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一支考古学家队伍在希腊爱琴海的一个名为安梯基齐拉的小岛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失事船只的残骸。在清理古迹的时候,人们偶然找到一个像钟表齿轮状的奇怪装置。当时,该物体被海水冲刷了2000多年,表面已经生出厚厚锈迹,并被藻类所覆盖。考古史上第一个时钟结构装置1000多年前才在西欧出现,因此,专家们对这台2000多年前的钟表齿轮状物体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用发现地的名字命名它,把它称为“安梯基齐拉装置”。
“安梯基齐拉装置”由手工制成,做工精细,仪器由黄铜质齿轮和刻度盘组成,30个齿轮彼此咬合。研究发现,该装置大约制造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公元前65年左右随船沉入42米深的水中。在发现这一奇怪装置后的一百多年中,美国、英国以及希腊等国的几代科学家一直对“安梯基齐拉装置”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直至2006年11月30日,国际科学界最著名的杂志——《自然》刊登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揭开了这个百年之谜:这个看起来锈迹斑斑的类似钟表齿轮的模型竟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计算机”,它的用途是计算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行规律。
“安梯基齐拉装置”被发现时只剩下82个黄铜碎片,但各国科学家利用高清晰度x光线断层摄影术,重造了一个模型。他们仔细阅读了刻在齿轮上的文字,发现这些文字的含意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有关。它的刻度盘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何时出现,甚至还能将月球的椭圆形轨道考虑进去。由于月球运行轨道受不同位置的运行速度影响而有差异,因此精确追踪月球运行轨迹不是那么容易。牛顿就曾因为研究这一问题而绞尽脑汁,没想到古希腊人早已对此了如指掌。
科学家们认为,该装置原有37个齿轮,整个咬合的齿轮设备可以安装在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10余厘米的木箱中以方便移动。该装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普通运算,还可以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另外它还是一个可运算的日历,精确度甚至能将闰年考虑进去。有的科学家认为,因为该装置主要用于探测星体的运行,很可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冬季取暖史话 范士忠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有。火种的发明,一是为了烧煮食物,二是为了冬天取暖。古代先民为了随意挪动火堆,保存火种,便把火种放在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叫“炉”或“灶”。古时人们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比较讲究的炭盆是用铜或铁制成的,最次的就是用泥土烧制的炭盆了。
到了唐代人们用金属制成的“手炉”和“脚炉”取暖。“手炉”呈椭圆形,里面放木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炭,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取暖。“脚炉”即“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面灌上热水,睡觉时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的诗句,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至于“火炕”,其历史已有2 000年以上了,《诗经·小雅·瓠叶》记载:“炕火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烤炙,但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火炕源于古代的“火窝子”,也叫“烧地卧土”。因为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炕,炕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炕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因为野兽看见土坑,疑是陷井,畏退不前。《汉书》中记载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说他“凿地为坑,置□火度日”,睡的就是“火窝子”。以后,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就跟着人们进了村舍。“火窝子”演变为火炕,可能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和“火”相依为命,时时离不开它,所以就想办法研究改进:第一阶段人们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防止火光外溢,免得酿成火灾;第二阶段和做饭的锅灶相连;第三阶段火炕后端加上烟囱,防止烟气呛人;第四阶段给火炕前后两端加了“落火膛”,增加了燃料二次燃烧和防止倒烟的设施。这时火炕已基本完备。在北方不仅平民百姓睡火炕,就是皇宫中也置火炕。北京故宫的储秀宫是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屋里就建有火炕。火炕除供取暖睡觉外,还有医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作用,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最早的暖窖,就与火炕有关。用大炕培育地瓜秧苗的方法,在辽宁、山东、河南等地至今仍很流行。
提到暖气,人们以为是从西方传进我国的,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用暖气来取暖了。清代《野语》一书中曾有记载:“武林(杭州)有公馆一座……中有暖宫两楹,地铺方砖,其下承以铴槽,天寒则自外注灌热水,暖气上达,举座皆温。”书中所说的暖气,取暖原理与今天的暖气基本相同,而当时的许多欧洲人还在用烧木头的壁炉取暖呢。
“安梯基齐拉装置”由手工制成,做工精细,仪器由黄铜质齿轮和刻度盘组成,30个齿轮彼此咬合。研究发现,该装置大约制造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在公元前65年左右随船沉入42米深的水中。在发现这一奇怪装置后的一百多年中,美国、英国以及希腊等国的几代科学家一直对“安梯基齐拉装置”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直至2006年11月30日,国际科学界最著名的杂志——《自然》刊登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揭开了这个百年之谜:这个看起来锈迹斑斑的类似钟表齿轮的模型竟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计算机”,它的用途是计算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行规律。
“安梯基齐拉装置”被发现时只剩下82个黄铜碎片,但各国科学家利用高清晰度x光线断层摄影术,重造了一个模型。他们仔细阅读了刻在齿轮上的文字,发现这些文字的含意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有关。它的刻度盘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何时出现,甚至还能将月球的椭圆形轨道考虑进去。由于月球运行轨道受不同位置的运行速度影响而有差异,因此精确追踪月球运行轨迹不是那么容易。牛顿就曾因为研究这一问题而绞尽脑汁,没想到古希腊人早已对此了如指掌。
科学家们认为,该装置原有37个齿轮,整个咬合的齿轮设备可以安装在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10余厘米的木箱中以方便移动。该装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普通运算,还可以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另外它还是一个可运算的日历,精确度甚至能将闰年考虑进去。有的科学家认为,因为该装置主要用于探测星体的运行,很可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冬季取暖史话 范士忠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有。火种的发明,一是为了烧煮食物,二是为了冬天取暖。古代先民为了随意挪动火堆,保存火种,便把火种放在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叫“炉”或“灶”。古时人们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比较讲究的炭盆是用铜或铁制成的,最次的就是用泥土烧制的炭盆了。
到了唐代人们用金属制成的“手炉”和“脚炉”取暖。“手炉”呈椭圆形,里面放木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炭,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取暖。“脚炉”即“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面灌上热水,睡觉时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的诗句,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至于“火炕”,其历史已有2 000年以上了,《诗经·小雅·瓠叶》记载:“炕火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烤炙,但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火炕源于古代的“火窝子”,也叫“烧地卧土”。因为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炕,炕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炕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因为野兽看见土坑,疑是陷井,畏退不前。《汉书》中记载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说他“凿地为坑,置□火度日”,睡的就是“火窝子”。以后,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就跟着人们进了村舍。“火窝子”演变为火炕,可能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和“火”相依为命,时时离不开它,所以就想办法研究改进:第一阶段人们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防止火光外溢,免得酿成火灾;第二阶段和做饭的锅灶相连;第三阶段火炕后端加上烟囱,防止烟气呛人;第四阶段给火炕前后两端加了“落火膛”,增加了燃料二次燃烧和防止倒烟的设施。这时火炕已基本完备。在北方不仅平民百姓睡火炕,就是皇宫中也置火炕。北京故宫的储秀宫是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屋里就建有火炕。火炕除供取暖睡觉外,还有医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作用,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最早的暖窖,就与火炕有关。用大炕培育地瓜秧苗的方法,在辽宁、山东、河南等地至今仍很流行。
提到暖气,人们以为是从西方传进我国的,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用暖气来取暖了。清代《野语》一书中曾有记载:“武林(杭州)有公馆一座……中有暖宫两楹,地铺方砖,其下承以铴槽,天寒则自外注灌热水,暖气上达,举座皆温。”书中所说的暖气,取暖原理与今天的暖气基本相同,而当时的许多欧洲人还在用烧木头的壁炉取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