称为日本汉诗的王朝时期。《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汉诗总集,多临摹之作。平安之初,相继出现了三部汉诗总集,即《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  关键词:日本汉诗;王朝时期;怀风藻  
期刊
摘 要:沈从文女性观既与鲁迅女性观存在着异同浅深之处,也同胡适女性观有着亲疏远近之趣。总体比较而言,沈从文则更多从人性论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我国女性问题。其女性观既反映了封建习俗对乡下女子生命情欲的残酷扼杀,又揭示出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空虚;既主张女性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又深受男权思想意识浸染而轻视女性人格,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而矛盾相交情形。但其从女性外表美发展而来、融自然美和生命美于一体的女性美观,却
期刊
摘 要:自明初至清末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明代琉球汉诗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汉诗,自顺治年间开始,风行二百年。琉球汉诗大致有两大主题,一为有国之乐,二为亡国之痛。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程顺则是其代表。  关键词:琉球汉诗;有国之乐;程顺则  中图分类号:I1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3-003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