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开始时,杨松贺习惯性地抽出一支烟,刚点燃,看到有女士在场,旋即掐灭。随后他坐在椅子上,开始接受采访。
年轻,儒雅,温和,这是杨松贺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讲话初始音调很低,但语速极快,由于十多年南方的生活经历,他的口音中夹杂着几缕南方音调。
随着谈话的深入,他的音调逐渐激昂起来,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从银鸽的管理理念谈到他的大学生活,谈到现在房地产政策,谈到政府的决策,甚至谈到何为一个男人的悲哀。
杨松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汉子。小时候,他的梦想仅仅是“娶上媳妇,不要做光棍”,甚至在他考上大学那年,母亲就请来人为他说亲,因为家里弟兄四个,但仅有三间房,母亲不想让他占家里的房子。
而随后杨松贺的命运发展轨迹远远超出了母亲为他设计的路线,他不但“娶媳妇”不成问题,还成为博士,并去深圳开创了一片天地。
2001年,对于杨松贺来说,注定是一场改变和转机。那一年,他回到了漯河,开始了自己的银鸽之旅。杨松贺的银鸽之旅,几多惊险,几多波折,但始终一路顺畅,对于取得的成就,杨松贺调侃地表示,“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话有命还得有运”,而这又何尝不是他努力经营、不断奋斗使然。
杨松贺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看上去非常温和;但同时经过长期的商战洗礼,又让他具有一种自信、强硬、严厉、说一不二的气质。
他笑称自己是“商儒”,而非“儒商”,因为先是企业家,而后才是知识分子,他倡导“流氓、博士、无道理”理论,这几个大字一直是他的办公室最显著的特色。
采访过程中,杨松贺的手始终放在椅子的扶手上,肢体语言近乎单调,然而他的表情始终洋溢着一种成熟男人的干练和自信,关于银鸽的未来,他想得很远,“把银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样对得起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几千名员工”。
43岁,正是一个男人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未来对于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自信的“赌徒”
杨松贺之于银鸽虽非“元老”,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一手缔造了这个中部龙头造纸企业的今日辉煌。
2001年之前,杨松贺的履历表虽简单,却经历丰富。自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杨松贺就南下深圳,其间,他一步步从基层做起,从一名企业职工到经理再到后来的总经理助理、总经理、董事长助理;同时,大学期间主修历史学和法学的杨松贺,到深圳却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投资和资本运营领域,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他务实好学的内在品质,也让他具备了掌管一个大企业的基本素质。
2001年,时年34岁的杨松贺空降银鸽集团。其时,他对造纸业可谓“一窍不通”。至今,在银鸽集团还流传着杨松贺初到集团第一天上班所遭遇的笑话。
上班第一天,杨松贺在参观完造纸车间后,将手撑在一块“纸板”上问道:“怎么没有看到纸浆。浆在哪儿?”他得到的回答是:“就在您手下。”造纸用的“纸浆”,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呈现液态,而是一种或干或湿的纤维物,这一问答也“震惊”了当时在场的银鸽人。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杨松贺在银鸽大展拳脚,或者可以说,正是在业务上的不专业,才使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松贺接手时的银鸽,面临即将被打入ST“冷宫”的境地,拥有高达2.27亿元的巨额亏损。
银鸽的前身河南省漯河市第一造纸厂,曾是中国最早的五大造纸企业之一。作为“中国草浆(麦草制浆)第一股”,银鸽投资于1997年4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两次募集资金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
但绝大部分募集资金并没有用来发展主业,而是被投向了股市。在轻松获利数千万元后,银鸽投资的管理层更是通过委托理财开始了疯狂的股市大冒险,随后即遭遇了著名的“银广厦事件”,企业账面上只剩下60万元。
进还是退?进?如何进?这是上任后杨松贺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深思熟虑后,杨松贺毅然决定卖掉所持有的银广厦股票。
对杨松贺而言,这是一场赌博。
如果赌赢了,银鸽无疑取得了继续发展的宝贵资金;如果赌输了,杨松贺将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
当时,杨松贺坚决不让董事会在“卖掉股票”的决议上签字,不能让董事会来承担赌输的责任。他表示,赌输了一切责任由他个人承担。
事实证明杨松贺赌对了。正是靠着卖掉股票收回的1876万元,这笔被杨松贺称为“企业的救命钱”,为当时处于困境的银鸽创造了继续发展的条件。
3个月后,银鸽集团面貌一新,并先后从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获得了1500万元和4000万元的资金注入。2002年,银鸽集团扭亏为盈,销售收入突破4.4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我们企业借500万都借不来,现在我们借5个亿都不用我出面。”时至今日,杨松贺轻松调侃。
他正是靠着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信心和魄力,赢得了银鸽集团员工和董事会的充分信任,也为杨松贺之后在银鸽施展拳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通过的“独裁”
“1∶8”通过,这同样是在银鸽广为流传的关于杨松贺的另一故事。
逐步走上正轨的银鸽,一直以文化用纸为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每个品种都有它的周期,虽然每一个品种制造的工艺差不多,但用途、原材料不同,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同。
同时,按照杨松贺的性格,他也不会满足于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在他的心中,关于银鸽发展的更大蓝图正在规划,“我们不追求完全的专业化,而是追求专业化内部的多元化。”按照这一思路,经过市场考察,杨松贺决定让银鸽上生活用纸。
当这一决定在董事会进行表决时,除杨松贺之外的其他8名董事会成员一致反对,反对理由很多。
面对这种局面,杨松贺在短暂沉默之后,对企业极度负责的情感还是占了上风.他冷静而坚定地表示:“好了,这项决定1∶8通过,散会!”他转身离去,惊讶和错愕的表情定格在其他董事会成员的脸上。
“如果想让大家信任你,就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企业中去,把企业当做自己的生命,没有自己的私心杂念。把企业当做生命去经营,为之付出、为之承担责任、为之赴汤蹈火。”杨松贺谈到当初的决定,言语凝噎,几度动容。
随后,这项1∶8通过的决定也得到了实施。2004年1月份,银鸽采用技术改造的方式将漯河市的一家造纸厂银河纸业改造成了1.2万吨生活用纸的生产基地,这也成为日后银鸽业绩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这证明了杨松贺决定的正确性。
此后,银鸽的董事会决议上也出现过几次“1∶8”通过的独裁决定。对此,杨松贺感叹,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如果你的所有想法都能够被别人所理解,那么你的想法也都是很普通的,作为企业,政治上需要“独裁”。
“独裁”只是性格不是行为,恰恰也说明杨松贺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同样懂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会以一叶障目独断专行。
有过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都会有这样的同感:“独裁”其实是创业过程中,历史所赋予你的一种使命和责任。背上肩负着这个企业兴衰成败,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单肩挑天下,独裁的背后往往是压力和考验,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还是提倡民主决策的,企业当时的状态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非正常状态。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老是让一把手操心是不利于发展的,但是这个过程是必需的。”谈到所谓的“独裁”,杨松贺表示,董事长的签字应当成为一个例行的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的决策才应该是真正的决策。
同时,在杨松贺看来,董事长就干三件事:理念、治理、用人。“一个企业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围绕这个理念对企业进行治理。我经常对领导班子说干不干是我说了算,怎么干是你说了算。比如上不上一个项目是我说了算,但是怎么上这个项目,这个过程我就不表态了。这三件事干完了,董事长的工作还是挺轻松的。”
谈到自己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杨松贺笑着表示:“我们现在处于半独裁半民主的状态。将来我会逐渐完全把权力让出去。走到最后,董事长的工作就超脱了。”
有“独裁”性格的企业家其实是更有凝聚力的企业家,独裁的背后更多的是企业家才能与才德的征服。
“儒家”触动灵魂式的管理
除去杨松贺的商人成色,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拥有经济学硕士、儒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等头衔,对儒家文化深有研究。2002年,杨松贺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而儒家文化对杨松贺的深刻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采访过程中,他大段引用《论语》来说明他的管理之道。同时,他笑称自己是“商儒”,先是企业家,而后是知识分子。
正是这位“商儒”型的企业家在银鸽的企业管理中将“德”“孝”发挥到极致,让所有员工感动之后,把银鸽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银鸽资金最紧张的2002年春节前,杨松贺让人以董事会名义给所有的员工家属寄去了一封催人泪下的感谢信,并附上50元慰问金。钱虽少,但是却让很多员工家属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结果,叮嘱丈夫、妻子或儿女全心全意为银鸽做贡献的回信,雪花般涌回了公司。
同时,“孝道”也是杨松贺在银鸽大力提倡的理念.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道:“银鸽不用不孝敬父母的人,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对别的人也不会真心实意,就不值得信任。”
有一年的春节,杨松贺在新年贺词中,给所有员工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让女职工回家帮妈妈梳梳头,男职工回家帮妈妈洗洗脚。
就是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庭作业感动了很多员工的父母,据后来杨松贺收到的反馈信息显示,凡是回家给妈妈洗脚的,他们的妈妈全都哭了。
至今,在银鸽还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传统,企业每年过年给每个员工的父母寄365元钱,每逢中秋节给每个员工的父母寄一盒月饼,这个传统一坚持就是8年,正是通过这些人性化的小事激发了员工的感恩之心。
从2001年到现在,杨松贺来银鸽已经有9个年头,每年农历二十七、二十八,他都会风雨无阻地带领管理团队给董事会成员、高管的父母拜年,每到一家,都由他带头跪下实实在在地磕三个头,也就是这一跪,同样让很多父母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每年的除夕杨松贺都是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度过的,初一跟工人一起吃饭。也许有人质疑杨松贺在作秀?但是一作秀就是10年,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和感动?
谈到自己的员工,杨松贺表情柔和,眼神有些模糊,他想到了那些工作在一线,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扳手工作的员工,他想到了那些过年过节加班任劳任怨的员工……而这些可爱的员工才是银鸽业绩持续增长的源泉。
“作为河南的一家造纸企业,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没有交通运输的优势,没有资源的优势,没有地区人才的优势。我们企业放在了一个最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但是我们却起来了。那么我们靠什么来取胜?”杨松贺慷慨激昂地反问道,“以色列啥条件?日本啥条件?关键是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和劣势。”
对此,杨松贺总结道:管理的精髓是哄人,管理的过程在于用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员工的创业激情。
至今,银鸽公司院内的一面墙上还煽情地写着“亲爱的兄弟姐妹,我爱你们”,这面墙同样是杨松贺的杰作。
企业家的简单生活
回忆当初,杨松贺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他接手银鸽之初的心境。
如今,如果把银鸽比作一盘棋的话,杨松贺无疑是一位下得越来越顺手的棋手,他来银鸽的8年间,企业业绩增长了20倍。
相比当初的“落魄”,今天的银鸽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除拥有上市的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拥有河南银鸽地产有限公司、河南永银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四川银鸽竹浆纸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下属企业。现有总资产50.38亿元,员工7000余人。
然而,面对今日取得的成就,杨松贺依然有所遗憾地说:“我后悔把银鸽发展得太慢了,应该再快一些。希望银鸽可以再大一些、再强一些。”
谈到企业将来的规划,杨松贺表示:“我们准备在规模上大规模扩张,下一步扩张的重点是生活纸。然后技术水平方面,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从国外引进,要来个突飞猛进。”
“我的目标是把银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样对得起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几千名员工。”望着远处,杨松贺的脸上有着无比地自信。
谈到自己在银鸽的角色,杨松贺做了形象的比喻:“如果比喻为演奏的话,我是乐队指挥;如果是跳集体舞的话,我是那个喊口号的人。作用还是他们发挥的,我只不过是起了个喊口号的作用,真正让银鸽发展的是我们的团队,团队背后是我们那批可爱可敬的工人。”
而这个管理着几千名员工的董事长除了对企业兢兢业业地付出外,自己的生活却极为简单。简单生活,专心做事,是他一直信奉的生活理念。
衬衫、休闲裤、尖口布鞋是他最喜欢和经常的装扮,这样的人混在人群中跟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任何区别,只有那一副金丝边眼镜和儒雅的气质无意中暴露了他的身份。
杨松贺笑称自己的生活标准也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最爱吃的是一碗捞面条或者是一盘水饺。偶尔出去应酬,他也是“食不知味”,哪个菜离他最近他就夹得最多。
忙碌的工作之余,杨松贺也偶尔打打太极拳,看看儒家学说理论。杨松贺非常享受这种简单的生活。
或许正因为生活的简单,杨松贺才会专心于他的事业。或许也可以说,正因为专心于事业,杨松贺选择了简单的生活。
年轻,儒雅,温和,这是杨松贺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讲话初始音调很低,但语速极快,由于十多年南方的生活经历,他的口音中夹杂着几缕南方音调。
随着谈话的深入,他的音调逐渐激昂起来,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从银鸽的管理理念谈到他的大学生活,谈到现在房地产政策,谈到政府的决策,甚至谈到何为一个男人的悲哀。
杨松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汉子。小时候,他的梦想仅仅是“娶上媳妇,不要做光棍”,甚至在他考上大学那年,母亲就请来人为他说亲,因为家里弟兄四个,但仅有三间房,母亲不想让他占家里的房子。
而随后杨松贺的命运发展轨迹远远超出了母亲为他设计的路线,他不但“娶媳妇”不成问题,还成为博士,并去深圳开创了一片天地。
2001年,对于杨松贺来说,注定是一场改变和转机。那一年,他回到了漯河,开始了自己的银鸽之旅。杨松贺的银鸽之旅,几多惊险,几多波折,但始终一路顺畅,对于取得的成就,杨松贺调侃地表示,“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话有命还得有运”,而这又何尝不是他努力经营、不断奋斗使然。
杨松贺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看上去非常温和;但同时经过长期的商战洗礼,又让他具有一种自信、强硬、严厉、说一不二的气质。
他笑称自己是“商儒”,而非“儒商”,因为先是企业家,而后才是知识分子,他倡导“流氓、博士、无道理”理论,这几个大字一直是他的办公室最显著的特色。
采访过程中,杨松贺的手始终放在椅子的扶手上,肢体语言近乎单调,然而他的表情始终洋溢着一种成熟男人的干练和自信,关于银鸽的未来,他想得很远,“把银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样对得起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几千名员工”。
43岁,正是一个男人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未来对于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自信的“赌徒”
杨松贺之于银鸽虽非“元老”,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一手缔造了这个中部龙头造纸企业的今日辉煌。
2001年之前,杨松贺的履历表虽简单,却经历丰富。自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杨松贺就南下深圳,其间,他一步步从基层做起,从一名企业职工到经理再到后来的总经理助理、总经理、董事长助理;同时,大学期间主修历史学和法学的杨松贺,到深圳却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投资和资本运营领域,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他务实好学的内在品质,也让他具备了掌管一个大企业的基本素质。
2001年,时年34岁的杨松贺空降银鸽集团。其时,他对造纸业可谓“一窍不通”。至今,在银鸽集团还流传着杨松贺初到集团第一天上班所遭遇的笑话。
上班第一天,杨松贺在参观完造纸车间后,将手撑在一块“纸板”上问道:“怎么没有看到纸浆。浆在哪儿?”他得到的回答是:“就在您手下。”造纸用的“纸浆”,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呈现液态,而是一种或干或湿的纤维物,这一问答也“震惊”了当时在场的银鸽人。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杨松贺在银鸽大展拳脚,或者可以说,正是在业务上的不专业,才使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松贺接手时的银鸽,面临即将被打入ST“冷宫”的境地,拥有高达2.27亿元的巨额亏损。
银鸽的前身河南省漯河市第一造纸厂,曾是中国最早的五大造纸企业之一。作为“中国草浆(麦草制浆)第一股”,银鸽投资于1997年4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两次募集资金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
但绝大部分募集资金并没有用来发展主业,而是被投向了股市。在轻松获利数千万元后,银鸽投资的管理层更是通过委托理财开始了疯狂的股市大冒险,随后即遭遇了著名的“银广厦事件”,企业账面上只剩下60万元。
进还是退?进?如何进?这是上任后杨松贺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深思熟虑后,杨松贺毅然决定卖掉所持有的银广厦股票。
对杨松贺而言,这是一场赌博。
如果赌赢了,银鸽无疑取得了继续发展的宝贵资金;如果赌输了,杨松贺将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
当时,杨松贺坚决不让董事会在“卖掉股票”的决议上签字,不能让董事会来承担赌输的责任。他表示,赌输了一切责任由他个人承担。
事实证明杨松贺赌对了。正是靠着卖掉股票收回的1876万元,这笔被杨松贺称为“企业的救命钱”,为当时处于困境的银鸽创造了继续发展的条件。
3个月后,银鸽集团面貌一新,并先后从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获得了1500万元和4000万元的资金注入。2002年,银鸽集团扭亏为盈,销售收入突破4.4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我们企业借500万都借不来,现在我们借5个亿都不用我出面。”时至今日,杨松贺轻松调侃。
他正是靠着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信心和魄力,赢得了银鸽集团员工和董事会的充分信任,也为杨松贺之后在银鸽施展拳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通过的“独裁”
“1∶8”通过,这同样是在银鸽广为流传的关于杨松贺的另一故事。
逐步走上正轨的银鸽,一直以文化用纸为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每个品种都有它的周期,虽然每一个品种制造的工艺差不多,但用途、原材料不同,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同。
同时,按照杨松贺的性格,他也不会满足于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在他的心中,关于银鸽发展的更大蓝图正在规划,“我们不追求完全的专业化,而是追求专业化内部的多元化。”按照这一思路,经过市场考察,杨松贺决定让银鸽上生活用纸。
当这一决定在董事会进行表决时,除杨松贺之外的其他8名董事会成员一致反对,反对理由很多。
面对这种局面,杨松贺在短暂沉默之后,对企业极度负责的情感还是占了上风.他冷静而坚定地表示:“好了,这项决定1∶8通过,散会!”他转身离去,惊讶和错愕的表情定格在其他董事会成员的脸上。
“如果想让大家信任你,就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企业中去,把企业当做自己的生命,没有自己的私心杂念。把企业当做生命去经营,为之付出、为之承担责任、为之赴汤蹈火。”杨松贺谈到当初的决定,言语凝噎,几度动容。
随后,这项1∶8通过的决定也得到了实施。2004年1月份,银鸽采用技术改造的方式将漯河市的一家造纸厂银河纸业改造成了1.2万吨生活用纸的生产基地,这也成为日后银鸽业绩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这证明了杨松贺决定的正确性。
此后,银鸽的董事会决议上也出现过几次“1∶8”通过的独裁决定。对此,杨松贺感叹,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如果你的所有想法都能够被别人所理解,那么你的想法也都是很普通的,作为企业,政治上需要“独裁”。
“独裁”只是性格不是行为,恰恰也说明杨松贺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同样懂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会以一叶障目独断专行。
有过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都会有这样的同感:“独裁”其实是创业过程中,历史所赋予你的一种使命和责任。背上肩负着这个企业兴衰成败,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单肩挑天下,独裁的背后往往是压力和考验,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还是提倡民主决策的,企业当时的状态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非正常状态。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老是让一把手操心是不利于发展的,但是这个过程是必需的。”谈到所谓的“独裁”,杨松贺表示,董事长的签字应当成为一个例行的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的决策才应该是真正的决策。
同时,在杨松贺看来,董事长就干三件事:理念、治理、用人。“一个企业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围绕这个理念对企业进行治理。我经常对领导班子说干不干是我说了算,怎么干是你说了算。比如上不上一个项目是我说了算,但是怎么上这个项目,这个过程我就不表态了。这三件事干完了,董事长的工作还是挺轻松的。”
谈到自己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杨松贺笑着表示:“我们现在处于半独裁半民主的状态。将来我会逐渐完全把权力让出去。走到最后,董事长的工作就超脱了。”
有“独裁”性格的企业家其实是更有凝聚力的企业家,独裁的背后更多的是企业家才能与才德的征服。
“儒家”触动灵魂式的管理
除去杨松贺的商人成色,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拥有经济学硕士、儒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等头衔,对儒家文化深有研究。2002年,杨松贺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而儒家文化对杨松贺的深刻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采访过程中,他大段引用《论语》来说明他的管理之道。同时,他笑称自己是“商儒”,先是企业家,而后是知识分子。
正是这位“商儒”型的企业家在银鸽的企业管理中将“德”“孝”发挥到极致,让所有员工感动之后,把银鸽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银鸽资金最紧张的2002年春节前,杨松贺让人以董事会名义给所有的员工家属寄去了一封催人泪下的感谢信,并附上50元慰问金。钱虽少,但是却让很多员工家属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结果,叮嘱丈夫、妻子或儿女全心全意为银鸽做贡献的回信,雪花般涌回了公司。
同时,“孝道”也是杨松贺在银鸽大力提倡的理念.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道:“银鸽不用不孝敬父母的人,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对别的人也不会真心实意,就不值得信任。”
有一年的春节,杨松贺在新年贺词中,给所有员工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让女职工回家帮妈妈梳梳头,男职工回家帮妈妈洗洗脚。
就是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庭作业感动了很多员工的父母,据后来杨松贺收到的反馈信息显示,凡是回家给妈妈洗脚的,他们的妈妈全都哭了。
至今,在银鸽还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传统,企业每年过年给每个员工的父母寄365元钱,每逢中秋节给每个员工的父母寄一盒月饼,这个传统一坚持就是8年,正是通过这些人性化的小事激发了员工的感恩之心。
从2001年到现在,杨松贺来银鸽已经有9个年头,每年农历二十七、二十八,他都会风雨无阻地带领管理团队给董事会成员、高管的父母拜年,每到一家,都由他带头跪下实实在在地磕三个头,也就是这一跪,同样让很多父母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每年的除夕杨松贺都是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度过的,初一跟工人一起吃饭。也许有人质疑杨松贺在作秀?但是一作秀就是10年,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和感动?
谈到自己的员工,杨松贺表情柔和,眼神有些模糊,他想到了那些工作在一线,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扳手工作的员工,他想到了那些过年过节加班任劳任怨的员工……而这些可爱的员工才是银鸽业绩持续增长的源泉。
“作为河南的一家造纸企业,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没有交通运输的优势,没有资源的优势,没有地区人才的优势。我们企业放在了一个最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但是我们却起来了。那么我们靠什么来取胜?”杨松贺慷慨激昂地反问道,“以色列啥条件?日本啥条件?关键是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和劣势。”
对此,杨松贺总结道:管理的精髓是哄人,管理的过程在于用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员工的创业激情。
至今,银鸽公司院内的一面墙上还煽情地写着“亲爱的兄弟姐妹,我爱你们”,这面墙同样是杨松贺的杰作。
企业家的简单生活
回忆当初,杨松贺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他接手银鸽之初的心境。
如今,如果把银鸽比作一盘棋的话,杨松贺无疑是一位下得越来越顺手的棋手,他来银鸽的8年间,企业业绩增长了20倍。
相比当初的“落魄”,今天的银鸽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除拥有上市的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拥有河南银鸽地产有限公司、河南永银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四川银鸽竹浆纸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下属企业。现有总资产50.38亿元,员工7000余人。
然而,面对今日取得的成就,杨松贺依然有所遗憾地说:“我后悔把银鸽发展得太慢了,应该再快一些。希望银鸽可以再大一些、再强一些。”
谈到企业将来的规划,杨松贺表示:“我们准备在规模上大规模扩张,下一步扩张的重点是生活纸。然后技术水平方面,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从国外引进,要来个突飞猛进。”
“我的目标是把银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样对得起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几千名员工。”望着远处,杨松贺的脸上有着无比地自信。
谈到自己在银鸽的角色,杨松贺做了形象的比喻:“如果比喻为演奏的话,我是乐队指挥;如果是跳集体舞的话,我是那个喊口号的人。作用还是他们发挥的,我只不过是起了个喊口号的作用,真正让银鸽发展的是我们的团队,团队背后是我们那批可爱可敬的工人。”
而这个管理着几千名员工的董事长除了对企业兢兢业业地付出外,自己的生活却极为简单。简单生活,专心做事,是他一直信奉的生活理念。
衬衫、休闲裤、尖口布鞋是他最喜欢和经常的装扮,这样的人混在人群中跟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任何区别,只有那一副金丝边眼镜和儒雅的气质无意中暴露了他的身份。
杨松贺笑称自己的生活标准也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最爱吃的是一碗捞面条或者是一盘水饺。偶尔出去应酬,他也是“食不知味”,哪个菜离他最近他就夹得最多。
忙碌的工作之余,杨松贺也偶尔打打太极拳,看看儒家学说理论。杨松贺非常享受这种简单的生活。
或许正因为生活的简单,杨松贺才会专心于他的事业。或许也可以说,正因为专心于事业,杨松贺选择了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