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大多集中于幼儿园,将来既是幼儿安全的守护者又是幼儿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掌握急救知识是将来作为幼教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安全文化的创设,在增设安全急救类课程的同时选用权威专用的教材,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的工作放在首位[2]。安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反复强调和重视的,保障幼儿的安全是作为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只有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保教的主体是3至6岁或7岁的幼儿,该阶段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无论是识别、预防或抵御危险的能力都较差[3]。幼儿教师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幼儿有着教育与监管的责任。一旦意外伤害或急症发生,保教人员如果掌握良好的急救知识,并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安全防护和急救处理,不仅可以为幼儿减轻痛苦,为后期的医疗救护打好基础,甚至能在危急时刻挽救幼儿的生命。因此,对于即将从事幼教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
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实施急救最基本的要求,意外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而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掌握良好的急救知识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施救与自救,利己利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也是将来就业的一大助力和保障。有研究表明,许多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往往更青睐于学前教育专业中具备一定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生[4]。因此,较好的掌握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现状探究
(一)急救知识获取渠道多样但缺乏专用权威的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获取渠道多样,除了日常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电视、参加报告讲座及公益宣传等方式获取急救相关知识外,高校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课程,除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卫生学》外,还有一些专业或公共的选修课以及其他医务急救类课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与急救相关的知识。虽然高校为学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教材方面,仍然不够权威统一。即使国内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儿童卫生学》,但仅仅是在其中有一章内容对急救知识有所涉及,却也不够全面。因此,确定专用权威的急救知识相关教材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急救培训需求较大但师资力量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多数学生愿意参加急救知识的相关培训,期待不同的授课形式及不同身份的授课者进行急救知识的教授。面对学生们的期待与需求,高校却在相关的师资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带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相关急救知识,而目前多数教授急救知识的教师是具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老师或校医,师资来源单一且幼儿园相关实践经验不足,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急救知识相关培訓的需求来看,师资力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急救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且与实践脱节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一直强调“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幼儿教师既拥有教育的职责,又应具备保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在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却已然还存在着“重教轻保”的现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课程多是涉及与五大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关于安全健康教育部分的内容也多偏向于幼儿的保健、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急救知识相关课程的学习时间不长且不持续,当学生真正投身于工作时,一些安全急救的知识点已经记不清楚,导致在意外伤害或急症发生时出现急救信心不足,不敢动手施救的情况。此外,急救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和急救信心不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卫生与健康教育存在着偏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训练的弊端[5],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急救理论知识基本已经掌握,但由于缺乏动手实践,一旦急救事件发生,大部分学生仍然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敢施救。
三、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全急救知识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安全文化的创建
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应该尽可能地为其学习急救知识提供平台,并尝试通过不同渠道将急救知识渗透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中。首先,可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在学校、学院或班级建立并保持不间断的电子联系渠道,例如建立群聊、开设公众号或推广小视频等,每周或每天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幼儿急救案例的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利用手机等工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与幼儿急救相关的知识;其次,还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与急救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观摩急救演习、急救主题讲座、急救知识竞赛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展板、宣传栏专门设置版块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呼吁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让急救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其保持更持久,更牢固。
(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安全急救类课程的增设 目前多数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仅有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卫生学》中涉及少部分幼儿急救相关知识,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修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接触到与急救相关的知识,但不免存在不正确或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各高校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安全急救类课程,可以考虑将幼儿急救单独列为一门或几门课程,在每个学期都为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急救类课程,例如前期为理论讲授,后期以实际操作为主,或以专题的形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进行,使学前急救类课程在数量与时间上得到保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与专业教材的选用
教师是急救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对于已在校进行安全急救教育的相关教师,必须加强急救知识的专项培训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急救素养。且不同的授課者有其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应该充实师资队伍,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急救授课教师,可以考虑定期请具备相关资格认证的幼儿园教师、保健医生、专业医生及保育员老师等为学生定期的、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急救相关的讲座或交流会,以帮助学生强化急救意识,切实加强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于学前教育学生的急救知识的相关教材的选用,应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用人标准和需要,根据幼儿园常发生的安全事件整合细化课程[6]。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业的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医生,为学校筛选、编选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课本教材。
(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急救知识的学习是进行急救的第一步,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更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的发现,进一步提高急救的能力。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典型案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安全急救知识的最佳材料,教师或其他授课者在讲授急救知识的同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幼儿园意外伤害和急症相关案例的具体资料,通过师生对具体案例的共同研读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的理解和熟记相关的急救知识。此外,高校应该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急救教育教学仪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如提供人体结构模型、急救包等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尝试各种意外伤害的急救手段,培养一定的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将理论知识束之高阁,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习。
总之,当前学前教育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对存在的种种困境,不仅需要高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制定出合适的培养方案,还需要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有效的安全急救知识教育,力争为幼教机构输入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向晶.幼儿教师安全应急素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5.
[4]廖文科.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21-1123.
[5]周卫勇.依据法律强化教师健康与安全教育,全力保障幼儿身心健康与安全——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23.
[6]杨娟.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之我见[J].中国妇科技经济新闻教育.2016,(36):18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的工作放在首位[2]。安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反复强调和重视的,保障幼儿的安全是作为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只有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保教的主体是3至6岁或7岁的幼儿,该阶段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无论是识别、预防或抵御危险的能力都较差[3]。幼儿教师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幼儿有着教育与监管的责任。一旦意外伤害或急症发生,保教人员如果掌握良好的急救知识,并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安全防护和急救处理,不仅可以为幼儿减轻痛苦,为后期的医疗救护打好基础,甚至能在危急时刻挽救幼儿的生命。因此,对于即将从事幼教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
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实施急救最基本的要求,意外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而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掌握良好的急救知识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施救与自救,利己利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也是将来就业的一大助力和保障。有研究表明,许多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往往更青睐于学前教育专业中具备一定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生[4]。因此,较好的掌握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现状探究
(一)急救知识获取渠道多样但缺乏专用权威的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获取渠道多样,除了日常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电视、参加报告讲座及公益宣传等方式获取急救相关知识外,高校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课程,除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卫生学》外,还有一些专业或公共的选修课以及其他医务急救类课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与急救相关的知识。虽然高校为学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教材方面,仍然不够权威统一。即使国内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儿童卫生学》,但仅仅是在其中有一章内容对急救知识有所涉及,却也不够全面。因此,确定专用权威的急救知识相关教材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急救培训需求较大但师资力量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多数学生愿意参加急救知识的相关培训,期待不同的授课形式及不同身份的授课者进行急救知识的教授。面对学生们的期待与需求,高校却在相关的师资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带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相关急救知识,而目前多数教授急救知识的教师是具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老师或校医,师资来源单一且幼儿园相关实践经验不足,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急救知识相关培訓的需求来看,师资力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急救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且与实践脱节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一直强调“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幼儿教师既拥有教育的职责,又应具备保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在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却已然还存在着“重教轻保”的现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课程多是涉及与五大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关于安全健康教育部分的内容也多偏向于幼儿的保健、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急救知识相关课程的学习时间不长且不持续,当学生真正投身于工作时,一些安全急救的知识点已经记不清楚,导致在意外伤害或急症发生时出现急救信心不足,不敢动手施救的情况。此外,急救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和急救信心不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卫生与健康教育存在着偏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训练的弊端[5],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急救理论知识基本已经掌握,但由于缺乏动手实践,一旦急救事件发生,大部分学生仍然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敢施救。
三、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全急救知识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安全文化的创建
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应该尽可能地为其学习急救知识提供平台,并尝试通过不同渠道将急救知识渗透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中。首先,可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在学校、学院或班级建立并保持不间断的电子联系渠道,例如建立群聊、开设公众号或推广小视频等,每周或每天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幼儿急救案例的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利用手机等工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与幼儿急救相关的知识;其次,还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与急救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观摩急救演习、急救主题讲座、急救知识竞赛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展板、宣传栏专门设置版块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呼吁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让急救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其保持更持久,更牢固。
(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安全急救类课程的增设 目前多数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仅有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卫生学》中涉及少部分幼儿急救相关知识,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修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接触到与急救相关的知识,但不免存在不正确或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各高校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安全急救类课程,可以考虑将幼儿急救单独列为一门或几门课程,在每个学期都为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急救类课程,例如前期为理论讲授,后期以实际操作为主,或以专题的形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进行,使学前急救类课程在数量与时间上得到保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与专业教材的选用
教师是急救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对于已在校进行安全急救教育的相关教师,必须加强急救知识的专项培训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急救素养。且不同的授課者有其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应该充实师资队伍,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急救授课教师,可以考虑定期请具备相关资格认证的幼儿园教师、保健医生、专业医生及保育员老师等为学生定期的、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急救相关的讲座或交流会,以帮助学生强化急救意识,切实加强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于学前教育学生的急救知识的相关教材的选用,应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用人标准和需要,根据幼儿园常发生的安全事件整合细化课程[6]。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业的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医生,为学校筛选、编选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课本教材。
(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急救知识的学习是进行急救的第一步,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更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的发现,进一步提高急救的能力。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典型案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安全急救知识的最佳材料,教师或其他授课者在讲授急救知识的同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幼儿园意外伤害和急症相关案例的具体资料,通过师生对具体案例的共同研读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的理解和熟记相关的急救知识。此外,高校应该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急救教育教学仪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如提供人体结构模型、急救包等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尝试各种意外伤害的急救手段,培养一定的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将理论知识束之高阁,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习。
总之,当前学前教育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对存在的种种困境,不仅需要高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制定出合适的培养方案,还需要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有效的安全急救知识教育,力争为幼教机构输入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向晶.幼儿教师安全应急素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5.
[4]廖文科.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21-1123.
[5]周卫勇.依据法律强化教师健康与安全教育,全力保障幼儿身心健康与安全——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23.
[6]杨娟.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之我见[J].中国妇科技经济新闻教育.2016,(3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