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并列对举,各尽其美,各臻其盛。在岁月的车轮碾过千年后的今天,在历史的长河荡涤过数百年的现在,它们之所以仍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因为它们的脉络里流淌着的是华夏文化的璀璨。我们应和学生一起穿越时空,与诗词的作者共同轻吟浅唱,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知背后的情感,体味那悠远绵长的意境。
一、紧扣一个字眼
诗词与阅读教学一样,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诗词的切入点往往就是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示儿》的教者就是从一个“悲”字入手,紧扣这个“悲”字层层深入,让学生读出了陆游心中的“悲”,悟到了陆游心中的“情”。首先让学生找一个饱含着诗人情感的字(即悲),接着追问诗人为什么悲伤,再问为什么不见“九州同”呢?这时出示课外的林升《题临安邸》,让学生读后谈感受(悲伤)。此时教者补充:如果老师告诉你,这里的游人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的统治者。都城沦陷了,他们却逃到杭州过起了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日子,你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除了悲伤,还有悲愤)。眼看着金兵入侵、国土沦丧,陆游是多么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祖国的河山啊!一起来读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你看出来了吗?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了吗?(没有)他等啊,盼啊,望啊,恨啊……(悲恨)如今,诗人已重病在床,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望就是60年哪,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最后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读《示儿》)。由此,在一首首相关的诗词品读中,学生渐入佳境,感同身受着词人的情感脉搏,情不自禁地为“悲”而谈,为“情”而读。一个“悲”,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触摸着文字,体验着温度,品味着情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二、梳理一条主线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文本去了解某一位诗人和某一篇作品,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掘出一条通往历史的渠,使这一位诗人和他的创作背景能立体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为此教学中应把握好一根主线。《如梦令》的教者对词的理解和把握都具有独到之处。他紧扣词眼“醉”字,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巧妙地设问词人为何而醉?学生的回答停留在“陶醉”和“喝醉”上。经追问、引导,他们很快得出了:词人是带着喝了些酒的醉意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了。是呀,酒不醉人人自醉,那么作者此刻喝下的是什么酒呢?(自然是甜酒、美酒、蜜酒……)至此,教者话锋一转道:其实词人一生留下的词并不多,但好几首中都出现了“酒”,(出示《声声慢》)学生自读品悟这次词人喝下的又是什么酒?(涩酒、苦酒……)的确,同一个人喝相同的酒,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师出示资料并介绍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学习到这儿,学生似乎都沉浸在词人凄惨悲凉的气氛中,教者深情小结:此时词人有多少不能排解的痛苦都化作一行行文字,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到一个凄苦的老妇,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想到这,怎不要——(指读:“常记”)那次幸福、快乐的郊游呢?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者抓住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相关诗作,凸现诗歌的情感基调,更为独特的还是他营造了一个全面认识李清照的学习“场”。好课都是由一根思维主线贯穿整堂课,辅之以品味、朗读、欣赏、想象、模仿等,使学生深入文本,在学习中积淀知识,提高素养。所以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抓住主线,精心设计,抽丝剥茧,由浅入深。
三、生发一种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灵魂。每首诗词都是诗人用他们的人生遭遇,用他们的碧血丹心,用他们的铁骨柔情乃至生命写成,所以面对古诗词的情感世界,教师应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真正体会到情感的高尚,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情感、理想、信念也会得到升华。《枫桥夜泊》教者在课尾声情并茂地说: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但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生齐读)。于是,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出示陆游的《宿枫桥》、高启的《泊枫桥》、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老师一一引读,点出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动,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相信,当学生学完,这感发“愁眠”的钟声将不绝于耳,刻骨铭心。在诵读经典的一首首“钟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愁眠”的意境,更体会到了“钟声”的温暖。学生的心灵不仅浸润在这悠悠的钟声中,也浸润在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中。
一、紧扣一个字眼
诗词与阅读教学一样,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诗词的切入点往往就是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示儿》的教者就是从一个“悲”字入手,紧扣这个“悲”字层层深入,让学生读出了陆游心中的“悲”,悟到了陆游心中的“情”。首先让学生找一个饱含着诗人情感的字(即悲),接着追问诗人为什么悲伤,再问为什么不见“九州同”呢?这时出示课外的林升《题临安邸》,让学生读后谈感受(悲伤)。此时教者补充:如果老师告诉你,这里的游人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的统治者。都城沦陷了,他们却逃到杭州过起了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日子,你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除了悲伤,还有悲愤)。眼看着金兵入侵、国土沦丧,陆游是多么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祖国的河山啊!一起来读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你看出来了吗?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了吗?(没有)他等啊,盼啊,望啊,恨啊……(悲恨)如今,诗人已重病在床,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望就是60年哪,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最后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读《示儿》)。由此,在一首首相关的诗词品读中,学生渐入佳境,感同身受着词人的情感脉搏,情不自禁地为“悲”而谈,为“情”而读。一个“悲”,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触摸着文字,体验着温度,品味着情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二、梳理一条主线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文本去了解某一位诗人和某一篇作品,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掘出一条通往历史的渠,使这一位诗人和他的创作背景能立体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为此教学中应把握好一根主线。《如梦令》的教者对词的理解和把握都具有独到之处。他紧扣词眼“醉”字,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巧妙地设问词人为何而醉?学生的回答停留在“陶醉”和“喝醉”上。经追问、引导,他们很快得出了:词人是带着喝了些酒的醉意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了。是呀,酒不醉人人自醉,那么作者此刻喝下的是什么酒呢?(自然是甜酒、美酒、蜜酒……)至此,教者话锋一转道:其实词人一生留下的词并不多,但好几首中都出现了“酒”,(出示《声声慢》)学生自读品悟这次词人喝下的又是什么酒?(涩酒、苦酒……)的确,同一个人喝相同的酒,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师出示资料并介绍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学习到这儿,学生似乎都沉浸在词人凄惨悲凉的气氛中,教者深情小结:此时词人有多少不能排解的痛苦都化作一行行文字,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到一个凄苦的老妇,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想到这,怎不要——(指读:“常记”)那次幸福、快乐的郊游呢?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者抓住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相关诗作,凸现诗歌的情感基调,更为独特的还是他营造了一个全面认识李清照的学习“场”。好课都是由一根思维主线贯穿整堂课,辅之以品味、朗读、欣赏、想象、模仿等,使学生深入文本,在学习中积淀知识,提高素养。所以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抓住主线,精心设计,抽丝剥茧,由浅入深。
三、生发一种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灵魂。每首诗词都是诗人用他们的人生遭遇,用他们的碧血丹心,用他们的铁骨柔情乃至生命写成,所以面对古诗词的情感世界,教师应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真正体会到情感的高尚,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情感、理想、信念也会得到升华。《枫桥夜泊》教者在课尾声情并茂地说: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但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生齐读)。于是,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出示陆游的《宿枫桥》、高启的《泊枫桥》、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老师一一引读,点出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动,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相信,当学生学完,这感发“愁眠”的钟声将不绝于耳,刻骨铭心。在诵读经典的一首首“钟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愁眠”的意境,更体会到了“钟声”的温暖。学生的心灵不仅浸润在这悠悠的钟声中,也浸润在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