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目的观举要
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当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由社会来决定个人。人格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比个人本位论更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主要是偏向于“个人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么什么。伦理本位论也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教育目的观分析
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教育目的中各种本位论的划分是不同的学者对教育中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倾向所做的抽象概括。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人价值,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但他们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教育应该使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却不愿意承认社会还有待变革和超越,忽视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否定个人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1、“U管”两翼的平衡——人与社会理想状态的统一
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存在着“U管现象”。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就像是U管的两翼,在一种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理想的状态下,呈现着静止的平衡状态。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是人发展的大舞台。在社会实践中,人既能动地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又能动地改造自身,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体相一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既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又瞄准未来趋势、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U管”压力环境——各种压力的共同作用
尽管“U管”两翼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可以达到静止、平衡的状态。然而,教育目的观作为对教育所要求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之设计,显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定的社会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趋向,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活动必定要反映和适应社会对人的这种要求,要求不同就使现实总是背离理想状态,使处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人,对社会或是个人孰轻孰重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就像U管内环境一样,形成一股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从不同的角度引起U管或多或少的振荡。
(1)政治政治以其强大的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控制。政治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制约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并规定着教育的享受权。可以说,政治是外界施于“U管”的一种最重要的、最强劲的压力。
(2)经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影响决定于经济力量的强弱,生产力决定着总体上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发展,当然也就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取向。
(3)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是较为间接的。由于其本身的继承性、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文化以自己独特方式对教育目的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影响。它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压力,缓缓而不间断地影响着“U管”的内部环境。
3、“U管”两翼水平状态——不同阶段的结果变化
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有时还有本质的差别。个人本位论的全盛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面对理想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矛盾,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卢梭只能以颂扬个人的价值去反对社会的价值,以顺乎人的天性的主张去反对压制人的天性的社会,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为它所向往的社会鸣锣开道。社会本位论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状况已与卢梭时代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繁荣,但其矛盾也日渐显露。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由此,任何社会的教育家包括个人本位论者,都不是超社会的,其教育观点根本上都是所处社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态度与选择各不相同。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之间并没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关键是孰更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当前教育目的观的抉择
从“U管”现象可以发现,在特定时期不同的压力状态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抉择是不同的。虽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和谐与统一,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之间却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处于对立状态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社会发展以暂时牺牲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使得社会整体发展:第二,一部分个人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达到部分个人的发展:第三,个人的活动以损害和否定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对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抉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虑:
1、社会现状从社会形态上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存在不一致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仍然还存在某些不一致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理论上呈现出无序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当今社会,以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被“炒”的轰轰烈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前所推崇的以社会为本位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只能证明在当下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2、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尖锐的矛盾对立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中不断地推向矛盾两端的结果。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将自己的理论根植在本国文化肥沃的土壤里。
3、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他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教育既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因此,教育的两大功能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不能等值的。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抉择只能是以社会需要为主,兼顾个人需要。
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当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由社会来决定个人。人格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比个人本位论更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主要是偏向于“个人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么什么。伦理本位论也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教育目的观分析
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教育目的中各种本位论的划分是不同的学者对教育中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倾向所做的抽象概括。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人价值,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但他们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教育应该使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却不愿意承认社会还有待变革和超越,忽视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否定个人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1、“U管”两翼的平衡——人与社会理想状态的统一
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存在着“U管现象”。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就像是U管的两翼,在一种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理想的状态下,呈现着静止的平衡状态。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是人发展的大舞台。在社会实践中,人既能动地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又能动地改造自身,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体相一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既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又瞄准未来趋势、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U管”压力环境——各种压力的共同作用
尽管“U管”两翼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可以达到静止、平衡的状态。然而,教育目的观作为对教育所要求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之设计,显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定的社会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趋向,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活动必定要反映和适应社会对人的这种要求,要求不同就使现实总是背离理想状态,使处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人,对社会或是个人孰轻孰重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就像U管内环境一样,形成一股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从不同的角度引起U管或多或少的振荡。
(1)政治政治以其强大的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控制。政治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制约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并规定着教育的享受权。可以说,政治是外界施于“U管”的一种最重要的、最强劲的压力。
(2)经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影响决定于经济力量的强弱,生产力决定着总体上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发展,当然也就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取向。
(3)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是较为间接的。由于其本身的继承性、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文化以自己独特方式对教育目的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影响。它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压力,缓缓而不间断地影响着“U管”的内部环境。
3、“U管”两翼水平状态——不同阶段的结果变化
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有时还有本质的差别。个人本位论的全盛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面对理想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矛盾,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卢梭只能以颂扬个人的价值去反对社会的价值,以顺乎人的天性的主张去反对压制人的天性的社会,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为它所向往的社会鸣锣开道。社会本位论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状况已与卢梭时代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繁荣,但其矛盾也日渐显露。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由此,任何社会的教育家包括个人本位论者,都不是超社会的,其教育观点根本上都是所处社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态度与选择各不相同。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之间并没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关键是孰更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当前教育目的观的抉择
从“U管”现象可以发现,在特定时期不同的压力状态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抉择是不同的。虽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和谐与统一,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之间却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处于对立状态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社会发展以暂时牺牲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使得社会整体发展:第二,一部分个人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个人发展为代价,达到部分个人的发展:第三,个人的活动以损害和否定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对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抉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虑:
1、社会现状从社会形态上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存在不一致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仍然还存在某些不一致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理论上呈现出无序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当今社会,以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被“炒”的轰轰烈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前所推崇的以社会为本位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只能证明在当下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2、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尖锐的矛盾对立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中不断地推向矛盾两端的结果。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将自己的理论根植在本国文化肥沃的土壤里。
3、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他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教育既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因此,教育的两大功能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不能等值的。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抉择只能是以社会需要为主,兼顾个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