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关键词】激发;诱导;情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和自觉自愿。
兴趣还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若学生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在今天的教学中,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孤立学科的教学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知识的延伸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美术课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很低,一般每周一节,课程分散,容易使学生将美术课的准备工作淡忘,还会受到其他活动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使原本兴趣十足的美术课变得乏味可陈,了无生趣了。
在多年的美术课教学中我践行了一些方法,我认为只要做个有心人,美术课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一、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特点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教授《画家笔下的质感》时,我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比如玻璃,不锈钢,丝绸,蛋壳、皮毛等,然后在画纸上演示线条的不同形态如:长短、粗细、直曲。不同组织如:疏密、轻重、急缓、平行、交叉、叠加、运笔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不同表现带来的质感变化如软硬,温度,光泽、分量,滑腻、通透性等等,然后结合第一课时讲到的透视知识进行作品示范,学生虽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想的高度,但从学生反复的擦反复的修改中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某种东西,他们努力想把那种感受表达出来。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了解有关艺术创作背景资料,如作品表现的内容,形式,色彩技法,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等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理解作品,内心有所认知,感悟,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所思所想外化,或用语言进行表述,或以美术的方式直观的再现或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能够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在讲授《画故事》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自主表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分别给三个学习小组分配了课前自主欣赏任务:第一组《老鼠娶亲》的故事来源,作品表现形式、内容等相关信息。第二组《最后的晚餐》故事来源及背景。也可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框架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第三组,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其命运遭遇。要求各组学生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后在课堂上展示——由一位代表发言,其它组员补充。任务布置下去时我还有点担心学生会不会按要求去准备资料,是不是有“上成语文课”的嫌疑。没想到当我在课堂上提起的时候,三个组的学生代表都准备得比较充分。第一组的学生很熟练的给大家讲了老鼠娶亲的故事。第二组的学生讲孔乙己的时候还与范进做了对比介绍。第三组的学生不但讲了故事来源,还分析了作品构图、对应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甚至连作者的相关信息都连带上了,让我意想不到。尤其当她介绍到“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 时,学生们一片唏嘘声“啊呀,了不得,这么厉害,简直是超人!”……一节课上下来既轻松又愉快,学生在作业练习中也表现出了积极认真的态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同学们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三、与时代同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密切生活与艺术的联系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段水影画的视频,感到很奇妙。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要让我的学生也看看。两年前看过沙画,很美妙。一并下载下来,分别在合适的学段分别插播了这两段视频。播放前我先给学生设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去观看。整个观看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就连最后面爱捣乱的学生也特别的安静。那种专注让我记忆犹新。所以我决定经常将一些新兴的美术现象或事物,新的表现手法等介绍给学生,至少让他们知道与时代同步的一些美术信息。我总觉得这也应该是美术老师的一份责任。
近期阅读文章时,发现网络上有一位树洞画女孩王月很走红。上网一查,她的树洞画果然别有情趣,我又一气下载了好些非常不错的树洞画,加上早期收集的“立体街画”作品和“人体尸块面包”一起带到课堂上与我的学生分享,让他们“开开眼” ——感受 “另类艺术”,感受生活中的艺术。
四、灵活诱导,用可操作的多样性激励手法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中我发现:理论的学习往往是枯燥头疼的事。讲,没几个人能听进去,不讲有些要领又没法掌握或似是而非。在讲授《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上一届学生的优秀设计作业,拉进学生的感知距离(教师作品往往会让学生习惯性的产生距离感与疏远感,认为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天经地义的),激发其一比高下的欲望与情感。然而,面对同龄学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各種不可思议即想探其究竟又不知所以,这时“投其所盼”,简要的进行讲解点播(课件配合展示),基本就水到渠成了。如在讲解二方连续纹样时,由于上一课时学习了单独纹样及其骨式特征,我先用视频出示一个纹样,然后分解,展示其构成方式与规律特点,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二方连续”的概念,站起来几个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定义,只是不够完整。然后我再展示相同“单位纹”构成的两个不同视觉效果“二方连续”纹样让学生对比不同,给出自己的判断评价——更喜欢哪一个,并说说理由,通过这样点播,再对前面的概念进行补充,很容易就得出了正确的“二方连续”概念,同样的方法,讲解“四方连续”时,稍加引导,很快就得出了另一个概念,而且不用学生死记概念而轻松记忆了。在进行纠错识别时,一眼就能发现错误所在。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表现欲望自然就带动起来了。
五、克服惰性,勇于放手让学生实践
由于各种安全责任限定,不允许学生在校内携带各种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的器具。一怕违反校规,担责任,二嫌麻烦,有些探索实践课,就简化处理。比如教授《黑白世界》,为了省事我让学生画黑白画。可上起来没趣,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课上应该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在其中一个班做了尝试,安排了小刀,橡皮等材料,并对小刀的安全保管做了详细的交代。结果这个班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表现是最好的,有一个女学生还将她准备刻的一块毛泽东头像的高密板带到课堂上让我给她指导。 刻好后我在课堂上拓印展示,效果非常不错,学生们争相传看。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是想办法了,积极地去尝试去做了,并将平时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了,我相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美术课都会是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
【关键词】激发;诱导;情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和自觉自愿。
兴趣还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若学生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在今天的教学中,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孤立学科的教学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知识的延伸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美术课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很低,一般每周一节,课程分散,容易使学生将美术课的准备工作淡忘,还会受到其他活动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使原本兴趣十足的美术课变得乏味可陈,了无生趣了。
在多年的美术课教学中我践行了一些方法,我认为只要做个有心人,美术课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一、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特点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教授《画家笔下的质感》时,我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比如玻璃,不锈钢,丝绸,蛋壳、皮毛等,然后在画纸上演示线条的不同形态如:长短、粗细、直曲。不同组织如:疏密、轻重、急缓、平行、交叉、叠加、运笔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不同表现带来的质感变化如软硬,温度,光泽、分量,滑腻、通透性等等,然后结合第一课时讲到的透视知识进行作品示范,学生虽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想的高度,但从学生反复的擦反复的修改中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某种东西,他们努力想把那种感受表达出来。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了解有关艺术创作背景资料,如作品表现的内容,形式,色彩技法,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等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理解作品,内心有所认知,感悟,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所思所想外化,或用语言进行表述,或以美术的方式直观的再现或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能够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在讲授《画故事》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自主表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分别给三个学习小组分配了课前自主欣赏任务:第一组《老鼠娶亲》的故事来源,作品表现形式、内容等相关信息。第二组《最后的晚餐》故事来源及背景。也可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框架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第三组,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其命运遭遇。要求各组学生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后在课堂上展示——由一位代表发言,其它组员补充。任务布置下去时我还有点担心学生会不会按要求去准备资料,是不是有“上成语文课”的嫌疑。没想到当我在课堂上提起的时候,三个组的学生代表都准备得比较充分。第一组的学生很熟练的给大家讲了老鼠娶亲的故事。第二组的学生讲孔乙己的时候还与范进做了对比介绍。第三组的学生不但讲了故事来源,还分析了作品构图、对应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甚至连作者的相关信息都连带上了,让我意想不到。尤其当她介绍到“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 时,学生们一片唏嘘声“啊呀,了不得,这么厉害,简直是超人!”……一节课上下来既轻松又愉快,学生在作业练习中也表现出了积极认真的态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同学们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三、与时代同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密切生活与艺术的联系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段水影画的视频,感到很奇妙。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要让我的学生也看看。两年前看过沙画,很美妙。一并下载下来,分别在合适的学段分别插播了这两段视频。播放前我先给学生设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去观看。整个观看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就连最后面爱捣乱的学生也特别的安静。那种专注让我记忆犹新。所以我决定经常将一些新兴的美术现象或事物,新的表现手法等介绍给学生,至少让他们知道与时代同步的一些美术信息。我总觉得这也应该是美术老师的一份责任。
近期阅读文章时,发现网络上有一位树洞画女孩王月很走红。上网一查,她的树洞画果然别有情趣,我又一气下载了好些非常不错的树洞画,加上早期收集的“立体街画”作品和“人体尸块面包”一起带到课堂上与我的学生分享,让他们“开开眼” ——感受 “另类艺术”,感受生活中的艺术。
四、灵活诱导,用可操作的多样性激励手法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中我发现:理论的学习往往是枯燥头疼的事。讲,没几个人能听进去,不讲有些要领又没法掌握或似是而非。在讲授《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上一届学生的优秀设计作业,拉进学生的感知距离(教师作品往往会让学生习惯性的产生距离感与疏远感,认为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天经地义的),激发其一比高下的欲望与情感。然而,面对同龄学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各種不可思议即想探其究竟又不知所以,这时“投其所盼”,简要的进行讲解点播(课件配合展示),基本就水到渠成了。如在讲解二方连续纹样时,由于上一课时学习了单独纹样及其骨式特征,我先用视频出示一个纹样,然后分解,展示其构成方式与规律特点,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二方连续”的概念,站起来几个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定义,只是不够完整。然后我再展示相同“单位纹”构成的两个不同视觉效果“二方连续”纹样让学生对比不同,给出自己的判断评价——更喜欢哪一个,并说说理由,通过这样点播,再对前面的概念进行补充,很容易就得出了正确的“二方连续”概念,同样的方法,讲解“四方连续”时,稍加引导,很快就得出了另一个概念,而且不用学生死记概念而轻松记忆了。在进行纠错识别时,一眼就能发现错误所在。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表现欲望自然就带动起来了。
五、克服惰性,勇于放手让学生实践
由于各种安全责任限定,不允许学生在校内携带各种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的器具。一怕违反校规,担责任,二嫌麻烦,有些探索实践课,就简化处理。比如教授《黑白世界》,为了省事我让学生画黑白画。可上起来没趣,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课上应该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在其中一个班做了尝试,安排了小刀,橡皮等材料,并对小刀的安全保管做了详细的交代。结果这个班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表现是最好的,有一个女学生还将她准备刻的一块毛泽东头像的高密板带到课堂上让我给她指导。 刻好后我在课堂上拓印展示,效果非常不错,学生们争相传看。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是想办法了,积极地去尝试去做了,并将平时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了,我相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美术课都会是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