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终岁首,辞旧迎新,又到了贺岁影片红火登场的季节。自年末以来,以姜文、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大腕执导的贺岁大片同档亮相,将一个曾被预言的“千年寒冬”搅得热火朝天,票房纪录一遍遍被刷新。中国大地上,满城尽是“子弹飞”。
今年的贺岁影片,不是民国土匪故事,就是春秋争霸仇杀;不是八卦爱情演绎,就是离奇江湖恩怨。可以说,没有一部为主旋律作品,也看不出任何“寓教于乐”深刻意义,可挡不住众多观众不假思索地大把掏钱,为图的是一个目的——好好乐上一把。求乐,构成了贺岁影片的基本特质,也成了年末岁初影视作品的“特许证”——好看、好笑、轻松是第一位的。
从1997年《甲方乙方》发端,贺岁电影在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如今,贺岁片成为了一年中百姓翘首盼待的“文化大餐”,也成长为电影商业化最为充分和成熟的市场。贺岁电影之所以受到百姓追捧,最重要的是顺应了中国传统浓郁的贺岁文化。贺岁,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农耕生活,让中华民族对年终岁首特别看重。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冬季应该是分享果实的季节,喜庆欢乐的季节,展望来年的季节。此时,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结束这一个多月,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受重视的时间段。重视的是休整放松、合家团聚、开怀畅饮、喜笑颜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中贺岁的方式很多,放鞭炮、唱大戏、闹社火、逛庙会等等,都是长盛不衰的贺岁形式。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中央电视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推出的春晚,直到现在还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可是,这一切找乐方式,自从诞生了贺岁电影,便一下子被抢尽了风头。
贺岁片为何能抢占风头?就在于当代电影能集故事、特技、声光等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更能从时间、空间的广阔跨度上直观、近距离煽起观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样的效果,符合了中国百姓贺岁时需要的感情倾泻,最大程度满足了人们对除旧布新时刻的烦恼忘却和心理休整。
尽管贺岁影片一年比一年红火,尽管一部贺岁片的登场总能吸引观众蜂涌而至一睹为快,可在主流核心价值天平中,得分并不高。如今,舆论对贺岁片的评价多是集中于商业价值的创造上,就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似乎缺乏热情,特别针对其思想性、时代感、引导力等方面,多有诟病。在我们崇尚的“主旋律”概念中,贺岁片大多是靠不上边的。甚至有些人指责“贺岁电影商业化的恶果就是艺术电影的彻底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都已经彻底资本化、利润化了。无形中,‘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剔除了‘谢晋色彩’,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任何关系。”
贺岁电影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吗?这样的批评看似尖锐,其实大为偏颇。现实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老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看“群众满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过去的一年,确实有许多让百姓满意和高兴的事情,国家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世博会、亚运会成功举办,我国汽车产销、高铁建设、水力发电、粮食产量、非物质申遗数量等等创下新的世界第一,都令炎黄子孙扬眉吐气、光彩无比。可是,在许多与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事情中,大家感受更鲜明的是愁烦:灾难多发、物价飞涨、生活下降、环境恶化、拆迁凶猛、公平丧失……就在迫近岁末之时,物价创下多年新高,道路堵塞日甚一日,房价整治不跌反升,股市低迷节节败退,令居家过日子的百姓愁眉不展、怨声载道。此时,能让百姓走进影院轻松取乐、开怀一笑,笑声中暂时忘却了烦恼,丢弃了忧愁,抛洒了怨气,泯灭了恩怨,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和和美美地过大年,岂不功莫大焉?
在中国,贺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以什么样的方式贺岁,则因时代和百姓的口味变化而不同。如今中国百姓喜欢贺岁电影,这就是它能红火的硬道理。电影是如此,其它方面也都一样。
责任编辑 柳林
今年的贺岁影片,不是民国土匪故事,就是春秋争霸仇杀;不是八卦爱情演绎,就是离奇江湖恩怨。可以说,没有一部为主旋律作品,也看不出任何“寓教于乐”深刻意义,可挡不住众多观众不假思索地大把掏钱,为图的是一个目的——好好乐上一把。求乐,构成了贺岁影片的基本特质,也成了年末岁初影视作品的“特许证”——好看、好笑、轻松是第一位的。
从1997年《甲方乙方》发端,贺岁电影在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如今,贺岁片成为了一年中百姓翘首盼待的“文化大餐”,也成长为电影商业化最为充分和成熟的市场。贺岁电影之所以受到百姓追捧,最重要的是顺应了中国传统浓郁的贺岁文化。贺岁,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农耕生活,让中华民族对年终岁首特别看重。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冬季应该是分享果实的季节,喜庆欢乐的季节,展望来年的季节。此时,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结束这一个多月,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受重视的时间段。重视的是休整放松、合家团聚、开怀畅饮、喜笑颜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中贺岁的方式很多,放鞭炮、唱大戏、闹社火、逛庙会等等,都是长盛不衰的贺岁形式。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中央电视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推出的春晚,直到现在还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可是,这一切找乐方式,自从诞生了贺岁电影,便一下子被抢尽了风头。
贺岁片为何能抢占风头?就在于当代电影能集故事、特技、声光等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更能从时间、空间的广阔跨度上直观、近距离煽起观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样的效果,符合了中国百姓贺岁时需要的感情倾泻,最大程度满足了人们对除旧布新时刻的烦恼忘却和心理休整。
尽管贺岁影片一年比一年红火,尽管一部贺岁片的登场总能吸引观众蜂涌而至一睹为快,可在主流核心价值天平中,得分并不高。如今,舆论对贺岁片的评价多是集中于商业价值的创造上,就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似乎缺乏热情,特别针对其思想性、时代感、引导力等方面,多有诟病。在我们崇尚的“主旋律”概念中,贺岁片大多是靠不上边的。甚至有些人指责“贺岁电影商业化的恶果就是艺术电影的彻底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都已经彻底资本化、利润化了。无形中,‘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剔除了‘谢晋色彩’,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任何关系。”
贺岁电影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吗?这样的批评看似尖锐,其实大为偏颇。现实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老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看“群众满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过去的一年,确实有许多让百姓满意和高兴的事情,国家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世博会、亚运会成功举办,我国汽车产销、高铁建设、水力发电、粮食产量、非物质申遗数量等等创下新的世界第一,都令炎黄子孙扬眉吐气、光彩无比。可是,在许多与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事情中,大家感受更鲜明的是愁烦:灾难多发、物价飞涨、生活下降、环境恶化、拆迁凶猛、公平丧失……就在迫近岁末之时,物价创下多年新高,道路堵塞日甚一日,房价整治不跌反升,股市低迷节节败退,令居家过日子的百姓愁眉不展、怨声载道。此时,能让百姓走进影院轻松取乐、开怀一笑,笑声中暂时忘却了烦恼,丢弃了忧愁,抛洒了怨气,泯灭了恩怨,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和和美美地过大年,岂不功莫大焉?
在中国,贺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以什么样的方式贺岁,则因时代和百姓的口味变化而不同。如今中国百姓喜欢贺岁电影,这就是它能红火的硬道理。电影是如此,其它方面也都一样。
责任编辑 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