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总相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柳永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雨霖铃》的赏析,探究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情趣,以及画美、情真、语俗、婉约的特点。
  关键词:诗情画意;婉约派;伤离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别离,比如:与父母别离、与亲人别离、与朋友别离、与同学别离等;别离是愁,别离是泪,别离是诗,别离是画。渲染离情别绪,极具诗情画意,且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处的诗词曲赋不胜枚举,而这之中,尤以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为最。柳永的《雨霖铃》正是描写别离之情的典范之作,柳永的词以其真挚敏感的灵魂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感情世界。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凄婉的画。
  这首诗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抒发了跟自己心爱的人离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并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又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雨霖铃》作为北宋之词的翘楚,所以鉴赏这一首词最关键的是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首先,通读全词,感受全词缠绵哀怨、凄清伤感的感情基调。一读词牌: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说文解字》说,“雨三日已往曰霖”,就是久雨不停,下雨下了很长时间,至少下到三天以上才叫霖,所以霖雨悠悠,风吹雨中的铃铛,则产生无尽的哀愁。《碧鸡漫志》里引“明皇杂录”,说“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就是詞牌雨霖铃的来历,这个词牌本身就有一个哀婉动情的离别故事,马嵬驿兵变之后,杨贵妃被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上霖雨沥沥,风雨吹打着皇銮上的金铃,每一声都让玄宗哀思不已,他想起与玉环的生离死别,心中悲苦难抑,遂命张野狐这个梨园之祖的大音乐家,于逃亡途中作雨霖铃曲,借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二读词:这是一首哀曲,原本写生离死别,整首词使得情感更为哀婉回环,因为是慢词,为上下两阙,上阕写离别当日,下阕写想象中的来时,上阕写当时情绪,下阕写别后心理,上下阙极尽铺排,远比小令写来更增离别的缱绻深情。这首词又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离开京都时所写,应读出离愁别绪,读出凄清秋景中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诵读时语调宜舒缓低沉。1.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2.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可加入富有画面感的表演);
  3.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还要拖音,尤其领起字“念”要拖音;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还要拖音,尤其情感色彩鲜明的“冷”“清”要中重读。
  6.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尤其领起字“便”要拖音,“何人”应重读,读出别后的孤独,读出离别的感伤。
  其次,欣赏这首词的画面:执手相看泪眼。这幅画把离别时刻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一对愁苦不堪的情人,四目相对,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这种注视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将往日千般恩情万种情爱尽情地镌刻在这双泪眼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是诗歌的主画面。为了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作者又选取了“寒蝉”“长亭”“兰舟”“江水”等景物作为这幅画的背景:作者笔下的“寒蝉”叫声凄凉悲切,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寒蝉与诗人的心情已经融为一体;“长亭”是离别的象征,既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又暗喻一种离别之情;“兰舟”代指船夫,船夫不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意,这对恋人不忍分离,可又不得不分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不妨联想这样一个生活镜头:好友在机场送别,正当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时,机场广播突然响起“您乘坐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了”,这时你希望怎么样呢?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止。作者当时的体会和感受就与此相同,因此用了“催发”;茫茫“江水”之中一叶扁舟,这个意象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诗人是乘船而去,由水路而离;二是“兰舟”与“千里烟波”相照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渺小,和与情人相聚的渺茫。以上是这首诗的上阕,在上阕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送别。景是深秋时特有的景色,是实景;情是离别之情,也是实情。上阕最后一句有一个字“念”,是“想到”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下阕就推想了离别之后的情况、心里的滋味;景是虚景,情是真情。鉴赏下阕:首先赏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是惜别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诗歌中很多意象已经赋予某种特定的内涵,比如“松”是高洁,“莲”是纯洁等;“晓风”,深秋时的风,清冷、令人微带寒颤,此时的风与诗人的心境格外吻合;“残月”月亮在古诗中往往表达思乡之愁。天上月圆,人间人圆,残月就说明分别,很好地烘托主人公的心境。在这里,诗人展开想象,愁苦难以排解,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消愁,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杨柳、这晓风、这残缺而不圆的月亮,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遭遇的真实写照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在诗人的心目中,与心爱的人分别后,作者展开了想象,认为所有美好的节令、景物都如同虚设,因为无人与之共赏,惨不成欢,于是形同虚设;无数深情蜜意也会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在词人心目中,时可以过,境可以迁,但离愁别恨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下阕描绘的画面凄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美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唯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柳永词的美就在于情真,因为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再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突出主题的诗句,即“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在离别的时候感伤;伤离惜别并非自柳永始,自古皆然;为离别而伤感,这是这首词的主题。   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了离别前,重在勾勒环境;再写离别时,重在描写情态;最后写离别后,重在刻画心理。以上三层,层层深入,从不同的侧面写尽了离情别绪,离别的画面,情景交融,因情造景,虚实相生,着力描绘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同时,又广泛运用铺叙、渲染的手法,使《雨霖铃》有了鲜活的生命张力。鋪叙,简单的说就是铺陈叙事,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对事物进行铺张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雨霖铃》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绪,这一主题柳永巧妙地以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时段为次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叙事抒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伤离别”的情绪,体现了铺叙之“叙”的特点,正如清代词论家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言“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渲染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生动。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所要表现的人或物,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本词无论是对离别前凄清环境的描写,还是对离别时伤感情形的描摹以及离别后的想象,无不极力渲染了离别凄凉的气氛和难以割舍的深沉的离情。全词自始至终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妙合无痕,将词人离别时的抑郁心情表现得极为真切,读来如行云流水,渐流渐深,渗入人心,感人至深。古往今来,但凡尝过离别之苦的人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掩面悲泣。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而有关离别的画面,离别的深情,都清晰地能投射在这首《雨霖铃》之中,这种心灵的共振和感应,便是华夏儿女共有的一种情愫。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耆卿(柳永的字)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能达之情,而出于自然”。“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通俗、自然、直白就是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正是因为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词的风格通过以下这个轶事加以探讨,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的词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后人常常把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举说明宋词里的两种风格,即豪放派与婉约派。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婉约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美,《雨霖铃》创造出的“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得疏朗错落,呈现出烟水茫茫,凄迷朦胧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婉约的风格特色。所以,《雨霖铃》成了柳永的代表作,成了他的标签。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真州绝句》云:“江乡春景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从此,《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柳永的名字,难以拆分。
  总之,柳永的《雨霖铃》画美、情真、语俗、婉约。诗情画意总相宜,相生相映共生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
  [2]高中语文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3]高中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8.
  作者简介:陈丽华,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相对,是指围绕某一议题有机组合几篇文章,师生共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既可以独立思考,又便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智慧。因此,本文以“主题”为议题,研究了小学语文在群文阅读中的有效应用,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群文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由“知识”转向了“能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效的课堂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师生情感投入的高效互动,是提高语文课堂成效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注重互动教学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与提高语文思维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当物理量非匀变化时,经常会导致一些问题很难直接用公式解决,巧用图像法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词:解法;分析;非匀变;图像法;解决  例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物理试题)选择题第12题: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闭合矩形导线框甲和乙,其中L1=2L2,在同一高度从图示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在其下方某一区域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h>L1)。已知甲线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通过制订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置恰当培养学生问题素养的情境、设计增强学生探究素养的问题串等环节,培养学生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品格以及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培养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导向由能力立意转变为素养导向,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必然引导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核心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总结归纳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五层;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能否拥有最准确
摘要:和谐课堂需要新教学、新目标和新学习,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无限创造空间。历史课堂教学要华丽转身,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内容到形式都“活起来”和“火起来”,通过历史知识内化学生良好修养,外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历史教学活跃起来;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使历史教学充满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历史教学别出心裁。  关键词:初中历史;和谐课堂
摘 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活动,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常见方法,学习必要的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本文以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浓硫酸》中“蔗糖脱水实验的改进”的探究教学为例,体验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途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探究能力;教学改进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
摘要: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为例讲述思维导图法和讲授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使教学群体保持较强的凝聚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新课改的深入赋予了讲授法新的内涵,讲授法更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讲画同步的思品教学,培养了学生作图兴趣和习惯,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多了份参与和动态生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讲授法;兴趣  七(2)班今天新课的内容是“增强生命的韧性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看重。初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强壮学生的体魄,同时还可以愉悦学生内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康观念形成。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可以享受体育,并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发展。对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快乐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能力的提升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借鉴、课外阅读的延伸以及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与表达等等,这些都是语文语用能力的体现,语文课程主要依托“立言”来“立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用能力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交流能力是语用能力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交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依托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