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足于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教学,阐述在工科院校背景下,如何遵循艺术学科(建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借鉴强势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解决安徽理工大学及其它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科背景;艺术教育;功能开发;改革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95-03
收稿日期:2011-10-2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0jyxm043)资助
作者简介:李岩(1977-),女,安徽淮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教学工作。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趋势日渐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的态势仍在不断加强,许多院校都相继增设和开办了建筑学专业。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1983所普通高校中,已经有179所院校设立了建筑学专业。显而易见,建筑学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目前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众所周知,建筑学横跨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具备双重属性。尽管技术在建筑学上通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艺术又随时促进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而在国内却是差别极大,始终把建筑学专业从属于理工科,导致国内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了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要想挖掘工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的艺教功能,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既要借鉴艺术院校的经验,又不能生搬硬套,保持自身的教育特色。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其土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名,2000年开设建筑学专业。本文立足于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试图阐述在工科院校背景下,如何遵循艺术学科(建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借鉴强势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以解决安徽理工大学及其它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工科院校存在严重的生源问题
建筑学作为工科类专业,每年只靠高考文化课分数录取(缺乏相关的艺术科目专业考试),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明显不足。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严重匮乏;对高等教育各专业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向等认识非常模糊。笔者已经在安徽理工大学从事了十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曾在2009年对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507名学生进行调查,50.4%的学生进校前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一知半解,只是盲目选择或者随意选择;有24.3%的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只不过是随大流;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这其中尚有25%左右的人不适合学建筑学这个专业,不具备从事本专业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这些隐患必然成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的瓶颈,势必影响和制约建筑学专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 缺乏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功能中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对学生不受约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所以我们才有了对美的追求并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建筑设计也有了它体现的价值所在。因此,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科院校背景下,在教学中往往以牺牲形象思维为代价,偏重逻辑思维发展,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缺乏科学的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许多院校仍采取《素描》、《水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作为建筑艺术教育的入门课。并分别采取独立授课方式,课程普遍存在相互脱节、与专业课衔接不利等问题。教学中轻理论重技能,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轻描淡写,对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段的训练过分重视。理论的苍白必然导致建筑创作能力的低下。因此,当下国内许许多多的建筑团队和设计公司、甚至建筑学校统统盛行 “剪刀浆糊”的抄袭之风。
(四) 教师梯队发展不平衡
建筑学专业教师教学构成单一。“建筑美术”教学团队游离在建筑学科专业之外,美术教学团队自成一系,止于艺术家(画家)团队。教师在展览和搞创作之余就算完成了美术教学,建筑设计团队的项目与研究缺乏美术团队的参与和交流。
综合以上,应从本专业的招生角度、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环境、人文环境的满足,以及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符合建筑学学科自身发展和建筑学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和利用学院优势的软硬件条件、力争在艺术教育功能开发上有所创新,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的组织、特殊教学条件的满足、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一) 提高理工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针对“新生年”学生美术基础零起点的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指导他们走好进入专业的第一步。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心理成分,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质的积极态度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记得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即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又是掌握的结果,对一门学科深入学习的动机是掌握的更重要的结果之一。利用特色化的艺术教育模式与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掌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合理创设情境教学、分段教学、赏析案例、创设生动前卫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注重情感因素的发现与引导,改变学生 “要我学”的学习状态,督促他们进入到积极渴求新知的“我要学”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缺乏,改善个体兴趣爱、好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厌学心理。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建筑艺术和所有的艺术一样,他的生命力在于艺术的创新能力,所以建筑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艺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实现艺术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艺术课程中应始终强化设计(DESIGN)理念,即便是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也要尽可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思维的释放,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想象力。
2.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要求,促进全部学生成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1)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承认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2)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
(三) 对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1.首先, 从我校的建筑学一、二年级开始把原来独立的《素描》、《水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进行整合,优化普遍存在的相互脱节,浪费课时,与专业设计课衔接不利的问题。其次,艺术教育环节必须考虑人文科学的课程建设,缺乏人文科学价值引领,会使学生缺失对艺术所具有的人类精神和生活引领性的价值的关心。并对《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批评》和《设计史》、《设计心理学》、哲学等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力求从专业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带动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2.在课程设置上,确立科学合理的知识板块。要协调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系统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色。通过全院开设的公共课程,如必须选修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自然科学的相关课程(如地下空间、地下建筑学)等,也可以跨系甚至跨学校的选修,使艺术与工科真正达到融合与渗透。同时,建立和其它艺术设计领域,如动漫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等内在有机联系,强化建筑美术教育的基础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的作用,并建立色彩教学中知识点与钢笔速写和建筑摄影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速写和摄影中潜移默化地巩固素描和色彩的知识。
3.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加强对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
(四) 教师队伍优化提升
院校需要依据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团队模式,让教师能各尽其力。
1. 通过外聘建筑师和艺术大师担当临时或客座教授,来强化信息的流动以及促成不同思想的碰撞。
2. 通过教研、科研项目、学生作业、各级设计大赛评判合作,使不同课程的老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3. 建立完善的建筑美术工作室,积极参与与支持建筑美术专业教师的创作与研究,让美术教师参与到部分设计课程之中,师生交流得到扩展。
4. 同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将学院与事务所、设计院联系起来,使建筑艺术教育结合实际,让设计不再脱离市场。
三、 结语
结合工科院校背景,对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尤其对艺术教育功能进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总结出一套既结合工科院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又符合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向、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采取立见实效的措施与手段,为我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纪怀禄. 不拘一格育人才[J]. 建筑学报,2003 (12): 43-47.
[2] 孙衡. 谈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J] .艺术教育,2008(12): 111-113.
[3] 李岩. 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现状——探析《建筑初步》课教学[J]. 艺术教育,2009(12): 67-69.
[4] 沈红心. 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 陕西教育,2009(3): 20-23.
关键词:工科背景;艺术教育;功能开发;改革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95-03
收稿日期:2011-10-2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0jyxm043)资助
作者简介:李岩(1977-),女,安徽淮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教学工作。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趋势日渐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的态势仍在不断加强,许多院校都相继增设和开办了建筑学专业。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1983所普通高校中,已经有179所院校设立了建筑学专业。显而易见,建筑学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目前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众所周知,建筑学横跨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具备双重属性。尽管技术在建筑学上通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艺术又随时促进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而在国内却是差别极大,始终把建筑学专业从属于理工科,导致国内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了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要想挖掘工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的艺教功能,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既要借鉴艺术院校的经验,又不能生搬硬套,保持自身的教育特色。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其土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名,2000年开设建筑学专业。本文立足于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试图阐述在工科院校背景下,如何遵循艺术学科(建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借鉴强势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以解决安徽理工大学及其它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工科院校存在严重的生源问题
建筑学作为工科类专业,每年只靠高考文化课分数录取(缺乏相关的艺术科目专业考试),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明显不足。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严重匮乏;对高等教育各专业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向等认识非常模糊。笔者已经在安徽理工大学从事了十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曾在2009年对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507名学生进行调查,50.4%的学生进校前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一知半解,只是盲目选择或者随意选择;有24.3%的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只不过是随大流;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这其中尚有25%左右的人不适合学建筑学这个专业,不具备从事本专业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这些隐患必然成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的瓶颈,势必影响和制约建筑学专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 缺乏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功能中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对学生不受约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所以我们才有了对美的追求并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建筑设计也有了它体现的价值所在。因此,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科院校背景下,在教学中往往以牺牲形象思维为代价,偏重逻辑思维发展,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缺乏科学的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许多院校仍采取《素描》、《水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作为建筑艺术教育的入门课。并分别采取独立授课方式,课程普遍存在相互脱节、与专业课衔接不利等问题。教学中轻理论重技能,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轻描淡写,对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段的训练过分重视。理论的苍白必然导致建筑创作能力的低下。因此,当下国内许许多多的建筑团队和设计公司、甚至建筑学校统统盛行 “剪刀浆糊”的抄袭之风。
(四) 教师梯队发展不平衡
建筑学专业教师教学构成单一。“建筑美术”教学团队游离在建筑学科专业之外,美术教学团队自成一系,止于艺术家(画家)团队。教师在展览和搞创作之余就算完成了美术教学,建筑设计团队的项目与研究缺乏美术团队的参与和交流。
综合以上,应从本专业的招生角度、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环境、人文环境的满足,以及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符合建筑学学科自身发展和建筑学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和利用学院优势的软硬件条件、力争在艺术教育功能开发上有所创新,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的组织、特殊教学条件的满足、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一) 提高理工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针对“新生年”学生美术基础零起点的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指导他们走好进入专业的第一步。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心理成分,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质的积极态度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记得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即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又是掌握的结果,对一门学科深入学习的动机是掌握的更重要的结果之一。利用特色化的艺术教育模式与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掌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合理创设情境教学、分段教学、赏析案例、创设生动前卫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注重情感因素的发现与引导,改变学生 “要我学”的学习状态,督促他们进入到积极渴求新知的“我要学”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缺乏,改善个体兴趣爱、好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厌学心理。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建筑艺术和所有的艺术一样,他的生命力在于艺术的创新能力,所以建筑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艺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实现艺术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艺术课程中应始终强化设计(DESIGN)理念,即便是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也要尽可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思维的释放,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想象力。
2.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要求,促进全部学生成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1)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承认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2)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
(三) 对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1.首先, 从我校的建筑学一、二年级开始把原来独立的《素描》、《水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进行整合,优化普遍存在的相互脱节,浪费课时,与专业设计课衔接不利的问题。其次,艺术教育环节必须考虑人文科学的课程建设,缺乏人文科学价值引领,会使学生缺失对艺术所具有的人类精神和生活引领性的价值的关心。并对《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批评》和《设计史》、《设计心理学》、哲学等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力求从专业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带动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2.在课程设置上,确立科学合理的知识板块。要协调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系统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色。通过全院开设的公共课程,如必须选修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自然科学的相关课程(如地下空间、地下建筑学)等,也可以跨系甚至跨学校的选修,使艺术与工科真正达到融合与渗透。同时,建立和其它艺术设计领域,如动漫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等内在有机联系,强化建筑美术教育的基础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的作用,并建立色彩教学中知识点与钢笔速写和建筑摄影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速写和摄影中潜移默化地巩固素描和色彩的知识。
3.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加强对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
(四) 教师队伍优化提升
院校需要依据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团队模式,让教师能各尽其力。
1. 通过外聘建筑师和艺术大师担当临时或客座教授,来强化信息的流动以及促成不同思想的碰撞。
2. 通过教研、科研项目、学生作业、各级设计大赛评判合作,使不同课程的老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3. 建立完善的建筑美术工作室,积极参与与支持建筑美术专业教师的创作与研究,让美术教师参与到部分设计课程之中,师生交流得到扩展。
4. 同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将学院与事务所、设计院联系起来,使建筑艺术教育结合实际,让设计不再脱离市场。
三、 结语
结合工科院校背景,对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尤其对艺术教育功能进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总结出一套既结合工科院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又符合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向、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采取立见实效的措施与手段,为我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纪怀禄. 不拘一格育人才[J]. 建筑学报,2003 (12): 43-47.
[2] 孙衡. 谈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J] .艺术教育,2008(12): 111-113.
[3] 李岩. 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现状——探析《建筑初步》课教学[J]. 艺术教育,2009(12): 67-69.
[4] 沈红心. 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 陕西教育,2009(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