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一种形式,是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的一种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接触,阐明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分析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见
校企合作培养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校企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企业生产一线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下面就校企合作谈一下个人的一点浮浅认识。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保证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
(四)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形式来看,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的深度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认为教育与已无关,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同样一些办学规模不大职业学校,教育观念还很落后,仍然采取封闭的办学模式,不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将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或者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限,导致不能够产生合作的行为。
(二)合作能力缺乏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例如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大多是学校合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才向企业寻求合作,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没有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企业参与动力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有大量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害怕最后导致落空现象的出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已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善的保障体制,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合作的层面低,合作的稳定性不高,不注重长期性,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切实加强校企合作的领导工作
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在组织上有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应当按照学校统一布署,创造性地此项开展工作。各系部、各处室担负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等重要任务,应将校企合作工作长抓不懈,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其其良性循环发展。
(二)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学校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理论课的教学上,以企业急需的知识学习为主体,技能训练的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应在企业参与下,对所有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组合,调整课程的比例结构,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懂技术、会操作;既要具备教师资质,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时,会受到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深受启发,能够从中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自身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业务水平会再上一个台阶,带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一个好的渠道,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而不同于短期的培训很快拿到技师证书的“双师型”,此项工作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必须靠做长期的实质性工作才行,要把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会需要的长效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因此,职业学校与应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职业化人才培养。即要让企业参与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参与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的制定,使企业“订单”内容更加丰富,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评估方式等一整套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单位用人标准相吻合。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做到风险共担、实时监控和密切跟踪。
(五)以企业用人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的教育学习要渗透其中,要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认同企业文化,以能作为企业的一员感到自豪。江苏克胜集团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企业文化的教育,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熏陶,定期派集团的领导到学校进行讲解企业文化,使学生一致认同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校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以企业用人标准来检验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职业学校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以企业评价目标作为方向标,重新树立社会人才标准,培养的人才应能够为企业所用,符合岗位的需要,学校以企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业绩的标准。校企合作,企业用人思想更为明确,学校的教学更应该具有针对性,才能实现与企业的磨合。
参考文献:
[1].张永超.高校开展校企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5
[2].张日恒.“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内涵.科技经济市场, 2006,(10)
[3] 李云国.校企研合作存在的宏观问题.海南大学学报,2006
[4].张静岩.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激励方法探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陈白生.校企研合作教育模式散论.实验室科学,2006
[6].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培训,2006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见
校企合作培养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校企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企业生产一线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下面就校企合作谈一下个人的一点浮浅认识。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保证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
(四)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形式来看,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的深度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认为教育与已无关,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同样一些办学规模不大职业学校,教育观念还很落后,仍然采取封闭的办学模式,不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将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或者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限,导致不能够产生合作的行为。
(二)合作能力缺乏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例如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大多是学校合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才向企业寻求合作,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没有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企业参与动力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有大量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害怕最后导致落空现象的出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已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善的保障体制,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合作的层面低,合作的稳定性不高,不注重长期性,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切实加强校企合作的领导工作
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在组织上有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应当按照学校统一布署,创造性地此项开展工作。各系部、各处室担负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等重要任务,应将校企合作工作长抓不懈,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其其良性循环发展。
(二)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学校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理论课的教学上,以企业急需的知识学习为主体,技能训练的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应在企业参与下,对所有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组合,调整课程的比例结构,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懂技术、会操作;既要具备教师资质,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时,会受到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深受启发,能够从中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自身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业务水平会再上一个台阶,带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一个好的渠道,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而不同于短期的培训很快拿到技师证书的“双师型”,此项工作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必须靠做长期的实质性工作才行,要把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会需要的长效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因此,职业学校与应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职业化人才培养。即要让企业参与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参与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的制定,使企业“订单”内容更加丰富,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评估方式等一整套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单位用人标准相吻合。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做到风险共担、实时监控和密切跟踪。
(五)以企业用人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的教育学习要渗透其中,要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认同企业文化,以能作为企业的一员感到自豪。江苏克胜集团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企业文化的教育,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熏陶,定期派集团的领导到学校进行讲解企业文化,使学生一致认同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校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以企业用人标准来检验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职业学校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以企业评价目标作为方向标,重新树立社会人才标准,培养的人才应能够为企业所用,符合岗位的需要,学校以企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业绩的标准。校企合作,企业用人思想更为明确,学校的教学更应该具有针对性,才能实现与企业的磨合。
参考文献:
[1].张永超.高校开展校企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5
[2].张日恒.“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内涵.科技经济市场, 2006,(10)
[3] 李云国.校企研合作存在的宏观问题.海南大学学报,2006
[4].张静岩.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激励方法探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陈白生.校企研合作教育模式散论.实验室科学,2006
[6].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培训,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