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发扬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只有融合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既立足于当代,同时又继承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把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与现代民主法治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并将其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经过几千年积淀而不衰,其中有很多内容至今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众多的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借鉴很多的内容,比如“文明”、“和谐” 、“公正”、“友善”等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所以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要借助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而传统文化的形式具有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易于被大众接受等优势,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借鉴的重要形式。
二、传统文化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同”理想社会的凝聚精神;二是儒家“仁” 学说中的友善精神;三是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
1.“大同”理想社会的凝聚精神
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详尽描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引导着社会大众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在儒家经典中对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礼记·礼运》篇所集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大致可分为制度和民风两个层面.在制度方面,是"天下为公"的公有制,包括权力和财产的公有.这区别于"朕即国家"的私天下.实行的是以德行为评判标准的禅让制,所以是"选贤与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推举贤能之士掌握国家公共权力,以此来获得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长久性,而非长官意志或任人唯亲。《尚书·泰誓》则把这种重视民意,无偏无私的"公天下"高度概括为"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儒家的民本思想可谓是发展了这个传统.在这个公有制之下,人们各得其所,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社会中"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不被社会随意抛弃而得到给养和关怀,这就是大同社会的愿景,字里行间充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的真挚感情,这样的社会是充满和谐友爱的理想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和谐、平等、公正、文明的价值观。
2. 儒家“仁”的学说中的友善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它也是中国社会所一直向往的理想人格。“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并最终能够“老吾老”、“幼吾幼”,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仁”是儒家主张的品行修养中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以“仁”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仁”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仁”的道德规范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以民为本,仁民爱民”这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总之,“仁”学说主张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最终达到社会大治,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完美统一的目的。
3.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天地之大德曰生”[3]中國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白然。”儒家创始人孔子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他一生四处奔波,周游列国,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份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自强不息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勤学、上进,造就了代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次次崛起的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键点
1.要注意古为今用,把批判、继承和创新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封建专制社会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文化中必然会有一些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封建糟粕,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把批判与继承、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剔除糟粕,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2.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新的创造力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深刻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条件,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戒贪戒奢主张节俭等修身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但在传统文化中,“义”和“利”也并非绝对对立,也不是要“舍利取义”,而是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荀子“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重义轻利的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不适应,但是传统的也可以成为现代的,亚洲的日本、“四小龙”和中国大陆有很多儒商,他们都用儒家的观念指导工商业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日本的发华路多株式会社是一个年营业额达亿日元的企业,该会社的经营信条就是:“通过履行公正之商道,以实践向社会作奉献。“商道即人道”,这正是儒商“经世济民”文化传统的最好体现。”香港星光印刷集团主席林光儒先生认为星光集团的成功,全靠“星光精神”即“诚、爱、勤、敏”四字。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曾指出:“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己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香港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等一些著名的企业家都在经营赚钱之后,捐献出巨资用于社会教育和公益事业,以达成自己造福家乡、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中国大陆中药老字号同仁堂,至今己存在了300多年。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秘诀就是一直坚守“德、诚、信”的经营理念,以为百姓制好药为本分,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饱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堂训。又如晋商曾经在中国商业的历史舞台上驰骋纵横500多年,一度掌握着全国的金融命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商帮,靠得就是“诚信”经营理念。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更好地处理“义利关系”,既要反对“因利忘义”,同时也不提倡遏制个人利益,贬抑个人权利的极端义利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3.采取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
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如衡水市滏阳小学开展百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做法,得到了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目前,这一做法在衡水市中小学校得到深入推广,编印核心价值观《童谣集》10000余册,活动开展实现常态化,并起到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的良好效果,在衡水全市掀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总之,当代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在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涵养,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形成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久性的贡献,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更加丰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要创造性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扬光大,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篇》
[2]《论语·八佾(yì)》
[3]《易传·系辞》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只有融合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既立足于当代,同时又继承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把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与现代民主法治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并将其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经过几千年积淀而不衰,其中有很多内容至今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众多的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借鉴很多的内容,比如“文明”、“和谐” 、“公正”、“友善”等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所以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要借助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而传统文化的形式具有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易于被大众接受等优势,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借鉴的重要形式。
二、传统文化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同”理想社会的凝聚精神;二是儒家“仁” 学说中的友善精神;三是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
1.“大同”理想社会的凝聚精神
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详尽描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引导着社会大众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在儒家经典中对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礼记·礼运》篇所集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大致可分为制度和民风两个层面.在制度方面,是"天下为公"的公有制,包括权力和财产的公有.这区别于"朕即国家"的私天下.实行的是以德行为评判标准的禅让制,所以是"选贤与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推举贤能之士掌握国家公共权力,以此来获得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长久性,而非长官意志或任人唯亲。《尚书·泰誓》则把这种重视民意,无偏无私的"公天下"高度概括为"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儒家的民本思想可谓是发展了这个传统.在这个公有制之下,人们各得其所,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社会中"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不被社会随意抛弃而得到给养和关怀,这就是大同社会的愿景,字里行间充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的真挚感情,这样的社会是充满和谐友爱的理想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和谐、平等、公正、文明的价值观。
2. 儒家“仁”的学说中的友善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它也是中国社会所一直向往的理想人格。“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并最终能够“老吾老”、“幼吾幼”,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仁”是儒家主张的品行修养中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以“仁”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仁”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仁”的道德规范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以民为本,仁民爱民”这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总之,“仁”学说主张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最终达到社会大治,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完美统一的目的。
3.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天地之大德曰生”[3]中國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白然。”儒家创始人孔子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他一生四处奔波,周游列国,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份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自强不息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勤学、上进,造就了代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次次崛起的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键点
1.要注意古为今用,把批判、继承和创新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封建专制社会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文化中必然会有一些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封建糟粕,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把批判与继承、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剔除糟粕,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2.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新的创造力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深刻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条件,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戒贪戒奢主张节俭等修身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但在传统文化中,“义”和“利”也并非绝对对立,也不是要“舍利取义”,而是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荀子“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重义轻利的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不适应,但是传统的也可以成为现代的,亚洲的日本、“四小龙”和中国大陆有很多儒商,他们都用儒家的观念指导工商业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日本的发华路多株式会社是一个年营业额达亿日元的企业,该会社的经营信条就是:“通过履行公正之商道,以实践向社会作奉献。“商道即人道”,这正是儒商“经世济民”文化传统的最好体现。”香港星光印刷集团主席林光儒先生认为星光集团的成功,全靠“星光精神”即“诚、爱、勤、敏”四字。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曾指出:“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己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香港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等一些著名的企业家都在经营赚钱之后,捐献出巨资用于社会教育和公益事业,以达成自己造福家乡、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中国大陆中药老字号同仁堂,至今己存在了300多年。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秘诀就是一直坚守“德、诚、信”的经营理念,以为百姓制好药为本分,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饱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堂训。又如晋商曾经在中国商业的历史舞台上驰骋纵横500多年,一度掌握着全国的金融命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商帮,靠得就是“诚信”经营理念。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更好地处理“义利关系”,既要反对“因利忘义”,同时也不提倡遏制个人利益,贬抑个人权利的极端义利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3.采取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
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如衡水市滏阳小学开展百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做法,得到了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目前,这一做法在衡水市中小学校得到深入推广,编印核心价值观《童谣集》10000余册,活动开展实现常态化,并起到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的良好效果,在衡水全市掀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总之,当代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在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涵养,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形成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久性的贡献,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更加丰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要创造性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扬光大,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篇》
[2]《论语·八佾(yì)》
[3]《易传·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