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利益格局多样化,人的思想多元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扩大等许多现实问题,致使许多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频发,如宜黄事件、孟连事件、乌坎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也不同程度暴露出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因此,亟须提升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关键词】 社会管理 领导干部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罗玉亮,中共安徽省全椒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利益格局多样化,人的思想多元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扩大等许多现实问题,致使许多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频发,如宜黄事件、孟连事件、乌坎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也不同程度暴露出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因此,亟须提升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影响领导干部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干部制度上的缺失
1. “干部交流”变成了“干部下派”。干部交流作为一个制度是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也都有500里外异地为官的制度。应当说,干部异地交流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但是,近年来的干部交流,只有省对市、市对县的下派交流,却很少有县与县的交流、市与市的交流。许多下派干部,到基层任职或挂职锻炼挤占了地方本来就有限的位置,致使基层干部一干多年,没有上升的“空间”。职位上升的“天花板”,致使县级以下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工作的动力而产生懈怠。在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向后退而不是向前靠。
2. “干部年轻化”变成了“干部年龄杠子”。就干部年轻化本身来说,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培养年轻干部,也可以解决干部因年龄而出现的空档问题。但是,由于干部下派等因素,致使一批不了解基层、不善于学习,又不懂得尊重基层干部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县市领导的重要岗位。许多地方采用了“切年龄杠子”的办法推进地方的干部年轻化,使用了“一批半生不熟的干部”,加剧了成熟干部走向二线。许多地方规定:科级干部不超过45岁,处级干部不超过50岁,致使一大批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具有群众工作方法的干部,人为地退出了领导干部的政治舞台。应当说,县市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直接面对基层与群众,不仅要有一定的政策与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情况下,各种矛盾和利益的显现,更需要干部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一些年轻干部所不具备的。
3. “党管干部”变成“党委书记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了党委书记一人管干部,进入组织考察的干部,往往都是书记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履行组织部长办公会、常委会程序而已。这一方面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吏制腐败,另一方面致使用人导向产生严重的误差。一些地方的党委领导凭借权力作交易。只要对自己有利,不管是什么干部都能提拔。自己熟悉的干部不到两年就给挪动一个职位;不熟悉的干部,对自己建立“关系网”不利的干部,纵有单位、部门多次举荐,也得不到提拔。这就严重挫伤了大批埋头工作、任劳任怨的务实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干部自身素质的缺失
1. 只“唯上”不“唯下”,关系最重要。从根本上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有的干部往往为了个人的升迁,只注重对上负责,却不注重对下负责。有的干部不是想把一个地方真正建设好,而是想通过一个地方的平台,尽快出政绩,好走上上一个领导岗位。因而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紧跟上级领导,而不顾基层的实际、群众的要求。喜欢喊大口号、做大标语、建“大项目”、搞大场面等。有的提大思路、定大目标、制大规划、搞大拆迁,不惜一切搞建设,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拿财政作抵押从銀行贷款搞建设。一些干部整天围着上级主要领导转,只要上级有要求,就大胆地干,也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以上级满意为原则。有的地方本来可以不拆迁,上级领导一句话就拆了,至于百姓的补偿,若工作做不下去,就由机关干部每人包一两户做工作。有的工程本来是不需要做的,但为了迎合上级,硬是规定“上马”,至于工程质量,工程花费多少,没有人去管,基层干部稍有议论,便以“讲政治”为要求,堵住干部的嘴。
2. 只“为官”不“为民”,党性抛一边。作为一个执政党,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一些地方领导为了个人的升迁,往往不顾一切,更多地牺牲了群众的利益。为广大群众服务,往往表现的是为少数“富人”服务,为“富人”服务的目的,也是为自身的利益服务。打着“富民”的旗号,牺牲群众的利益。为“富人”圈地、为“富人”拆迁。借着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等,搞“土地财政”。让群众感到失望,加剧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3. 只“图虚”不“图实”,高高在上边。现在虽然通讯发达了、交通便利了,但是干部下基层的时间却少得又少了。许多地方干群之间的关系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基本上看不到干部“走基层、搞调研”,许多干部唯一的工作方式就是“泡会吧”,上面开开会,下面开开会;白天开会,夜晚也开会,把工作变成从“会议中来”到“会议中去”。有的领导干部有许多“新想法”,总是把“个人的想法”当作“班子集体决策”,变成文件下发。至于符合不符合实际,群众满意不满意,能不能执行下去,并没有人关心。
4. 只“重责”不“重情”,下属当仆人。干部除了工作上有上下级之分外,应当还要有信任、责任、情感,但是,现在有不少的干部却并不懂得这些,有的领导干部把基层干部当作自己家的“仆人”一样使用,动辄喝斥,不顺意就责罚。致使许多基层干部“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事事请示汇报。许多事件之所以久拖不决,就是因为基层的干部在等待上级的答复,而使本来简单的事件复杂化。
5. 只“唯亲”不“唯能”,树一人之威。对于干部的使用,要量才而用,凭能力与实绩而用。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存在“潜规则”,老实的、正派的、不巴结人的,往往得不到重用。 (三)基层一线干部心态的缺失
1. “身在一线”,“心在二线”。有的干部感到政治上的无“前途”,经济上的无“盼头”,感情上的无“靠头”,就把党性原则抛到一边了,不管什么重要的工作,到了他哪里,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2.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干部往往认为“奋斗终身”不如“混到终身”,把“混日子”当作自己工作的主要追求。一个干部如果失去了激情与斗志,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人。
3. “思想多元化”,“方法简单化”。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带来了群众思想的多元化,干部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用人导向和干部使用上的“潜规则”,导致许多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的时候,采用了“选择性执行”的办法,只要对自己不利,就想办法“绕着走”,避开矛盾,防止自己掉入矛盾的“漩涡”。导致许多问题越集越多,矛盾越集越深。在许多事件发生时,方法的简单化,加剧了矛盾转化。如不该动用警力时,却往往因为警力的动用,把矛盾引向升级。
(四)考核评价体系上的缺失
1. 过多的“指责”和“加压”,让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特别是“白”加“黑”、“5+2”的提出,对干部进行“重逼加压”的做法,违背了人的基本生存常识。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心中充满了不满情绪,虽然口头上没有说,但是行为上的迟缓和应付,给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打了大大的折扣。一些不了解基层干部心态和状况的下派领导干部,常常不顾基层的实际,违犯自然规律瞎指挥,有时无端指责基层干部,也给基层干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有人形象地说“十个月的孩子,三个月就要生下来”,基层干部能做到吗?这也是许多“豆腐渣工程”产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 过多的“问责”和“一票否决”,使一些基层干部无心在基层工作。“问责”和“一票否决”本身是对的,但是,在操作中,过多的“问责”和“一票否决”,不讲规律、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让基层干部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基层工作矛盾众多,待遇过低,生活极其不方便,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千方百计“跳出”基层。
3. 过多的督查与检查,使一些基层干部感到人格受损。特别是每个部门的检查和督查,耗费了基层干部的许多精力。检查和督查本身是好事,但是,检查和督查的内容让许多基层干部感到是一种人格的受损,有人形象地说:“这个社会是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了。”尤其是许多检查是看文字材料的,弄得许多秘书整天围着材料转,在电脑上造假。谁的资料多,谁的工作就好,就能够评上先进,助长了基层工作不实,“造假”成风。
二、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
1. 正视现有的干部制度,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配备班子。不搞“一刀切”,“切一刀”,真正让那些经验丰富、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在重要岗位上任职。提倡干部年轻化,但是,不要炒作,让20岁镇长、30岁县市长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干部交流体现“全方位、多角度”。既要让上面的干部“下得去”,又要让下面的干部“上得来”。层层遴选干部,让年轻干部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在基层工作感到有希望、有盼头。要让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锻炼,同样,也应当让基层的干部到上级机关锻炼。只有让干部实现上下、左右、内外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才能让干部感受到基层的艰苦、复杂、矛盾,感受到上级机关的严谨、严肃、严格、严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群众工作的认识。
2. 真正注重干部“德”的培养,提升干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的能力。要体现出用人上的公平公正,要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干部,真正发挥每一个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能够像孟连市领导干部那样,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举过头,实现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转换,解决群众对政府“老不信”的问题,真正密切干群关系。把工作主要精力从“迎来送往”中释放出来,“身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问题,化解矛盾,寻找方法,提升能力,融洽感情,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3. 真正注意关心基层干部,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切实打破干部提拔使用上的“天花板”现象,让基层感到有上升的空间。并注重“用思想引导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激励鼓舞人、用感情感动人”的方法去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解决“高压”、“问责”、“督查”、“一票否决”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正使那些老实的、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前途”,经济上有“盼头”,感情上有“靠头”。
4. 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实现“透明政府”。只有让政府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解决政府执行力的问题、信任度的问题、效率效能的问题、干部腐败的问题、公务员道德上的问题等。把现在政府过多的“替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真正实现社会管理从过去的“社会控制”到“社会自治”。一个社会,只有群众感到有了尊严,社会才会真正实现和谐和稳定。
5. 解决基层干部视野问题,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现在基层社会矛盾很多,许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如老民师、老村医、老战士等,社会分配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上的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很多,新农村建设、城市改造等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但是基层干部的一些旧观念禁锢了他们的视野,认为“不上互联网,照样能干事”、“花钱可以保平安,用力就能保稳定”、“考验是上面的事,与自己无关”、“环保是软的,发展是硬的”等,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工作思路不宽、执政理念不强,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四个危险”,必须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只有基层干部能够提高“六个本领”:激发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从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我加压“求绩”、多种方式“评绩”、自设擂台“摆绩”、客观公正“考绩”,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达到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达名流
【关键词】 社会管理 领导干部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罗玉亮,中共安徽省全椒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利益格局多样化,人的思想多元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扩大等许多现实问题,致使许多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频发,如宜黄事件、孟连事件、乌坎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也不同程度暴露出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因此,亟须提升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影响领导干部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干部制度上的缺失
1. “干部交流”变成了“干部下派”。干部交流作为一个制度是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也都有500里外异地为官的制度。应当说,干部异地交流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但是,近年来的干部交流,只有省对市、市对县的下派交流,却很少有县与县的交流、市与市的交流。许多下派干部,到基层任职或挂职锻炼挤占了地方本来就有限的位置,致使基层干部一干多年,没有上升的“空间”。职位上升的“天花板”,致使县级以下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工作的动力而产生懈怠。在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向后退而不是向前靠。
2. “干部年轻化”变成了“干部年龄杠子”。就干部年轻化本身来说,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培养年轻干部,也可以解决干部因年龄而出现的空档问题。但是,由于干部下派等因素,致使一批不了解基层、不善于学习,又不懂得尊重基层干部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县市领导的重要岗位。许多地方采用了“切年龄杠子”的办法推进地方的干部年轻化,使用了“一批半生不熟的干部”,加剧了成熟干部走向二线。许多地方规定:科级干部不超过45岁,处级干部不超过50岁,致使一大批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具有群众工作方法的干部,人为地退出了领导干部的政治舞台。应当说,县市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直接面对基层与群众,不仅要有一定的政策与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情况下,各种矛盾和利益的显现,更需要干部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一些年轻干部所不具备的。
3. “党管干部”变成“党委书记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了党委书记一人管干部,进入组织考察的干部,往往都是书记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履行组织部长办公会、常委会程序而已。这一方面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吏制腐败,另一方面致使用人导向产生严重的误差。一些地方的党委领导凭借权力作交易。只要对自己有利,不管是什么干部都能提拔。自己熟悉的干部不到两年就给挪动一个职位;不熟悉的干部,对自己建立“关系网”不利的干部,纵有单位、部门多次举荐,也得不到提拔。这就严重挫伤了大批埋头工作、任劳任怨的务实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干部自身素质的缺失
1. 只“唯上”不“唯下”,关系最重要。从根本上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有的干部往往为了个人的升迁,只注重对上负责,却不注重对下负责。有的干部不是想把一个地方真正建设好,而是想通过一个地方的平台,尽快出政绩,好走上上一个领导岗位。因而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紧跟上级领导,而不顾基层的实际、群众的要求。喜欢喊大口号、做大标语、建“大项目”、搞大场面等。有的提大思路、定大目标、制大规划、搞大拆迁,不惜一切搞建设,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拿财政作抵押从銀行贷款搞建设。一些干部整天围着上级主要领导转,只要上级有要求,就大胆地干,也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以上级满意为原则。有的地方本来可以不拆迁,上级领导一句话就拆了,至于百姓的补偿,若工作做不下去,就由机关干部每人包一两户做工作。有的工程本来是不需要做的,但为了迎合上级,硬是规定“上马”,至于工程质量,工程花费多少,没有人去管,基层干部稍有议论,便以“讲政治”为要求,堵住干部的嘴。
2. 只“为官”不“为民”,党性抛一边。作为一个执政党,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一些地方领导为了个人的升迁,往往不顾一切,更多地牺牲了群众的利益。为广大群众服务,往往表现的是为少数“富人”服务,为“富人”服务的目的,也是为自身的利益服务。打着“富民”的旗号,牺牲群众的利益。为“富人”圈地、为“富人”拆迁。借着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等,搞“土地财政”。让群众感到失望,加剧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3. 只“图虚”不“图实”,高高在上边。现在虽然通讯发达了、交通便利了,但是干部下基层的时间却少得又少了。许多地方干群之间的关系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基本上看不到干部“走基层、搞调研”,许多干部唯一的工作方式就是“泡会吧”,上面开开会,下面开开会;白天开会,夜晚也开会,把工作变成从“会议中来”到“会议中去”。有的领导干部有许多“新想法”,总是把“个人的想法”当作“班子集体决策”,变成文件下发。至于符合不符合实际,群众满意不满意,能不能执行下去,并没有人关心。
4. 只“重责”不“重情”,下属当仆人。干部除了工作上有上下级之分外,应当还要有信任、责任、情感,但是,现在有不少的干部却并不懂得这些,有的领导干部把基层干部当作自己家的“仆人”一样使用,动辄喝斥,不顺意就责罚。致使许多基层干部“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事事请示汇报。许多事件之所以久拖不决,就是因为基层的干部在等待上级的答复,而使本来简单的事件复杂化。
5. 只“唯亲”不“唯能”,树一人之威。对于干部的使用,要量才而用,凭能力与实绩而用。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存在“潜规则”,老实的、正派的、不巴结人的,往往得不到重用。 (三)基层一线干部心态的缺失
1. “身在一线”,“心在二线”。有的干部感到政治上的无“前途”,经济上的无“盼头”,感情上的无“靠头”,就把党性原则抛到一边了,不管什么重要的工作,到了他哪里,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2.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干部往往认为“奋斗终身”不如“混到终身”,把“混日子”当作自己工作的主要追求。一个干部如果失去了激情与斗志,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人。
3. “思想多元化”,“方法简单化”。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带来了群众思想的多元化,干部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用人导向和干部使用上的“潜规则”,导致许多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的时候,采用了“选择性执行”的办法,只要对自己不利,就想办法“绕着走”,避开矛盾,防止自己掉入矛盾的“漩涡”。导致许多问题越集越多,矛盾越集越深。在许多事件发生时,方法的简单化,加剧了矛盾转化。如不该动用警力时,却往往因为警力的动用,把矛盾引向升级。
(四)考核评价体系上的缺失
1. 过多的“指责”和“加压”,让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特别是“白”加“黑”、“5+2”的提出,对干部进行“重逼加压”的做法,违背了人的基本生存常识。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心中充满了不满情绪,虽然口头上没有说,但是行为上的迟缓和应付,给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打了大大的折扣。一些不了解基层干部心态和状况的下派领导干部,常常不顾基层的实际,违犯自然规律瞎指挥,有时无端指责基层干部,也给基层干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有人形象地说“十个月的孩子,三个月就要生下来”,基层干部能做到吗?这也是许多“豆腐渣工程”产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 过多的“问责”和“一票否决”,使一些基层干部无心在基层工作。“问责”和“一票否决”本身是对的,但是,在操作中,过多的“问责”和“一票否决”,不讲规律、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让基层干部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基层工作矛盾众多,待遇过低,生活极其不方便,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千方百计“跳出”基层。
3. 过多的督查与检查,使一些基层干部感到人格受损。特别是每个部门的检查和督查,耗费了基层干部的许多精力。检查和督查本身是好事,但是,检查和督查的内容让许多基层干部感到是一种人格的受损,有人形象地说:“这个社会是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了。”尤其是许多检查是看文字材料的,弄得许多秘书整天围着材料转,在电脑上造假。谁的资料多,谁的工作就好,就能够评上先进,助长了基层工作不实,“造假”成风。
二、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
1. 正视现有的干部制度,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配备班子。不搞“一刀切”,“切一刀”,真正让那些经验丰富、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在重要岗位上任职。提倡干部年轻化,但是,不要炒作,让20岁镇长、30岁县市长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干部交流体现“全方位、多角度”。既要让上面的干部“下得去”,又要让下面的干部“上得来”。层层遴选干部,让年轻干部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在基层工作感到有希望、有盼头。要让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锻炼,同样,也应当让基层的干部到上级机关锻炼。只有让干部实现上下、左右、内外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才能让干部感受到基层的艰苦、复杂、矛盾,感受到上级机关的严谨、严肃、严格、严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群众工作的认识。
2. 真正注重干部“德”的培养,提升干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的能力。要体现出用人上的公平公正,要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干部,真正发挥每一个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能够像孟连市领导干部那样,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举过头,实现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转换,解决群众对政府“老不信”的问题,真正密切干群关系。把工作主要精力从“迎来送往”中释放出来,“身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问题,化解矛盾,寻找方法,提升能力,融洽感情,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3. 真正注意关心基层干部,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切实打破干部提拔使用上的“天花板”现象,让基层感到有上升的空间。并注重“用思想引导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激励鼓舞人、用感情感动人”的方法去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解决“高压”、“问责”、“督查”、“一票否决”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正使那些老实的、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前途”,经济上有“盼头”,感情上有“靠头”。
4. 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实现“透明政府”。只有让政府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解决政府执行力的问题、信任度的问题、效率效能的问题、干部腐败的问题、公务员道德上的问题等。把现在政府过多的“替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真正实现社会管理从过去的“社会控制”到“社会自治”。一个社会,只有群众感到有了尊严,社会才会真正实现和谐和稳定。
5. 解决基层干部视野问题,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现在基层社会矛盾很多,许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如老民师、老村医、老战士等,社会分配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上的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很多,新农村建设、城市改造等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但是基层干部的一些旧观念禁锢了他们的视野,认为“不上互联网,照样能干事”、“花钱可以保平安,用力就能保稳定”、“考验是上面的事,与自己无关”、“环保是软的,发展是硬的”等,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工作思路不宽、执政理念不强,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四个危险”,必须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只有基层干部能够提高“六个本领”:激发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从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我加压“求绩”、多种方式“评绩”、自设擂台“摆绩”、客观公正“考绩”,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达到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