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血,多数患者采用鼻腔填塞、微波治疗等方法可以控制鼻出血。但少数患者使用上述方法难以止血,称为难治性鼻出血,出血部位隐蔽,填塞法效果欠佳,且反复发作,增加了病人痛苦。我科采用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并分析50例难治性鼻出血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0例难治性鼻出血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8岁,平均49岁,全部患者均为单侧鼻出血,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点,经鼻腔填塞后仍不能完全止血,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50例鼻出血中位于嗅裂鼻中隔区22例,位于中鼻道后上部10例,位于下鼻道穹窿顶部18例。
1.2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患者采用头高足低仰卧位,先抽出鼻腔填塞物,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鼻腔表面麻醉3次,抽出棉片血染较重的棉片所在位置提示为出血较多处,,在鼻内镜下从前向后、从下向上检查鼻中隔、各鼻甲、鼻道、鼻腔顶部、后鼻孔及鼻咽部,重点检查嗅裂鼻中隔部、中鼻道后上部、下鼻道穹窿顶部等区域,多可探明出血点。对可疑出血点,可用棉片擦拭或吸引器轻触可引起再次出血,从而明确出血部位,给予局部电凝止血,创面填塞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
2.结果
50例患者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观察3天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3.讨论
鼻出血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于迅速找到出血点并给予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止血治疗。对于鼻腔前端出血可通过前鼻镜直视下止血,但有一部分患者出血部位隐蔽,前鼻镜下无法发现,采用鼻腔填塞效果不佳,且填塞过程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
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先进和准确的手段,可准确查明鼻出血的部位,同时给予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多来自鼻腔后方部位,位置隐蔽,必须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检查时先清理鼻腔内积血,自从前向后寻找出血部位,重点观察嗅裂鼻中隔部、中鼻道后上部和下鼻道穹窿顶部等部位。3个出血部位各有其不同的出血特点:(1)下鼻道穹窿顶部:仔细检查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等出血部位均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如果发现患侧后鼻孔处有血液积聚,吸净后鲜血很快又出现,甚至从口内吐出,将丁卡因棉片从前向后置入下鼻道内直至后端,并向外上方压迫,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则提示出血部位为下鼻道穹窿顶部。用剥离子轻轻将下鼻甲向内侧(鼻中隔方向)骨折移位,拓宽下鼻道,可看到新鲜血液流出,甚至是搏动性血管出血。如果不明显。可用吸引器轻轻碰触血液附着处,多能诱发活动性出血。(2)嗅裂鼻中隔部:血液从中鼻甲和鼻中隔间流向后下方,若鼻中隔表面无血液,则要观察中鼻甲后端。若血液从中鼻甲内侧流出,可将中鼻甲向外侧移位,边吸引边找出血点,直接电凝止血。(3)中鼻道后上部:后鼻孔处可观察到血液流向鼻咽部,同时下鼻道后部多有积血,此时将中鼻甲向内侧骨折移位,可找到出血点。
明确出血部位并电凝止血后患者一般不会再出血,为了预防糜烂的鼻腔粘膜及烧灼区粘膜的术后渗血,并防止术后鼻腔粘连,要在这些区域填入小块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0例难治性鼻出血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8岁,平均49岁,全部患者均为单侧鼻出血,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点,经鼻腔填塞后仍不能完全止血,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50例鼻出血中位于嗅裂鼻中隔区22例,位于中鼻道后上部10例,位于下鼻道穹窿顶部18例。
1.2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患者采用头高足低仰卧位,先抽出鼻腔填塞物,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鼻腔表面麻醉3次,抽出棉片血染较重的棉片所在位置提示为出血较多处,,在鼻内镜下从前向后、从下向上检查鼻中隔、各鼻甲、鼻道、鼻腔顶部、后鼻孔及鼻咽部,重点检查嗅裂鼻中隔部、中鼻道后上部、下鼻道穹窿顶部等区域,多可探明出血点。对可疑出血点,可用棉片擦拭或吸引器轻触可引起再次出血,从而明确出血部位,给予局部电凝止血,创面填塞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
2.结果
50例患者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观察3天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3.讨论
鼻出血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于迅速找到出血点并给予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止血治疗。对于鼻腔前端出血可通过前鼻镜直视下止血,但有一部分患者出血部位隐蔽,前鼻镜下无法发现,采用鼻腔填塞效果不佳,且填塞过程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
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先进和准确的手段,可准确查明鼻出血的部位,同时给予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多来自鼻腔后方部位,位置隐蔽,必须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检查时先清理鼻腔内积血,自从前向后寻找出血部位,重点观察嗅裂鼻中隔部、中鼻道后上部和下鼻道穹窿顶部等部位。3个出血部位各有其不同的出血特点:(1)下鼻道穹窿顶部:仔细检查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等出血部位均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如果发现患侧后鼻孔处有血液积聚,吸净后鲜血很快又出现,甚至从口内吐出,将丁卡因棉片从前向后置入下鼻道内直至后端,并向外上方压迫,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则提示出血部位为下鼻道穹窿顶部。用剥离子轻轻将下鼻甲向内侧(鼻中隔方向)骨折移位,拓宽下鼻道,可看到新鲜血液流出,甚至是搏动性血管出血。如果不明显。可用吸引器轻轻碰触血液附着处,多能诱发活动性出血。(2)嗅裂鼻中隔部:血液从中鼻甲和鼻中隔间流向后下方,若鼻中隔表面无血液,则要观察中鼻甲后端。若血液从中鼻甲内侧流出,可将中鼻甲向外侧移位,边吸引边找出血点,直接电凝止血。(3)中鼻道后上部:后鼻孔处可观察到血液流向鼻咽部,同时下鼻道后部多有积血,此时将中鼻甲向内侧骨折移位,可找到出血点。
明确出血部位并电凝止血后患者一般不会再出血,为了预防糜烂的鼻腔粘膜及烧灼区粘膜的术后渗血,并防止术后鼻腔粘连,要在这些区域填入小块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