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又能促进其自身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内容更帖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千方百计寻求、创设激活课堂教学的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活因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沟通,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与思维意识,教师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环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书本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素谈点初浅认识。
一、教学从学生认知出发,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供操作的、思考的学习资料。这样才能可以达到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好学、爱学的动力。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里的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标准进行分类,由于这一类素材源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当他们看到图形后,思维很快能被激活,讨论起来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学生把图形中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水果类有樱桃、苹果、葡萄、草莓;另一类蔬菜类有西红柿、青菜、黄瓜、辣椒和萝卜。有的学生把它们按颜色来分类:红色——樱桃、苹果、萝卜、西红柿、草莓,剩下的为另一类。还有的学生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喜欢吃的,另一类是自己不喜欢吃的。可想而知,学生的天真无暇,使教师深刻体会到分类的思想朴实而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真正地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多寻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二、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知识去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达成目标之一,而有效地思考依赖于适合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概括现实生活,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再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辨,这样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自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能有效开展并不断地深入。如在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运用滚动的方法和绕绳子测量得出圆形物体的周长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圆的周长。结果只有一位学生勉强地用绕绳子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而其余的同学却议论纷纷地说:“不行呀,这种方法太麻烦了,又不精确,能不能再想想,找到更好的测量办法” 。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学生的话题说:“的确这种测量办法是很麻烦的,既然大家都认为麻烦,我们能不能经过自己的探索,找出与圆周长有关的各要素来。”此时引导学生一同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机已成熟。然后再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交流,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归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应用小学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又学生会去体验小学数学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从中去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后,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五一”黄金周,甲商场彩色电视机打九折优惠大酬宾,乙商场彩色电视机也同样八折优惠大酬宾,如果你想买一台彩色电视机,你会选择哪家商场?此时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于是教师就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两家商场各自的原价是多少(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才能算出这种彩色电视机的价钱,看哪一家更便宜,你们就到哪一家去买好吗?”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既让学生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让学生接受了优化的教育思想,体验到小学数学书本知识对生活中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激活了数学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无论采用怎樣的教育教学方法,都要先确立课题教学的主体——学生,然后再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引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活因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沟通,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与思维意识,教师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环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书本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素谈点初浅认识。
一、教学从学生认知出发,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供操作的、思考的学习资料。这样才能可以达到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好学、爱学的动力。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里的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标准进行分类,由于这一类素材源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当他们看到图形后,思维很快能被激活,讨论起来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学生把图形中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水果类有樱桃、苹果、葡萄、草莓;另一类蔬菜类有西红柿、青菜、黄瓜、辣椒和萝卜。有的学生把它们按颜色来分类:红色——樱桃、苹果、萝卜、西红柿、草莓,剩下的为另一类。还有的学生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喜欢吃的,另一类是自己不喜欢吃的。可想而知,学生的天真无暇,使教师深刻体会到分类的思想朴实而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真正地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多寻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二、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知识去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达成目标之一,而有效地思考依赖于适合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概括现实生活,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再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辨,这样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自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能有效开展并不断地深入。如在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运用滚动的方法和绕绳子测量得出圆形物体的周长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圆的周长。结果只有一位学生勉强地用绕绳子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而其余的同学却议论纷纷地说:“不行呀,这种方法太麻烦了,又不精确,能不能再想想,找到更好的测量办法” 。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学生的话题说:“的确这种测量办法是很麻烦的,既然大家都认为麻烦,我们能不能经过自己的探索,找出与圆周长有关的各要素来。”此时引导学生一同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机已成熟。然后再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交流,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归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应用小学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又学生会去体验小学数学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从中去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后,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五一”黄金周,甲商场彩色电视机打九折优惠大酬宾,乙商场彩色电视机也同样八折优惠大酬宾,如果你想买一台彩色电视机,你会选择哪家商场?此时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于是教师就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两家商场各自的原价是多少(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才能算出这种彩色电视机的价钱,看哪一家更便宜,你们就到哪一家去买好吗?”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既让学生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让学生接受了优化的教育思想,体验到小学数学书本知识对生活中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激活了数学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无论采用怎樣的教育教学方法,都要先确立课题教学的主体——学生,然后再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引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