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意义,结合我院示范性建设方案,提出了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的示范模式的思路及建设模式,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示范性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素质培养 建设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在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除了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引领我国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5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三)我院建设基本情况
我院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201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序列。2010年9月,我院顺利通过了专家组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的论证。2010年12月,专家组对我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进行论证,并予通过。
二、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研究意义
为贯彻落实示范院校的建设目标,培养符合现阶段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是示范院校人才培养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改革步伐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都是远远不能适应的。为此,建立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积极地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建立,将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构建
(一)示范模式构建要求
(1)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要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动,会同企业主动地跟踪市场,适应市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2)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
就业是民生之本,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就业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也具有特殊的优势。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掌握实际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职院校的示范效应。
(3)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
(二)示范模式思路
根据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院示范院校建设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设思路:
(1)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模式构建
根据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建设思路,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现提出针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
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构建了由岗位能力知识、基础技能知识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等6大课程模块组成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思路: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改革教学运行模式。
运行思路如图1所示:
(四)模式扩展
在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素质和校企合作实训体系完成学生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后,对现有模式进行扩展,构建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课程组织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项目的相关课程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要紧紧围绕工作项目的需要来完成。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的程度,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自于工作实践的项目的选取需要有代表性,项目间要基于工作和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有典型产品作为课程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在模拟生产实践中看到成果,给予信心。
课程的教学组织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一年级重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刻苦的品质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重技能,构建以实际工作项目的中心课程,加强实践教学,讲练结合、学练结合,重在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三年级重标准,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要按照企业人才多标准来培养人才。建立校外基地与学校生产的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通过制定顶岗实习的质量文件、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五)存在问题
1.师资问题。在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或缺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钩,再加上学校的硬件环境等原因,很难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但现实中存在“合作容易,深入难。”的境地,往往形式大于实际。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品合作开发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切实发挥企业资源和学院优势,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邹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R],沈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
[2]王妍.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高职)学校网站2011年1月份监控情况的通告[N], 高职与高专教育处,2011.
[3]苏志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EB/OL].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58d3d76f-1216-1000-99db-1cdc1febd383,2009-5-21.
[4]王大任,刘玉东.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EB/OL].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301154518409&cata_id=N007,2011-3-1.
[5]张华磊,马峻.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4):56-59.
(作者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关键词]示范性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素质培养 建设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在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除了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引领我国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5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三)我院建设基本情况
我院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201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序列。2010年9月,我院顺利通过了专家组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的论证。2010年12月,专家组对我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进行论证,并予通过。
二、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研究意义
为贯彻落实示范院校的建设目标,培养符合现阶段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是示范院校人才培养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改革步伐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都是远远不能适应的。为此,建立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积极地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建立,将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的构建
(一)示范模式构建要求
(1)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要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动,会同企业主动地跟踪市场,适应市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2)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
就业是民生之本,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就业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也具有特殊的优势。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掌握实际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职院校的示范效应。
(3)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
(二)示范模式思路
根据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院示范院校建设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设思路:
(1)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模式构建
根据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建设思路,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现提出针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示范模式。
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构建了由岗位能力知识、基础技能知识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等6大课程模块组成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思路: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改革教学运行模式。
运行思路如图1所示:
(四)模式扩展
在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素质和校企合作实训体系完成学生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后,对现有模式进行扩展,构建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课程组织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项目的相关课程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要紧紧围绕工作项目的需要来完成。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的程度,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自于工作实践的项目的选取需要有代表性,项目间要基于工作和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有典型产品作为课程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在模拟生产实践中看到成果,给予信心。
课程的教学组织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一年级重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刻苦的品质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重技能,构建以实际工作项目的中心课程,加强实践教学,讲练结合、学练结合,重在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三年级重标准,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要按照企业人才多标准来培养人才。建立校外基地与学校生产的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通过制定顶岗实习的质量文件、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五)存在问题
1.师资问题。在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或缺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钩,再加上学校的硬件环境等原因,很难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但现实中存在“合作容易,深入难。”的境地,往往形式大于实际。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品合作开发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切实发挥企业资源和学院优势,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邹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R],沈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
[2]王妍.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高职)学校网站2011年1月份监控情况的通告[N], 高职与高专教育处,2011.
[3]苏志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EB/OL].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58d3d76f-1216-1000-99db-1cdc1febd383,2009-5-21.
[4]王大任,刘玉东.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EB/OL].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301154518409&cata_id=N007,2011-3-1.
[5]张华磊,马峻.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4):56-59.
(作者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