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有三难:一是概念原理抽象,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生畏学;二是学生认为政治是假、大、空,学了也无用,学生厌学;三是职业学校高招不考政治,学生不愿学。如何解决政治课教学的“三难”问题,纠正学生的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寓教于需,在学生内化上下功夫,使学生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学越想学”,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政治课充满魅力,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一、寓教于需
1.政治课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精神需求
当前,职业学校政治课之所以教学效果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之时,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然而,我们却把这些排除在视野之外,甚至加以严、压、禁、防。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们内在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很难谈到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
2.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精神需求
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精神需求相融合的路也是很宽的,如学生求美但又不好言美,学生爱美但又不善于审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曾经举办了“一个人怎样才算美”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坚持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统一,很受学生欢迎。有的学生说:“作为人生第一次审美课,我感到是多么的新鲜和有趣。”这就显示了学生前所未有的主动态度。
再如,有些学生想创业,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针对学生的这种理想,笔者在讲价值、价格的时候,就做了这样的设计以打动他们的心:“同学们,想当企业家吗?那就要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艺术。同学们想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吗?那就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胸中要有一条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的曲线。”中职生渴望成才,如果我们能用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他们探索成功之路,能用矛盾的观点指导他们正确处理种种矛盾,学生就会渐渐感到老师讲的道理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政治课吸引力就会从中产生,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精神需求还表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上。如腐败问题、道德下滑问题、两种制度问题等都是学生关心的。记得笔者给学生讲腐败现象时就有五六个同学提出十多个问题要求笔者回答,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学生不是厌恶政治课,只能说他们厌恶的是空洞的说教和没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不能笼统地说政治课不受欢迎,而是要看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
3.要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现在的教学内容偏高、偏大、偏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给学生讲授多深多高的道理较为合适呢?怎样使教学切合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问题。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笔者把现阶段人的道德水平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公无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表现在少数的优秀分子身上,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第二层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仍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已具有普通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层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有利则干,无利不干,谋取个人正当利益,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实践的重要特征;第四层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这虽不普便,但有生存和繁衍的市场。对第一层次要大力宣传,对第二层次要大力提倡,对第三层次要积极引导并予以提高,对第四层次要深入批判。这样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要么大公无私,要么人人自私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学生不再感觉政治课上讲的道理与现实不搭界。
4.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
平时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中,笔者深深地感觉到,中职生非常关心政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但往往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比较容易走极端,从而容易导致他们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便结合有关知识教育学生注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强化了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内驱力。如当前学生在看待社会主义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理想主义,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纯而又纯”的世外桃源;一种是批判主义,把我国当前的现实看成一无是处,从而把社会弊病和社会制度一起否定。针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笔者在讲课上着重提高学生在辩证思维能力上下功夫。第一,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把它想象成田园诗歌一般美妙是不现实的,是否认矛盾的存在;第二,指导学生分清主流和支流,特别要正确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第三,指导学生解剖自身的思维方式,青年人的批判精神是可贵的,但对事物的否定应当是辩证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不科学的,是极其有害的;第四,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第五,引导学生一切向前看,对待社会肌体上的弊病就如同对待人体上的病毒一样,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医治而不是把疾病连同人体一起舍去。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相信真理,追求真理的。当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观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便划清了理想社会和把社会理想化、具有批判精神与一切批判主义的界限,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
二、寓教于情
1.以爱结情
政治课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爱人者人爱之,尊人者人尊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亲其师而爱其道就是如此。笔者就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常找学生谈心,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生病时关心体贴他,学生困难时想法帮助他,学生痛苦时替他分担忧愁,尽量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教师的感情投入必然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2.寓理于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或是讲原理,笔者都注意寓教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如在讲“确立崇高人生理想”时,笔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波兰被沙皇俄国占领时,侨居在巴黎的著名音乐家肖邦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带着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夜以继日地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但肖邦知道自己死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当局不会同意把他的尸体运回波兰,于是他对亲人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吧。”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祖国……妈妈……我可怜的妈妈。”讲到这里,同学们眼里都饱含着泪水,笔者抓住时机问道:“同学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表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们高声回答:“热爱祖国的感情。”笔者强调说:“这种爱国之情是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最动人心弦的感情。我们青年人应当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操。”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政治课教学要在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重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讲的道理心悦诚服,才能激起他们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政治课才能达到感人育人的目的。
三、寓教于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能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毅力。目前学生兴趣不高已成为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边“乐”作舟。
1.幽默生趣
有人认为政治课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是不庄重、不严肃的。笔者认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如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时,笔者向学生讲了古时候“量体裁衣” 的故事:从前北宋有个裁缝,替人做衣除量身体外,还对穿者的相貌、性格、年龄以及考科中举等情况做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便大讲其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因此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驼背,故要前短后长。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捧腹大笑,在笑声中也加深了对哲理的理解。
2.比喻生趣
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理。一则贴切的比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事理的阐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学生对“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被资本家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变为资本”这一论断比较难以理解,我就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让学生来理解这一论断:货币、生产资料——资本,切菜刀、斧头——凶器。切菜刀就是切菜刀,不是什么凶器,它在什么条件下才变为凶器呢?那就是犯罪分子拿它当作杀人的工具时才变为凶器。货币就是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不是资本,但当它被资本家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手段时才变为资本。这样的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加深了印象。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情、寓教于趣,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 赵 河)
一、寓教于需
1.政治课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精神需求
当前,职业学校政治课之所以教学效果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之时,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然而,我们却把这些排除在视野之外,甚至加以严、压、禁、防。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们内在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很难谈到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
2.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精神需求
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精神需求相融合的路也是很宽的,如学生求美但又不好言美,学生爱美但又不善于审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曾经举办了“一个人怎样才算美”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坚持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统一,很受学生欢迎。有的学生说:“作为人生第一次审美课,我感到是多么的新鲜和有趣。”这就显示了学生前所未有的主动态度。
再如,有些学生想创业,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针对学生的这种理想,笔者在讲价值、价格的时候,就做了这样的设计以打动他们的心:“同学们,想当企业家吗?那就要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艺术。同学们想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吗?那就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胸中要有一条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的曲线。”中职生渴望成才,如果我们能用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他们探索成功之路,能用矛盾的观点指导他们正确处理种种矛盾,学生就会渐渐感到老师讲的道理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政治课吸引力就会从中产生,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精神需求还表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上。如腐败问题、道德下滑问题、两种制度问题等都是学生关心的。记得笔者给学生讲腐败现象时就有五六个同学提出十多个问题要求笔者回答,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学生不是厌恶政治课,只能说他们厌恶的是空洞的说教和没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不能笼统地说政治课不受欢迎,而是要看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
3.要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现在的教学内容偏高、偏大、偏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给学生讲授多深多高的道理较为合适呢?怎样使教学切合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问题。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笔者把现阶段人的道德水平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公无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表现在少数的优秀分子身上,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第二层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仍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已具有普通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层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有利则干,无利不干,谋取个人正当利益,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实践的重要特征;第四层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这虽不普便,但有生存和繁衍的市场。对第一层次要大力宣传,对第二层次要大力提倡,对第三层次要积极引导并予以提高,对第四层次要深入批判。这样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要么大公无私,要么人人自私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学生不再感觉政治课上讲的道理与现实不搭界。
4.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
平时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中,笔者深深地感觉到,中职生非常关心政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但往往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比较容易走极端,从而容易导致他们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便结合有关知识教育学生注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强化了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内驱力。如当前学生在看待社会主义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理想主义,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纯而又纯”的世外桃源;一种是批判主义,把我国当前的现实看成一无是处,从而把社会弊病和社会制度一起否定。针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笔者在讲课上着重提高学生在辩证思维能力上下功夫。第一,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把它想象成田园诗歌一般美妙是不现实的,是否认矛盾的存在;第二,指导学生分清主流和支流,特别要正确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第三,指导学生解剖自身的思维方式,青年人的批判精神是可贵的,但对事物的否定应当是辩证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不科学的,是极其有害的;第四,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第五,引导学生一切向前看,对待社会肌体上的弊病就如同对待人体上的病毒一样,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医治而不是把疾病连同人体一起舍去。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相信真理,追求真理的。当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观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便划清了理想社会和把社会理想化、具有批判精神与一切批判主义的界限,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
二、寓教于情
1.以爱结情
政治课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爱人者人爱之,尊人者人尊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亲其师而爱其道就是如此。笔者就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常找学生谈心,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生病时关心体贴他,学生困难时想法帮助他,学生痛苦时替他分担忧愁,尽量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教师的感情投入必然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2.寓理于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或是讲原理,笔者都注意寓教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如在讲“确立崇高人生理想”时,笔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波兰被沙皇俄国占领时,侨居在巴黎的著名音乐家肖邦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带着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夜以继日地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但肖邦知道自己死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当局不会同意把他的尸体运回波兰,于是他对亲人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吧。”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祖国……妈妈……我可怜的妈妈。”讲到这里,同学们眼里都饱含着泪水,笔者抓住时机问道:“同学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表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们高声回答:“热爱祖国的感情。”笔者强调说:“这种爱国之情是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最动人心弦的感情。我们青年人应当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操。”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政治课教学要在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重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讲的道理心悦诚服,才能激起他们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政治课才能达到感人育人的目的。
三、寓教于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能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毅力。目前学生兴趣不高已成为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边“乐”作舟。
1.幽默生趣
有人认为政治课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是不庄重、不严肃的。笔者认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如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时,笔者向学生讲了古时候“量体裁衣” 的故事:从前北宋有个裁缝,替人做衣除量身体外,还对穿者的相貌、性格、年龄以及考科中举等情况做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便大讲其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因此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驼背,故要前短后长。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捧腹大笑,在笑声中也加深了对哲理的理解。
2.比喻生趣
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理。一则贴切的比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事理的阐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学生对“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被资本家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变为资本”这一论断比较难以理解,我就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让学生来理解这一论断:货币、生产资料——资本,切菜刀、斧头——凶器。切菜刀就是切菜刀,不是什么凶器,它在什么条件下才变为凶器呢?那就是犯罪分子拿它当作杀人的工具时才变为凶器。货币就是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不是资本,但当它被资本家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手段时才变为资本。这样的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加深了印象。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情、寓教于趣,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