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观的若干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目的观举要
  
  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当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由社会来决定个人。人格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比个人本位论更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主要是偏向于“个人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么什么。伦理本位论也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教育目的观分析
  
  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教育目的中各种本位论的划分是不同的学者对教育中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倾向所做的抽象概括。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人价值,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但他们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教育应该使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却不愿意承认社会还有待变革和超越,忽视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否定个人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1、“U管”两翼的平衡——人与社会理想状态的统一
  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存在着“U管现象”。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就像是U管的两翼,在一种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理想的状态下,呈现着静止的平衡状态。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是人发展的大舞台。在社会实践中,人既能动地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又能动地改造自身,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体相一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既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又瞄准未来趋势、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U管”压力环境——各种压力的共同作用
  尽管“U管”两翼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可以达到静止、平衡的状态。然而,教育目的观作为对教育所要求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之设计,显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定的社会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趋向,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活动必定要反映和适应社会对人的这种要求,要求不同就使现实总是背离理想状态,使处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人,对社会或是个人孰轻孰重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就像U管内环境一样,形成一股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从不同的角度引起U管或多或少的振荡。
  (1)政治政治以其强大的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控制。政治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制约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并规定着教育的享受权。可以说,政治是外界施于“U管”的一种最重要的、最强劲的压力。
  (2)经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影响决定于经济力量的强弱,生产力决定着总体上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发展,当然也就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取向。
  (3)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是较为间接的。由于其本身的继承性、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文化以自己独特方式对教育目的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影响。它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压力,缓缓而不间断地影响着“U管”的内部环境。
  3、“U管”两翼水平状态——不同阶段的结果变化
  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有时还有本质的差别。个人本位论的全盛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面对理想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矛盾,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卢梭只能以颂扬个人的价值去反对社会的价值,以顺乎人的天性的主张去反对压制人的天性的社会,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为它所向往的社会鸣锣开道。社会本位论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状况已与卢梭时代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繁荣,但其矛盾也日渐显露。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由此,任何社会的教育家包括个人本位论者,都不是超社会的,其教育观点根本上都是所处社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态度与选择各不相同。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之间并没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关键是孰更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当前教育目的观的抉择
  
  从“U管”现象可以发现,在特定时期不同的压力状态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抉择是不同的。虽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和谐与统一,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之间却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处于对立状态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社会发展以暂时牺牲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使得社会整体发展:第二,一部分个人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达到部分个人的发展:第三,个人的活动以损害和否定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对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抉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虑:
  1、社会现状从社会形态上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存在不一致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仍然还存在某些不一致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理论上呈现出无序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当今社会,以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被“炒”的轰轰烈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前所推崇的以社会为本位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只能证明在当下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2、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尖锐的矛盾对立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中不断地推向矛盾两端的结果。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将自己的理论根植在本国文化肥沃的土壤里。
  3、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他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教育既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因此,教育的两大功能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不能等值的。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抉择只能是以社会需要为主,兼顾个人需要。
其他文献
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必然性    (一)传统的预设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预设式教学中,教师是秩序的设定者,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被规定的对象,只能跟着教师学。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决定和表达的权力和机会。  (二)传统的预设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预设式教学中,教师以确定的路径将“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得出并记住它。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为学
期刊
女性和女性意识,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
期刊
本文属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HA050105)“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需要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升学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淘汰式的教育,只针对少数学生,无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从而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多元的价值观和认知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与进步,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工具化、形式化和功能化,成为物质的奴隶。而随之而来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正慢慢地渗入到教育领域,使得这惟一的“净土”也陷入危机。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著的《什么是教育》虽然写于20世纪中期,但其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剖析
期刊
几年下来,我深深地意识到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较棘手的还是在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转化上。目前,单亲家庭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单亲家庭学生在我们身边也不罕见。所谓单亲家庭,是相对双亲家庭而言,即父母一方早逝或者父母离异的家庭。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确实,由于父母一方的早逝,或者父母的离异,尤其是后者,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他们的数
期刊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而其诗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怀远大,具有强烈的功名之心。然而,当他怀抱“大济与苍生”之志进入仕途时,所见的却是朝廷的黑暗腐败,官场的虚伪污浊,他始终处于“一心处两端”的矛盾
期刊
近年来高校就业问题日益显形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对就业问题以进行经济学、社会学分析为主,但是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体制特点,对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定位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定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研究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
期刊
编者按: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经教育部批准,目前全国已有天津、广东、江苏、山东等10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按照教育部的整体安排,北京市于2007年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2010年前所有省(市、自治区)将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一改革举措不仅会间接带动和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期刊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情感问题、人际冲突问题、家庭贫困和就学就业问题等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面对社会变革、就业严峻、竞争激烈,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物质生活的刺激和诱惑,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莘莘学子们感到难以应对,茫然无措。高职学生中有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情绪情感问题的大大高于一般社会青年,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案事件正呈整体上升趋势。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
期刊
美国和我国实施招生制度的起始    在欧美的传统社会,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数上层社会家庭子弟所享有的特权,因此,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的很长时期里,大学的“入学条件基本上是以阶级、身份和是否付得起学费为标准”,少数贵族子弟只要通过专设的预备学校的毕业考试,即可进入大学就读。18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各种为满足平民子弟入学需要开设的大量中等学校的出现,由上至下的上构型学制也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